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23 04:31:19瀏覽575|回應0|推薦0 | |
伊美爭執聚焦伊斯法罕 郭都人 伊朗拒絕了歐盟三國(法、德、英)的建議,隨後於本月十日全面啟封中部名城伊斯法罕的鈾轉化設施。相信伊朗的鈾轉化活動行將全面恢復。從此,伊斯法罕歷史展開新頁,成為伊美爭執聚焦所在。 三國建議的主要內容是,伊朗終止鈾轉化活動,換取歐盟在和平核能技術、貿易等方面的讓步。伊朗這次重啟伊斯法罕的核設施,使得美伊關係進一步緊張。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還一致通過三國草擬的決議,呼籲伊朗停止其活動,但是未曾敦促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朗採取行動。 中國是關鍵。事實上,伊朗是中國的唯一的石油、天然氣可靠進口貨源。中伊之間去年的貿易總額是70億美元,預料在十年後達到140億。歐伊之間的貿易總額,去年是150億美元,十年之後可望達到200億,然後迅速落後於中伊貿易總額。因此,中伊互為重要夥伴。北京掌握否決權,不可能讓安理會通過任何不利於伊朗的決議。 1502年,伊朗定伊斯蘭什葉派為國教;1598年,遷都伊斯法罕。中國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提法,伊朗也有「伊斯法罕,世界之半」之說。上世紀末年,具有北京公安部背景的一家香港衛星電視台,為了吸引觀眾,派遣一名極受爭議的中國大陸「文化人」率團前往伊斯法罕採訪。 可是,「文化人」自稱「興趣不大」,也沒有好好調查研究,結果發出了錯誤百出的報導。例如,他竟將兩位阿拔斯國王混為一談,居然在雄主阿拔斯一世和曾孫阿拔斯二世之間,劃了等號,以致討論當地名勝古蹟之際,張冠李戴,使得熟悉歷史的有識之士,搖頭嘆息不已。 伊斯法罕位於德黑蘭以南415公里,兩度成為伊朗首都,正值11至12世紀的塞爾柱王朝和16至18世紀的薩非王朝。相形之下,德黑蘭資歷尚淺,作為首都,只能上溯到1788年,即卡扎爾、巴列維兩朝,以及當今伊斯蘭共和國之所定鼎。如果德黑蘭可與北京類比,伊斯法罕的歷史、文化地位相當於長安加上洛陽。如今,伊朗新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決定拒絕歐盟建議,正面衝擊美國對伊朗的核圍遏政策,伊斯法罕的命運就是伊朗前途的折射。 美國新保守派當然不能容忍伊朗新總統的政策。可是,自稱備受伊朗核計劃威脅的以色列卻無力先發製人,單獨襲擊伊朗。唯一有能力持續空襲伊斯法罕的是美國。但是,美國目前正在伊拉克受困,唯一可以共患難的是南方九省什葉派與北方庫爾德政權。但是,他們不巧都是伊朗的長期盟友,恐怕不能為美國分憂。 可以肯定,如果中國堅持支援伊朗,《明史》多次提到的「亦思弗罕」,即伊斯法罕,將頻頻在媒體上出現。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