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評述》貳、個案評述 十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018/12/19 12:39:13瀏覽64|回應0|推薦0

 

 

十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摘要】:

【二二八事件在國民政府的鎮壓與安撫中落幕。但此一事件…,不但打擊臺人心理,導致長期對政治的恐懼與冷漠;造成精英斷層;影響地方政治生態;而且利用國民黨一黨專政,阻礙民主政治發展;加深族群隔閡,不利臺灣文化發展。】(詳請參閱第077頁第2行)

 

【例如1946年4月選舉省參議員之事來看,當時應選名額僅30名,然而全臺登記參選省參議員的候選名額,竟高達1,180人之多。其中,以臺南縣為例,應選名額僅有4名,但候選人卻有481人。】(詳請參閱第077頁第12行)

 

【經此事件,民眾原本對政治充滿熱情,卻遭政府壓制摧殘,嚴重打擊臺灣人民心理,產生對政治的不信任感,以及恐懼與冷漠,使許多經歷浩刼的人們絶口不提二二八事件,甚至勸誡其子弟遠離政治是非圈。】(詳請參閱第078頁第7行)

 

【在事件後於1951年11月舉行的第一屆臨時省議員選舉,應選名額55名,但候選人僅有140人參選,兩相比較之下,可明顯瞭解臺人對政治已不再有所期待,即使當選省議員者亦低調行事。】(詳請參閱第078頁第17行)

 

【戰後臺灣的社會精英,主要承襲日治時期所形成的社會聲望與地方影響力而來,他們大多數地方士紳或知識份子,其職業包括律師、教師、醫師、企業家、新聞記者、民意代表,甚至也有地主之成員。由於這些精英在地方上具有相當影響力,在戰後初期也曾參與三民主義青年團或相關政治組織形成一股勢力。因此陳儀抵臺不久即有意加以削弱,期間曾逮捕十餘位日治時期親日的士紳,另有一百餘名則在其預定逮捕名單中,】(詳請參閱第081頁第2行)

 

【臺北市的26位參議員中,有19位被當局列為事件的「主動及附從者」,而其中有4位被謀殺、7位遭監禁;當時代表臺灣最高民意機關的省參議會,總計30個參議員中,有6位參議員慘遭殺害、5位則被通緝與監禁。】(詳請參閱第085頁第2行)

 

【在縣市參議員層級上,全臺將近七成的參議員在二二八事件之後,退出政壇,只有三成的參議員願意繼續從事政治活動。而願意繼續參與體制內政治活動的本土精英,成功連任參議員只有總數的二成。其結果是,事件之後,全臺各縣市參議員這個層級的本土精英歷經劇烈變動,八成的地方精英從政治領域中消失,形成精英斷層。】(詳請參閱第085頁第9行)

【然而,填補這些空缺的,卻是一批依附當局的政治新貴。這些人是一群全新的、過去毫無政治經驗和政治地位,卻在當局的庇佑下,經由地方選舉或行政管道而慢慢崛起。這些人的出現,不僅取代了傳統地方精英的社會地位,也壟斷地方政治勢權力和經濟資源,改變地方原有的政治生態。】(詳請參閱第086頁第1行)

 

【因而在二二八事件時,當局除大力削減本土勢力,造成本土精英斷層外,也進行國民黨團內的派系鬥爭。】(詳請參閱第087頁第4行)

 

【由於日治時期臺灣士紳或知識份子,在日人統治下也逐漸發展自己在地方上勢力範圍,如再加上國民黨各派系的情形,可以說在戰後初期,國民黨在臺灣的發展仍處於不穏定且分散、各方制衡競爭的局面。】(詳請參閱第087頁第16行)

 

【國民黨在有效地臺灣政治、經濟與軍事資源下,進而奠定長期一黨獨大的政治局面。然而,由於長期一黨專政甚久,在內部保守且逐漸腐敗下,也造成若干弊端,阻礙臺灣民主政治的發展。】(詳請參閱第088頁第11頁)

 

【評述】:

一、【應選名額僅30名,然而全臺登記參選省參議員的候選名額,竟高達1,180人之多】,如此參選爆炸現象,確實荒唐離譜,夷匪所思,究竟顯示臺灣同胞熱切報效祖國心願?抑或如日本人所譏諷臺灣人「愛作官」心態呢?)

