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執行當下的兩極選項,不代表無所作為
2020/08/28 09:58:31瀏覽12495|回應0|推薦6

國有國爭,黨有黨爭,政有政爭,在每個階段時,都一定有意見相左的時候,而最後,通常是發展出兩個極端的路線,然後認為都不妥的人,就會被批判:難道要無所作為嗎?
不接受既有路線,不代表無所作為。那只是粗糙的二元化論點。
曾經的記憶:在某A市長候選人的幕僚陣營中,因專業素人出身的對手B,貌似捲入一個違背專業道德的議題中,因此A陣營主戰派C員,一直喊全力針對該議題進行攻擊,而其中的幕僚D,卻覺得平常反應迅速的候選人B,對此議題意外的「謙讓」,進而提出暫緩攻勢的要求。
C充滿挑戰的問D,這時不戰的話,要什麼時候才能戰?難不成不戰嗎?
D冷靜的回答,不是不戰,而是不能知道是誘餌還戰,如果真要戰,那也要挑最好的時間點與角度戰。
C再度追問,那具體來說,什麼時候才是對的時間?對的角度?
D慢慢回答:如果到終局還沒有額外的變數,那應該在選舉的最後一周,開始由民間論壇熱起來,倒數第三天到最沸騰的時間點。由於已屆候選人無法自清的發言限制時間內,就算有第三方澄清,功效也折半。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能由候選人A及其直系單位進行攻擊,無論如何,自身牽扯其中是有風險的。
C聽了搖搖頭,依然自行其是的推動了短期攻勢的策略。三天後,全國矚目的市長直播辯論會,A直接對該議題提出了質疑,而B慢條斯理的自懷中拿出了一張來自消息源頭的澄清聲明。
結果,那次的辯論會,讓B有了充分的機會打臉A,也變成了B逆轉A的關鍵時事,最終導致B的勝選及長達八年的主政,而A到現在依然無法站上前線,成為愚蠢的代名詞。
最好的方針,一定是要從極端的兩者中選一個出來嗎?
其實並不是。最好的方針,應該是要充滿了彈性,針對每個細節有入微的考量與應變能力,面對不同的狀況,有著不同的配套,而並非粗糙的有或全無來做選擇。
現在的台灣,就是這樣一個粗糙選擇為主流的世代,如果你不做出抬面上的二選一,你就是無所作為。
在現任美國總統川普面對同包含內憂外患的局勢時(中美關係、疫情、種族、國界、WHO...等),他明確的選擇了一個應變方式:藉由關係更加銳利化以突顯、聚焦外患,試圖藉此平息、轉移包含種族問題的內憂問題。藉由外患更有一層優勢,美國基本上是一個以國家前提為主的群體,如果外部有所威脅,基本上內部會以大局為重。
事實上這個策略也開始見效:包含美國各產業都藉機發表了共體聲明,也趁排外的同時重新布局自己的利益版圖,川普的極端路線,反因此獲得了不少盟友,國內問題的新聞,怎樣都蓋不過對中國的爽快發言,無論策略適應性、彈性與利益性,不得不說是出色的一手。
但我們的重點,應該是台灣。
在川普孤注一擲的狀況下所提出的偏鋒策略,即使可行,也是負負得正下的冒險成果,而這個時間點,川普除了檯面上的聲勢,檯面下也必然有相當的動作,以營造籌碼與暗潮洶湧的局面,其中也必然包含私下對台灣伸出觸角。這些可於檯面上獲得的承諾就算,但檯面下的,卻是風險重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為何九二共識不被承認?所謂共識,就是默契。你對我暗示一下,我微笑回應,就是如此,並無任何承諾與明文約定。馬英九認為的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我說我的中華民國,他說他的中國,假裝沒看到對方自認的正統與矛盾。這個似乎在沒衝突的時候沒問題,但一有問題就沒任何證據能顯示有其約束力。
川普的檯面下對台伸手,也是如此的道理:沒有實質國與國合約的約定,並不代表任何承諾。為什麼不能拉到檯面上?原因很多,因為中美依然是實質邦交國;美國依然承認一個中國;他們同樣是聯合國的成員;因為中美檯面上還沒鬧翻...等。
那這麼多顧忌,導致無法上檯面也沒有實質約定,那這個默契就可以被接受嗎?不行。政治,尤其是國際政治,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利益。國際政治就是一定必須建構在國際利益之上。
