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29 11:59:31瀏覽10263|回應5|推薦76 | |
直觀宇宙萬物一切現象源頭 佛家的『直觀般若』,是教導弟子們看事情要『直指人心』,不要被事情的表象迷惑心智,直觀一切現象的起源出處。 在齊物論篇第一段裡,南郭子綦對他的學生顏成子游也說過一樣的話。「所謂『天籟』,其實就是指吹動萬物的『風』;大風吹過萬種不同型態竅穴,才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產生地籟)。 但是真正值得探究的,應是那『鼓盪起風』源頭的運作邏輯 (同等於人心竅穴的起心動念);除此之外,還會有什麼值得我們去探討!」。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凡事不能看表象,更不能帶入任何情緒作用;觀照事件的起源,甚至於起源的『起源是什麼』,才能找到關鍵,做出有效對應和處置。 這一段『顏回心齋』裡面,孔子告訴顏回,與人溝通事情不要光用『耳朵』聽,同時要用『心』聽,然後還要更進一步地用『氣』去聽;當『耳』、『心』、『氣』都能同時運用的時候,這個世上,就再也不會有溝通不了的事情。
以下是莊子 人間世篇 第一段的原文與解譯,請慢慢品嚐其中含義。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 曰:「將之衛。」。 曰:「奚為焉?」。 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 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 願以所聞,思其所行,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 德蕩乎名,知出乎爭。 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衒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育其美也,命之曰菑人。 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 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鬥其捷。 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 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 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 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跳脫不出 是非框架 的 顏回 有一天顏回向孔子辭行,孔子問他去哪裡? 回說:「去衛國。」。 再問:「去做什麼?」。 顏回說:「我聽說衛國國君少壯威猛,行為專斷。輕率治國,而且從來不曾反省自己錯誤;隨意的驅策人民,不體恤人民生命;以至於因為他的暴行而死的人,都足以用國來計算,屍體堆滿了山川湖澤;他把人民當成雜草一般,毫不珍惜。衛國人民都已經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才能安身立命下去。 老師曾經說過,『我們不必去幫助任何一個已經治理得很好的國家;但是如果聽聞哪一個國家發生危險動亂了,就應該義不容辭地前往協助;就像是一個好的醫生,就應該盡量照顧眾多的病人一樣,去實踐自己的使命和理想。』。 如今,我願意用我在老師身上學來的知識,好好地勸戒這位衛國國君,希望可以為這個國家人民帶來安定,免於繼續遭受疾苦!」。 孔子非常愛惜顏回,一聽之下,憂心頓起。就對顏回說:「唉!我猜想你這一去,恐怕會遭受到無法預期的災禍吧! 凡是正在修道的人,都不宜有雜念;一旦有雜念,就會多事;多事就會招來煩惱;煩惱之後就會起憂患;憂患一起,就不可救藥了。 古時候的至人,都必須先充實好自己,然後再去救助他人。倘若自己都還沒站穩,道行還不夠,又哪裡還會有多餘的閒暇心情,去插手干涉那些殘暴之人呢! 而且你知不知道,現今世人的『天德』為什麼會蕩然無存了嗎?各種陰謀鬼計為什麼會層出不窮嗎? 德,之所以會蕩然無存,是由於現今的世人都『好名』。陰謀鬼計,之所以會層出不窮,是因為大家都想『鬥智爭勝』。 所謂的『名』,就是拿來壓制別人,提升自己地位的工具;所謂的『鬥智爭勝』,就是運用陰謀鬼計,去為自己爭取勝利的器具。這二者,其實都是『兇器』,不應該出現在世間。 姑且說你目前算是個『德行諄厚、信用確實』的人,但是你的『人氣』還不足以做到能夠讓世人真正的佩服。就算你目前已經小有名氣,也不跟人爭名好勝;但是修為還不足以『通達人心』。 如果像你這樣的程度,就妄想要用一些仁義道理和規矩,勉強的灌輸給殘暴之人;那不就等於是,用別人的『惡行』來彰顯自己的『美德』,最後,那個殘暴之人,一定會認為你不是什麼好人。 被認定為『不是好人』的人,別人必定反過來也會要傷害他,就是這個原因,我判斷你這一去,恐怕會遭人迫害! 再說,如果衛君是那種『親近賢人』、『厭惡小人』的國君,又哪會等到現在才讓你有機會表現『與眾不同』呢?依我看,如果你去到衛國以後,最好是閉上嘴,不勸不言;否則,衛君必然仗恃著國君的威勢,跟你你鬥起辯才。 