 

二、【1946年選舉省議員…應選名額55名,但候選人僅有140人參選】,參選與當選比率為31,應算是正常、合理合情!

 

三、【許多經歷浩刼的人絶口不提二二八事件,甚至勸誡其子弟遠離政治是非圈】,除了經歷浩刼不願重提傷心事外,難道不會有二二八事件漏網之魚,深怕多說而露出馬腳或東窗事發嗎?

 

四、所謂【社會精英】大多數是【地方士紳或知識分子】,也是日據時代【既得利益者】,受到日本人的重用,臺灣光復後初期【也曾參與三民主義,青年團】,除了出於報效祖國的心志外,是否也為了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呢?

 

五、日據時代的【地方士紳或知識份子(職業包括律師、教師、醫師、企業家、新聞記者、民意代表,甚至也有地主之成員)】,被稱為【社會精英】,而台灣光復後【一群全新的、過去毫無政治經驗和政治地位,卻在當局的庇佑下,經由地方選舉或行政管道而慢慢崛起】的【這些人】,竟被稱為【一批依附當局的政治新貴】!同是台灣人,前者是日本「外來政權」統治下具有【社會地位】的【傳統地方精英】,後者竟是【依附(祖國)當局】,【壟斷地方政治權力和經濟資源】的【政治新貴】!如果國民政府不是【祖國】,而像日本一樣也是【外來政權】,為什麼同是臺灣人,前者是【社會精英】,後者則是【依附當局的政治新貴】呢?本是同根生的臺灣人,相煎何太急!

 

六、在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洪流裏,臺灣七十年來的民主政治發展究竟是快速?抑或太遲緩呢?其實,民主政治發展絶非一蹴可及,人民教育素養、社會政治風氣,以及當政者的氣度和決心,都是缺一不可的決定因素!二次大戰後,亞、非各國推動民主政治,有多少是順利成功呢?而七十年來,臺灣在國民黨政府領導下,創造舉世聞名的「民主」和「經濟」二大奇蹟,應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七、二二八事件後不久,尤其在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改制台灣省政府後,國民政府立即舉辦臺灣省議會議員、縣市長及縣市議員,甚至鄉民代表以及村里長等直接選舉,至今已有六、七十年之久,期間各地精銳盡出,不論黨內或黨外,都可說是「後浪推前浪」,甚至「前仆後繼」,「生生不息」,不斷新陳代謝,並未出現所謂【精英斷層】現象!這六、七十年來,「非國民黨籍」精英「前仆後繼」,不但未曾【斷層】,更在全省二十三個縣市都創造了「政黨輪替」的成績(詳如【註一】);同樣地,一批批【依附當局的政治新貴】(詳如【註二】)也頗爭氣,拼命演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政績,更遑論立法委員、省議員及縣市議員!

 

 

【註一】:非國民黨籍縣市長:

1、基隆市(45屆林番王丶第13屆李進勇、第17屆林右昌)

 

2、臺北市(25屆高玉樹、第一屆陳水扁、第六屆柯文哲)

 

3、臺北縣(1112屆尤清、第1314屆蘇貞昌)

 

4、桃園縣(8屆許信良、第1213屆呂秀蓮丶第17屆鄭文燦)

 

5、新竹市(1屆施性忠、第5屆蔡仁堅、第9屆林智堅)

 

6、新竹縣(6謝樹燻、第1112屆范振宗、第13屆林光華)

 

7、苗栗縣(1314屆傅學鵬

 

8、南投縣(13屆彭百顯、第14屆林宗男)