與台灣的關係,必須是檯面下交易,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拉到檯面上就不是利益:當台灣能實質要求美國參戰的證據與合約;當美國要求台灣當前鋒時、台灣能獲得對應風險的實質保障;當台灣失去一切外援時,美國基於人道與承諾,必須有所實質動作...。
這些一但被迫實現,對美國來說,因台灣因素與中國對幹就不會是利益了。
當下對美國與川普來說,他們只是需要形式上的籌碼罷了,包含台灣似乎站在美國這一方,但在正式開戰前,這一切都只是聲勢的功用;更可能的狀況是,當中美再次獲得妥協與平衡,那這些檯面下的籌碼,就再度變成了無: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而台灣在這段尖峰時刻,所作的所有動作,美國於和解後既不會承認,甚至還會抨擊,而中國也更有台灣單方面破壞現狀的藉口,這就是川普政府的政治利益:檯面下,對自己能有的保障。
政治是冷酷的。如果你已經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那美國對台灣的檯面下承諾也並不存在。因為美國比較中國有道德?並沒有這種考量,就算北歐政府做一樣的事情,只要是檯面下也不代表任何意義,因為這是國際政治的現實。
再說回來,台灣能做的就是選邊站嗎?美國檯下一摸腿,就要喜悅出頭,不計名份?當然不是,台灣主權最重要的就是名份與正當性,其他什麼都不是,如果你在否定九二共識又承認美國誠意之後,又否定要實質名份而只要有意義的一戰,那你就已經本末倒置兩次,也表示你並非愛台灣,只是爽或瞎挺。
那怎樣?難道一定要沉默與抱中國大腿嗎?也不是。最初就說過,最好的策略,並非極端的二擇,而是因應時勢而來的彈性變遷與諸多配套。
先反過來說,假設以台灣獨立或至少中華民國主權維持,需要怎樣的條件支持。
第一,絕對不是美國等以武力支持就可以達成,因為美國以台灣自主做為出兵的理由所獲得的利益,並不存在,除非台灣近海有世界最大油田或什麼稀有礦之類的,這倒是有可能馬上就能實現。
第二,正常與合理的狀況下,必定是相應於中國內政而來的機會:
其一,是中國當下路線的崩壞與戰亂,自顧不暇當然不會管台灣,但對台灣未必是好的,其中如果中國民粹主導獲得政權,台灣可能要馬上面對挑戰,而且東亞與東南亞環境也會有相對的劇烈變化,這個局勢對台灣未必有利,或著說台灣主導者未必有能力應對。
其二,就是中國終於發展出屬於其高度開發的社會主義。在高人文的狀況下,理應不在意邊陲民族有其政權自主性,甚至基於國家利益,會樂於實現,只是中國的形成常常是互通有無的內部流通,未必會達成完全脫離,這是題外話。那時的台灣,要入盟,或獨立,我想除了內部爭議,也不太會有人在意,這就是來自中國變遷的第二個可能性。
實際上,台灣能有的選項,並非自己拼命蠕動就能產生,而是應對外部狀況,在最佳的關鍵破繭而出,才應該是台灣最好的選擇,這也是個選擇,不能因為是否自己要蠕動才不叫坐以待斃,也有句成語叫早起的蟲兒(略)。
以合理現狀來說,其實這個二之一/二,才是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也就是維持現狀,準備好到可能的分歧點出現時,做出最好的決定。這個基本上也才能維持最好的台灣狀況,和平達到目標與需求,且其實應該不會太遠。
當然,粗選派的人會有所不耐,這對他們來說就是什麼都不做。但實際上,並不是的。不必被這些言語動搖,進而選擇了粗糙而有害的選項。當下不是最好的時機,那就準備與等待到最好的時機,這就是第三條路,而非紅統靠美等粗糙二擇。
就像最初說的AB與CD之爭一樣,當下最好是他們認定的,終極最好是我們希望的,而他們也沒有權力,藉此判定其他人是否為軟硬、低頭、有沒有膽或愛台灣,這只是否定其他路線的民粹暴力。
而許多人依然為美國川普「負負得正」的利益重疊感到欣喜,認為是個機會點…
無論善惡,因個人與偶然而獲得的因素,並不穩定,也難以持久,並不適合作為國家前途的投資與保障,這並非事後諸葛,而是前車之鑑。
台灣的大家,值得更好與最好的選擇,不必屈服於粗糙的二擇之下。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devil0712&aid=149742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