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22 07:43:15瀏覽4015|回應0|推薦7 | |
心性的修煉–齊物論 『齊』,是等齊、平等的意思;『物』,是指萬物。『齊物論』三個字簡單的說,就是指『用平等之心去對待萬物』。莊子 齊物論篇 在道家哲學裡面的立論,就如同佛家的『金剛經』;對於『開啟智慧』而言,有異曲同工的功效。很多人讀了十幾年金剛經,都沒看明白的佛理;結果反而在『齊物論』裡面找到共鳴。 有人不這麼認為,說:「這怎麼可能?金剛經裡的文字比齊物論多,分析義理的篇幅也更長。實在沒理由說『齊物論』會比『金剛經』更容易了解!」 這話說得好像有點對,卻又有一點點的不對。說不對的原因,是因為忽略了自己是『中華民族』的後代,從小時候開始懂事以來,身邊所接觸的、聽到的、看見的、所學和所談的東西,無一不是文化結晶;應該說,我們對於中華文化的接受度,早就已經習以為常、根深蒂固。雖然,『齊物論』是2300多年以前傳下來的古文,但是在同文同種、同一個文化背景的條件下,就算它再怎麼艱深難懂,深入探究起來,還是會比較容易得多。 我在『自序』中提到過,在莊子教導大家由凡入聖『七個修行次第』裡面,『齊物論』的內容就是在探討『道家』中心思想。單憑它被莊子定名為『論』,其『困難度』就可想而知,絕對不低。大家想想看,任何人如果想逐一的祛除一身『凡夫習氣』,變成『聖人、神人、至人』,那必須要下多大功夫才有可能能達成?還記不記得 逍遙遊篇,『培風』小段裡面『適千里者,三月聚糧。』的說法?。 的確,就我自己已經學習15個年頭的經驗來說,要貫徹實踐『齊物論』裡面概念,非常的漫長。但是這麼多年來也親身體悟出一個結果;那就是不論是誰,只要隨時用它來自我檢驗和反省;總有一天,保證都能完全證悟生命實像,達到『聖人境界』。
以下是莊子原文與解譯,請慢慢品嚐其中含義。 『南郭子綦隱机而坐,仰天而噓,嗒(蹋)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机者,非昔之隱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子游曰:「敢問其方。」。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陵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子綦曰:「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天籟 有一天,南郭子綦倚著几案旁邊打坐入定;這次他坐了很久以後才慢慢地出定。這時,只見他仰著頭面對著天緩緩地吐了一口氣,失魂落魄地好像還沒回神清醒過來。 這時,守在旁邊幫他護法的弟子顏成子游忍不住地問他:「今天是什麼原因讓老師現出這個樣子呢?一般打坐的時候,禪坐者固然可以使得自己的形體,像枯木一樣地靜止不動;但是也可以將『心靈』變得像『死灰』一般的『毫無生機』嗎?今天在這裡打坐的您,跟往昔的您不一樣嗎?」。 子綦說:「偃(子游),說得真好,你問的很對!今天我把『我執』給放下了(今者吾喪我)。 你知道嗎?你聽過『人籟』,可能沒有聽過地籟;就算你聽過『地籟』,但是一定沒聽過『天籟』吧!」。 子游又問:「請問老師,它們之間有什麼奧妙可言?」。 子綦說:「大地吐出來的氣,叫做『風』。風不吹則已,一吹就會使得萬竅怒號。你難道沒聽過狂風呼嘯而過的聲音? 你看那高低不平的山陵,還有百圍大樹的孔竅,有的形狀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又有的像柱上橫木;像圓圈、像石臼、像深池、像淺窪。有的發出像水激盪的聲音、有的發出像飛箭的響聲,像喝斥、像呼吸、像喊叫、像哭號,像呻吟聲、像哀鳴聲;前面風聲唱著,後面風聲跟著應和。 輕風則小和,暴風則大和;強風一旦吹過之後,則所有竅穴立刻就變得寂然無聲。難道你沒看過強風吹過以後,雖然沒有一點聲音,但是樹上枝葉還在不停搖曳擺動的景象嗎?」。 子游說:「按老師說的,既然『地籟』是風吹地上許多不同竅穴的發聲;那麼『人籟』就應該類似像人們吹著竹簫所發出的聲音;但是『天籟』呢?老師可以告訴我嗎?」。 子綦說:「所謂『天籟』,其實就是指吹動萬物的『風』;大風吹過萬種不同型態竅穴,才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地籟)。但是真正值得探究的,應該是那個能夠『鼓盪起風』源頭的運作邏輯 (同等於人心竅穴的起心動念);除此之外,還會有什麼值得我們去探討!」。