 

9、臺中市(12屆楊基先、第6屆林澄枝、第8屆曾文坡、第13屆張溫鷹、第二屆林佳龍)

 

10、臺中縣(35屆林鶴年、第13届廖永來)

 

11、彰化縣(910屆黃石城、第11屆周清玉、第14届翁金珠、第17屆魏明谷)

 

12、雲林縣(1314屆張榮味、第1516屆蘇治芬丶第17屆李進勇)

 

13、嘉義市(1屆許世賢、第25屆許博雅、第34屆張文英、第6屆陳麗貞、第9屆凃醒哲)

 

14、嘉義縣(2屆李茂松、第1415屆陳明文、第1617屆張花冠)

 

15、臺南市(13屆葉廷珪、第1011屆蘇南成、第13屆張燦鍙、第1415屆許添財、第一、二屆賴清德)

 

16、臺南縣(1213屆陳唐山、第1415屆蘇焕智)

 

17、高雄市(2屆楊金虎、第一屆謝長廷、第屆陳菊)

 

18、高雄縣(4屆余登發、第1011屆余陳月瑛、第1213屆余政憲、第1415屆楊秋興)

 

19、屏東縣(9屆邱連輝、第11屆蘇貞昌、第1314屆蘇嘉全、第1516屆曹啓鴻、第17屆潘孟安)

 

20、宜蘭縣(910屆陳定南丶第1314屆劉守成、第1617屆林聰賢)

 

21、花蓮縣(1617屆傅崐萁)

 

22、臺東縣(5屆黃順興、第15屆吳俊立)

 

23、澎湖縣(1112屆高植澎、第17屆陳光復)

 

24、金門縣(34屆李柱烽、第6屆陳福海)

 

25、連江縣(34届陳雪生)。

【註二】:國民黨籍縣市長:

1、蘇德良、陳正雄、張春熙、林水木。

 

2、臺北市:呉三連、黃啓瑞、吳伯雄、許水德。

 

3、臺北縣:蘇清波、邵恩新、林豐正、周錫偉。

 

4、桃園縣:許新枝、吳伯雄、徐鴻志、劉邦友。

 

5、新竹市:童勝男、林政則。

 

6、新竹縣:林保仁、陳進興、鄭永金、邱鏡淳。

 

7、苗栗縣:林為恭、謝金汀、何智輝、劉政鴻。

 

8、南投縣:洪樵榕、林洋港、劉裕猷、吳敦義、林源郎、李朝卿。

 

9、臺中市:林金標、張啟仲、林柏榕、胡志強。

 

10、臺中縣:陳庚金、廖了以、黃仲生。

 

11、彰化縣:陳錫卿、呂世明、陳時英丶阮剛猛、卓伯源。

 

12、雲林縣:林金生、廖禎祥、林恆生、廖泉裕、許文志、蘇文雄。

 

13、嘉義市:黃惠敏。

 

14、嘉義縣:黃宗焜、涂德錡、李雅景。

 

15、臺南市:辛文炳、林文雄。

 

16、臺南縣:高文瑞、胡龍寶、劉博文、高育仁、楊寶發、李雅樵。

 

17、高雄市:!謝掙強、陳武璋、陳啟川、王玉雲、許水德。

 

18、高雄縣:陳新安、戴良慶、林淵源、蔡明耀。

 

19、屏東縣:林石城、張豐緒、柯文福。

20、宜蘭縣:林鳯嗚、呂國華。

 

21、花蓮縣:柯丁選、黃福壽、吳水雲、吳國棟、王慶弘豐、張福興、范光群、謝深山。

 

22、臺東縣:黃鏡峰、蔣聖愛、鄭烈丶黃健庭。

 

23、澎湖縣:賴峰偉、王乾發、蔣祖武。

 

24、金門縣:陳水在、李沃士。

 

25、連江縣:劉立群、楊綏生。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評述》貳、個案評述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mpan120740&aid=12191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