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2/01 07:18:15瀏覽23250|回應3|推薦37 | |
「顢頇」是國語的詞語,顛倒寫是否就變成台語的「頇顢」?經查辭典,果然是如此。
在《國語辭典》查詢「顢頇」一詞,解釋如下:注音是ㄇㄢˊ ㄏㄢ。釋義1是臉大的樣子。釋義2是形容不明事理,糊裡糊塗。對於顢字與頇字,辭典皆無單字解釋。
顢字,左邊部件可看成代表滿字,右邊部件頁代表頭字,頭的主要部位是臉,滿臉就代表著臉大。頇字,左邊部件是干字,可看成代表乾字,用以表示枯竭;頇字的右邊部件頁代表頭字。
在《閩南語辭典》查詢「頇顢」一詞,解釋如下:音讀是hân-bān。釋義是形容人愚笨、遲鈍、笨拙、沒有才能。
台語的「頇顢」一詞,正是國語「顢頇」一詞的倒置;而且更妙的是,顢字的國台語音讀相同,頇字的國台語音讀也相同。台語詞是國語詞的倒置,例子並不罕見,例如台語的「風颱」就是國語的「颱風」、台語的「雞公」就是國語的「公雞」、台語的「氣力」就是國語的「力氣」。
有的人認為台語的hân-bān應寫成「憨慢」,詞義雖通;但憨的台語音讀是gōng。台語寫成憨慢,真的不如將國語的顢頇一詞倒置。
國語的「顢頇」,可以解讀成遇到事情,不管是漲滿著臉,還是緊繃著臉,看起來就像是不明事理、糊里糊塗。台語的「頇顢」,可以解讀成遇到事情,不管是緊繃著臉,還是漲滿著臉,看起來就是愚笨、遲鈍、笨拙、沒有才能。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簡稱為《國語辭典》)
(2)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簡稱為《閩南語辭典》)
(3) 大陸/《漢典》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