到了這個時候,我想你一定會感受很大的威脅,你的眼睛就再也無法保持清澈,而會開始眩惑;你的臉色也會漸漸平和舒緩起來;為了免遭迫害,嘴裡說話內容,也多半是在想方設法的保護自身安全;這時候你的容貌,已經因為害怕而溫順起來;心裡想著,或許應該暫時遷就他一下,不要過度的刺激他。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豈不等於是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結果反而『不救還好,愈救愈糟』。 如果一開始,就不得不順從他的觀點,那以後更是沒完沒了;哪一天,當他再也聽不進你的勸告,那你最後必然會死在這個殘暴國君手上。 難道你沒聽過,從前『夏桀』殺忠臣『關逢龍』,『商紂』殺王子『比干』,這一類的故事?他們都是『修身齊家治國』的良材,擔任重要職務,輔助人君照顧人民。後來,他們都為了保護老百姓,勸諫、違逆國君的意思;結果都因為國君忌妒他們太受人民的推崇和愛戴,而故意去殺害他們。這還不都是因為『關逢龍』、『比干』好名,以致遭受到不幸的下場。 從前,堯帝攻打過『叢枝』、『胥敖』,禹帝攻打『有扈』,使得這三個國家,國土化為鬼域廢墟,當地的人民和國君也慘遭殺戮。 堯和禹為麼會這樣不斷地用兵?說穿了還不都是為了自己國家利益而已。這些『求名好利』的作為,你難道沒聽說過嗎?名利這種東西,連聖人都無法克服、戰勝它,更何況是你! 不過,雖然如此,我想你可能還是有些自己的看法,對不對?你不妨試著說出來,讓我聽聽看。」。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 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 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 外曲者,與人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 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讁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 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用自己經驗與主見 強迫別人接受 顏回說:「我端正我的外表,內心保持謙虛;凡事盡力去做,並且專心一致。這樣可以嗎?」 孔子嘆了一口氣,說:「唉!不行!這怎麼可能行得通呢!衛君剛猛跋扈、驕氣橫溢,喜怒無常;通常都沒人膽敢違逆他,他又常常喜歡駁斥別人提出的忠言,而且一定要辯到贏,執意要別人順從他的想法才肯罷休。 這種人,就算每天用小德去漸漸感化他,都不可能做得到;更何況妄想用大德去規勸他向善!這種人固執己見,不受教化;就算他有時候表面上假裝暫時附和,其實內心卻根本不會接受;你說的這些方法,能有什麼用呢?」。 顏回說:「那如果我『內心保持正直』,而外表『態度委婉』;所說出來的建言,都是『引用古代聖人曾經說過的道理』呢? 我所謂的『內心正直』,是指我的想法『符合天地的正道』。想法符合天地正道的人,知道『國君與我』都同樣的秉受於自然;所以我所說的話,根本不必在乎對方是否『願意改進』;也不在乎我的說法,是不是在『指正別人的過錯』。這種情況,就有如一般人所謂『赤子之心』,用這種『赤子之心』說出來的話,通常都『符合天地正道』。 所謂的『外表委婉』,是指舉止態度都和別人一致。例如 : 執笏、跪拜、曲躬、答禮,這些都是為人臣子的禮節,當大家都這麼做時,我能不這麼做嗎?我當然也跟著做。舉止與眾人所做的相同,衛君就找不到錯處,無從指責我;我這就叫『跟著別人做相同的事』。 所謂『引用成語上比古人』,就是『引用古代聖人說過的道理』來說話。我所引用的這些道理,雖然就等於是在對衛君說教;但這些道理都有根據,是古時候就有的,不是從我才開始有的。這樣的作法,雖然我的言語可能直率了一點,但也不致遭人詬病、落人把柄,這就叫作『引用古代聖人說過的道理』。若這樣做,可以嗎?」。 孔子又說:「不可!萬萬不可!你使用了太多的心機;而且,這也無法收到成效。只是這些方法,倒還算能夠讓你保全性命,免受罪責。雖然如此,那也只不過是僅止於『免受罪責』而已,怎能達到感化的目的呢!你太過於師心自用而且執著主見了。」。
『顏回曰:「吾无以進矣,敢問其方。」。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 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 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絕迹易,無行地難。 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 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无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 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史上最強 溝通哲學 顏回說:「那我就再也沒有更好的方法了。請問老師有沒有什麼方法?」 孔子說:「你先齋戒,我再告訴你吧!你用『帶有成見的心錨』去勸諫衛君,怎麼可能會是一件容易事呢?