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17 00:21:05瀏覽419|回應1|推薦2 | |
引用文章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困境 阿塱壹 當遙遠的遊客踏上阿塱壹,感受自然的珍貴,紛紛投身保護,但是離阿塱壹最近的居民,卻是堅持開發。從環評過關準備開路,到搶救行動暫訂保留,保護阿塱壹的最後困境,如何讓 公視的立場,自然會是從「都市菁英」的觀點,來表達的。好像我們不愛自己的土地。 困境並不在「如何讓居民深愛自己的土地」。困境在於:「都市菁英」其指導與高傲心態;困境在於:畫上不能兌現的美麗大餅,永遠不如生活的現實。遊客不是每天都有,飯卻得天天都吃。 都市菁英的奇裝異服,拿著大砲管昂貴數位相機,與其說「環境保護」,不如說「文化侵入」。 道路並不是心理的補償,而是地方政府長期漠視發展,終究人口流失,資源匱乏,國小倒店。屏東縣政府立了兩塊鐵牌,鐵牌當然不能吃飯。開路後離安朔十分鐘可到,道路無寧是比較實際的選擇。 影片當中的介紹,整段時間長度 17:01 當中,僅有 05:20 - 07:50 是參考旭海當地居民的說法。這樣要說平衡報導,未免過譽。提來提去,提到「當社區什麼都沒有的時候,開路是一種心理補償。」相當的一面偏向環保團體、學者教授、外圍的遊客等。「當社會已經凝聚一股要保護的力量時」,那怎麼不問── 當地的居民想要怎麼保護? 他怎麼不去問臺東縣官方民眾的看法?他怎麼不去問恆春半島其他官方民眾的看法?卻詢問遠在120 公里外,屏東縣環保聯盟,佔整段影片至少 30%。卻問遠在兩三百公里外的人,一年只會來一次的人,來決定此地的發展? 我們不是狹窄的地域主義者。但,我們資訊相對弱勢的當地人 ──沒學問、沒知識、沒錢、沒網路、甚至沒有學校 海國小倒店)的鄉下民眾── 該如何面對「知識霸權」「強勢言論」的困境? 上圖引用自: PeoPo 公民新聞 看了施月英的回應滿難過的,有幾個問題想請教您。 當地的聲音,僅能無限制的被主流媒體忽略。蘇花高或蘇花改,花蓮縣長傅琨其帶頭支持,反正他們要一條回家的路。開闢台26,縣長帶頭支持,可惜那是臺東縣的縣長:黃健庭縣長、鄺麗貞縣長、徐慶元縣長。更別說臺東縣立委及議員們,不分藍綠的一致態度。 平平是縣長,怎麼屏東縣差這麼多? 縮小到九公尺寬的路,縣長還要帶頭阻擋。當臺東縣伸出雙手,自己卻成了屏東縣的邊陲「棄民」。恆春邊陲,旭海邊陲的邊陲。 最近民進黨常常說,「執政的最後一哩路」。那麼國小倒店的南田旭海,最後一哩路,該在那裡?
聲明: 言論僅為個人居民身分,不代表任何機關、部落、村落、地區的公示看法 (official claim) 。引用圖片或文字,如有遺漏未明示者,請通知必將補上。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