從『天籟』(自然界發出的無聲之聲)中悟道 上古伏羲氏觀象設卦,以自然界基本元素 – 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作為八卦易經的變化起源;『風』就在其一。簡單的說,『風』的上面,就只剩下『道』的存在。 而南郭子綦一句『今者吾喪我』,就是在告訴他的弟子顏成子游,今天他從『風』的現象裡,體悟出源頭 - 『道的運作邏輯』;從此,已經可以將『對自我的執著』,拋棄到九霄雲外去了。至於他是如何悟的?悟了些什麼?請接著看下去。 我們繼續欣賞 齊物論篇 的原文與解譯。 『大知閑閑,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搆,日以心鬬。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人心竅穴變化萬千 知識多的看起來寬寬裕裕,知識少的看起來講究細微。說話氣勢強的,一張口總是咄咄逼人;講話氣勢弱的,總愛辯論個沒完沒了。 人們睡覺的時候,在夢中的心思還是錯亂的;醒來之後,又總是搞得自己不得安寧。與外界的事物糾纏不清,整天在那裏勾心鬥角。 心思時而緩慢裝笨,時而心機深沉,又時而綿密謹慎。小恐懼的時候心神不安,大恐懼的時候又茫然無主失魄落魄。 每當念頭起來的時候,發起言來有如利箭一般,專挑別人是非而趁隙攻擊。一旦按兵不動的時候,就好像賭咒發誓一樣暗藏心中,伺機等待取勝對方的機會來到。 這種爭強好勝的殺氣如秋冬來臨,反而使得自己的生機一天天的在消失毀滅;每日沉溺其中,以致更加無法回復原有的本性;。 他們這些習氣使得自己心靈閉塞,有如受到繩索束縛,愈來愈加的枯朽;這種接近死亡的心靈,是沒辦法使他們能夠重新恢復生機的了。 他們時而欣喜、時而憤怒、時而悲哀、時而快樂,一會兒憂慮、一會兒嘆氣、忽然反覆,忽然又執著,有時輕佻、有時放縱、有時張狂、有時又惺惺作態。 這些莫須有的現象,就好像中空的樂器,有時會無端地發出聲音;又像清晨草叢裡的菇菌,毫無原因地藉著地氣蒸發成形。日日夜夜不停地在心中此起彼落,而且根本搞不清楚它們是怎麼產生的。 講到這兒吧,我就講到這兒了吧!不論何時,只要一旦能搞清楚這些現象,你就能夠明白,世上一切事件之所以會發生的緣由了啊!
結語 – 做到『吾喪我』就能『與萬物相合』 你知不知道『念頭』的由來?你知不知道在這世界上『人』之所以會『與人不合』,都起源於對事物觀點不能一致,沒有共識。 但是,如果就事物的本身而言,它雖然讓每個人產生的念頭不同,但畢竟還是『念頭』產生的根源。所以,如果每個人只要肯『放棄自我的主見』,那麼不同意見,就有可能被『統一』在事物的本身上面。 有一次在課堂上,讓同學一起看一張圖照片;
然後我逐一地問:「你認為這張圖片是什麼?」。 結果,所得到的答案如下;『發射火箭』、『彗星撞地球』、『飛彈擊中靶機』、『飛機失事空中爆炸』、『人造衛星墜落』、『放煙火』、『太空船升空』、『沖天炮』…,到最後甚至連『仙女棒』的說法都出現了。最後我宣布答案,那就是,『你認為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所有的觀感都是標準答案! 這個實驗的重點,在於不論每位同學內心竅穴顯示出任何不同觀點,其實它們都已經被『統一』在同一張圖片之下了。在沒有看到結果出現以前,所有觀點的本身,其實都不應該區分對錯。
最後,在此提供三個不同的『觀』給大家參考。 『主觀』 - 單憑自己知識與經驗而作出的觀點。 『客觀』 - 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接受他人觀點。 『宏觀』 - 每個人都願意放棄主見的堅持,依照眾人共識而形成的『共同觀點』。 『真相』- 放下人心執念,從萬物的觀點看待世間一切事物。 請問大家,你覺得這個世上通常採用哪一種『觀點』,最容易能夠『圓滿成事』呢?
伴霞樓主 於 新北市 新店碧潭 2015/11/21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