如果很容易就能做到,那豈不是太不合乎『自然界的道理』了。」。 顏回說:「我家很窮,常常好幾個月都沒錢喝酒、吃葷。像這樣子,可以算得上已經『齋戒』了嗎?」。 孔子說:「那哪成!你說的是『祭祀齋戒』(口的齋戒),不是『心的齋戒』。」。 顏回說:「請問什麼是心的齋戒?」。 孔子回應:「首先要心神專注,不光用『耳朵』聽衛君說話,還要用『心』去聽他話中的動機與緣由;然後不只用心聽,更進一步地用『虛懷之氣』去與對方相通為一。 耳的作用僅止於『聆聽』事情表象,心的體察才能找出『真相』。而氣是虛靜的,它能『包容萬物』。只有『道』才能集結所有虛空。內心達到虛空境界,就是『心齋』。」。 顏回說:「老師,我懂了! 在還沒聽到老師講解『心齋』之前,我一直執著於『自己的觀點』;聽後頓然消失『自我』執著,只剩下對方角度和立場;然後自然而然地產生『同理心』,跟對方相處。這個『自我』的消失(至人無己),算不算達到『虛靜』境界(齊物論 南郭子綦的 吾喪我)?」。 孔子說:「實在太完美了!我告訴你,一旦到了衛國,你要悠遊在衛君的『思考和行為模式』裡面,而且不能受衛君的威名所影響;衛君如果聽得進你的話,你就說;聽不進,就不說。 你要讓自己處在一種沒有『想怎麼走』,也沒有『無路可走』的境界。忘掉自我,專注心神地與對方立場相同,發揮『同理心』(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對方就能接受你了。 一個人,只要不走路,就不會『留下任痕跡』;可是一旦要走路,想不踏在地上而走,可就難了。 所以,如果自己無法放下自己主觀的見解,就妄想行使『兩行法則』,很容易會被對方看穿,知道你並沒有真正的『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作為。一旦能『真心自然』的『接受包容』了對方,再依照『兩行法則』(見 齊物論 第三段)去作為,才算是真正的做到『合乎道的邏輯』。 只聽過有翅膀的能飛,沒聽過無翅膀的也可以飛。只聽過『懂得心齋道理』的智者;沒聽過『不懂心齋道理』也能夠被稱為『智者』。 你要讓自己的內心停留在空明之境,放下主觀見解和思考;內心一旦達到虛靜的境界,就能自然散發光明,一切吉祥,便會自然而然地聚集停留在你的身上。 反而言之,就算你正襟危坐,但是心中卻還是不斷想東想西地分析盤算,心猿意馬無法止住;那就叫做『形坐而心馳』。 所以,我們應該收斂起我們的『耳目感官』,而將『心錨』(知識與經驗)的思考作用摒棄於外;能做到這樣,即使是鬼神都會前來追隨聽從,更何況是人呢! 我對你說的這些,是感化萬物的道理,也是古代『禹、舜』治世的樞紐關鍵,更是上古『伏羲、几蘧』終生遵守實踐的法則。更何況我們這些心神還很散亂的凡人,不是更應該要勤加學習效法嗎!」。
參考 老子道德經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
.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 真正得道的人,不會有框架的觀念去教育別人;用有框架的觀念去指導別人的人,其實他自己本身並沒有真正得道。 閉上嘴用心觀照,不用眼看耳聽,用氣去聽;心中迷惑自然就會解開。收斂鋒芒,態度謙和,回復平凡,就能夠同化於道 – 同理心的運作。 因此大家沒有特意親近你的必要,也沒有刻意疏遠你的理由,不會想要利用你,也不會想害你,不會特意推崇你,也不會看不起你;這是天下最珍貴的境界。
結語 –佛家 參話頭法門 有一次,同學這樣問過:「老師,『同理心』三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因為,有時候我自認已經發揮同理心在做溝通,但是對方卻並不認為如此。所以,到底是到達什麼樣的程度,才算真正進入『同理心』的狀態?」。 我說:「一切的問題都在於『心』,在於你的『心』有沒有真正地進入對方心境內層。有時候,你只憑『表象話語』就想找出對方『真正動機』是不夠的。 佛家有一種法門,叫做『參話頭』。也就是說,當對方說出一件讓你有不同看法的事情以後,除了一方面心中揣摹對方說這事的動機之外,同時也可以問『為什麼?』。 可以用『對方聽起來不會感覺對立』的方式問:「這說法聽起來有些道理,但為什麼你會做這樣的判斷?」。如果,回答的內容還讓你找不到對方的真正『心錨』;或許可以再深入一點地問下去:「我好像有一點了解了。但是你能不能告訴我,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你有這樣的判斷方式?」。 通常只要連續地往上層問個二次以上,你就很容易找出對方的心錨和盲點;然後千萬不要立刻回頭重新討論『事情』,而是只針對心錨和盲點做溝通謀合,一旦新共識產生,雙方都滿意的新『結論』自然而然就會出現。 這種不用對立語氣『參話頭』的方法,甚至在對方被連續問話後,他當下也會因為看到自己的盲點,同時立刻改變了原先的看法。」。 提供給大家參考。
伴霞樓主 於 新北市 新店碧潭 2015/12/3 重新修正 世人皆說 :「人心難測。」。但在 莊子 的眼中,卻毫不困難;關鍵在於「無己」。 放下自心一切主見,才能與對方同步;不要被對方表面言語所困,而是融入對方思惟,深入聽到對方內心動念源頭;確實做到如此,我們才能將善意的建言導入對方的想法之中,達到期待的成效。 這篇 孔子與顏回對話 文章,是史上最強的溝通術;學會了它,將無往不利,獲益終生。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