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0/04/19 23:58:10瀏覽39|回應0|推薦1 | |
《《陳唐山回憶錄》評述》附錄 〈中華民國的唯一出路〉
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台灣光復,政府派員來台接收,曾受熱烈歡迎,當時台灣人因受過教育的不多,受過教育的又大多不諳國語文,而且未經考試,沒有任用資格,因此高階政府官員都是外省人。此外,戰前物資因遭日本嚴重收括,戰爭中又受美軍大肆轟炸,大多數工廠被破壞,戰後日人相繼1離去,人才、資金均告闕如,工廠修復需時需錢,生產恢復困難,人民失業嚴重,物資缺乏,加上十數萬台灣兵從南洋和大陸地區解甲歸來,失業和物資缺乏更形嚴重,人民生活痛苦,影響情緒,於是爆發至今仍然令人相當遺憾和無法理解的「二二八事件」!
三十八年大陸淪陷,政府退守台灣,當時中央政府部會,以及台灣省和各縣市政府高階主管確實都是外省人,但是在受教機會普及和均等,以及選舉和考試公平競爭下,經過六、七十年的蛻變,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首長,和民意機關的委員、議員與代表,以及經由考試產生的軍公教人員,無論在人數上或層級上,台灣人都已佔據多數,而且位居領導地位。自正、副總統直選以來,總統李登輝、陳水扁和蔡英文,副總統連戰、呂秀蓮、蕭萬長、吳敦義和陳建仁,都是台灣人;此外,行政院長連 戰、蕭萬長、張俊雄、游錫堃、謝長廷、蘇貞昌、吳敦義、張善政和賴清德,立法院長黃國書、劉濶才、劉松藩、王金平和蘇嘉全,司法院長戴炎輝、林洋港、施啟揚、翁岳生、賴英照、賴浩敏和許宗力,考試院長許水德,姚嘉文和伍錦霖,以及監察院長黃尊秋、張博雅等人,也都是台灣省籍精英。這些都是自然淘換的結果,不僅徹底翻轉,更完全消除過去少數台灣人所詬病「少數外省人統治多數台灣人」的現象!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政府,創立中華民國,先總統蔣公繼承遺志,誓師北伐,完成統一,並廢除不平等條約,八年抗日勝利,根據波茨坦宣言,於三十四年光復台灣,並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台,以迄六十年退出聯合國之前,與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越南、紐西蘭、澳洲,和歐、非與中南美洲許多國家都建有外交關係,而且上述國家大多都在台北設有大使館。凡此俱足證明台灣是中華民國領土,絶無所謂「地位未定論」問題!退出聯合國以來,外交雖一度陷入困境,邦交國日漸減少,但是目前仍與教廷等十七個國家共享正式邦誼,因此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言可喻,絕不容質疑!
七十年來,中共始終未放棄攻佔台灣,消滅中華民國的意圖,近十數年來憑恃其在經濟上和軍事上之優勢,謀我之心和動作更較前積極。二次大戰後,民族自決蔚為潮流,若干台灣人主張自決公投,甚至認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而要求獨立或正名建國。然而,無論個人、政黨或國家,終極追求的目標,不外乎是自由、民主和均富。政府遷台以來,根據憲法第一條「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治、民有、民享之民主共和國」的精神,排除萬難,推行民主,先後施行地方和中央選舉,在朝野團結和軍民共同努力之下,不僅創造民主奇蹟,使人民在政治上享有相當程度的自由和民主,另又創造經濟奇蹟,使台灣一度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外滙存底更曾高居全球第一位,使人民都有創、就業自由,並享有出國旅遊的幸福。凡此都是政府足以為傲,人民應善加珍惜的偉大成就!因此,絕無必要冒著中共威脅和戰爭,危險,去發動所謂的「正名」運動,更沒必要去建立所謂的「新國家」!
南、北越和東、西德的統一,以及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瓦解,都是兩岸分合最可貴的借鏡!古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兩岸分隔七十年,還會分隔多久,雖難預料,但是未來兩岸分合的結果不外下列三種:一是中共赤化併吞台灣;二是中共潰亡,兩岸共建民主新中國;三是中華民國重返大陸,統一全國。無論未來兩岸分合結果為何,追求自由、民主與富裕,一定是台灣唯一的方向和出路。星火可以燎原,小可變大,點能成面,武昌起義,民國誕生,即是明證。因此,吾人堅信:中華民國在台灣,政治方面繼續推行民主,在經濟方面繼續推動自由化和全球化,使人民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民主和富裕,必能促成全民團結,必能凝聚更大力量,對抗中共併吞的企圖,進而激發對岸同胞並肩努力,一起追求自由民主!
(民國107/11/20 寫於淡水紅林)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