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問仙 - 莊子 內篇解義 - 作者自序
2015/11/10 14:00:03瀏覽4655|回應2|推薦11

自序

終於,真正定下心開始寫『莊子』。回想起二十二年前,我開始追尋『人生最高智慧』和『生命真正的歸宿』,於是潛心鑽研『老莊』,並且在三年前就有意提筆寫出心得;但是,拖拖拉拉過了很久,直到現在才真正下定決心開始寫作。之所以使用『伴霞樓主』作為筆名,是因為這是家父生前使用的名字,為了紀念家父,所以我繼續延續使用。

莊子的生命是自由的,所以希望各位看官大德們也能夠接受我用『很自由的角度』來詮釋莊子的人生哲學。

 

莊子簡介

根據多方考證,莊子大約出現於西元前三百年到三百四十年之間的戰國時期;是道家學說繼『老子』之後的代表人物。明朝憨山大師曾說:「老之有莊、猶如孔之有孟。」,可見他在後世讀書人心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傳承地位。

東漢順帝時期道教成立,莊子被列入仙班「四大真人」之一;到了唐朝玄宗天寶元年,莊子再被詔封為『南華真人』,從此他的書也被稱作『南華真經』。本書取名『問仙』,就是「向莊子問道」,學習莊子的生命哲學。

莊子一書,原本是「道家哲學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經典;但是經過二千三百多年演變之後,因為它詼諧的表達方式和奇幻無邊的想像力,卻逐漸地被學術界定位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一部文學巨作;使得後世讀者漸漸忽略了這本書所內涵的『人生哲理』和奧妙的『修道要旨』。

 

什麼是『真人』?『真人』又如何形成?

    有這麼一段惠施問莊子的對話:「人,難道是無情的嗎?」。

    莊子回答:「當然」。

    惠施又問:「照你這麼說,人若無情,豈不如同木石,又怎麼能夠配稱為『人』呢」。

    莊子再回答:「人的容貌是『道』所賦予的,形體是上天給的;怎麼不能稱之為『人』?」。

    惠施說:「既然你說,這就是『人』;人,又怎麼可能會無情呢?」。

    莊子回答:「你認知的『無情』,跟我說的『無情』,是不一樣的;我所謂的『無情』,是說『人』不該被『好惡之情』所伴隨的喜怒哀樂,傷害了自己內心原本天賦的自性本然;『人』只要能夠放下好惡之情順應自然,內心如如不動就能夠長生,根本不需另外尋求養身之道。」。(莊子德充符)

    莊子是『自由』的,因為他的內心能夠保持『虛靜』、『恬淡』、『寂寞』、『無為』;這是道德的極致,天地平齊的境界。所以他既不會被外物牽絆,也不受世間任何功名利祿束縛;自由自在地與萬物共存,死生如一。這就是『真人』!

沒人能幫你解惑,只有自己才能。

    我不知道為什麼你會看到這本書,而且願意翻開這篇『自序』。或許是封面上圖片裡那行字『探究生命開啟智慧』,抑或是本書標題『問仙』,更或者你本來就已經愛上了『莊子』這位神仙,和他的書。

    可是,基於各種原因與目的,不論是大家的心中對人生有疑惑?又或是想為自己不知如何解決的困擾,找到正確解答?還是有任何不知如何說,也說不出口的問題?

但是,若想要從莊子身上找到任何答案,一定無法直接得到答案;而且徒勞無功!因為,莊子的教育方式在於『辯證真理』,並非傳道。

每個人生活環境與成長過程都不一樣,生活體驗與背景經歷也都不同。因此詮釋自己「生命意義」的正確答案,也都或多或少地不盡相同。甚至於即便是同一個人,但處在不同年齡時,答案也不見得會一樣。

所以,所有的人生道理都必須在『生命中不同階段裡去親身實踐,自己才能得以逐漸證悟』

道,只能自行自證。只要保持毅力不斷精進;終究有一天,透過歲月的洗鍊,上天必然會把所有『專屬於你自己的最佳解答』全部告訴你。

 

傳道的故事一

話說『妸荷甘』和『神農』,兩個人是同班同學;他們同時拜在『老龍吉』門下學道。

有一天,神農偷偷地把教室大門關上,大白天的趴在桌上打盹。到了近中午的時候,妸荷甘忽然猛力推開教室大門衝進屋內,驚惶地喊著:「老龍吉死了!」。

被這麼突然的一吼,神農立刻驚醒;回神以後,就拿起拐杖撐直身體站了起來,然後大笑起來,說:「一定是老天知道我這傢伙不但『孤僻』、『封閉』、『傲慢』還加上『多疑』,根本不值得教;所以叫老師放棄我了。我這回完蛋了,老龍吉還沒來得及用他的大道理啟發我,就已經走了啊!」。

弇(掩)堈(缸)弔聽說了此事,說:「這年頭,只要是悟道的人,都會被全天下所有的君子關注。而老龍吉對於「道」的理解,連『秋毫之末的萬分之一』都還沒達到;他都還懂得把自己所體悟的「道」藏起來。更何況,那些真正悟道的高人,當然不會輕易『傳道』啊!」。(莊子知北遊)

 

傳道的故事二

有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恰巧,有一位名叫『輪扁』的修車匠也正巧坐在堂下修理車輪。

沒想到,在聽完齊桓公一陣朗誦以後,輪扁忍不住地放下了手中錐鑿,並且走上堂前詢問桓公:「請問您剛才讀的,是什麼書?」

齊桓公回答:「我正在讀聖人的言論。」

輪扁又問:「請問,這位聖人現在還活著嗎?」

齊桓公說:「已經死了。」

輪扁說:「那麼,您現在所讀,也不過是古人留傳下來的一些表面皮毛而已。」

齊桓公大怒,當下非常生氣地對輪扁說:「寡人正在讀書,那由得你這個修輪匠瞎議論!今天,你必須給我說出個道理;如果合理,就能過得去;說不出來,立刻處死!」

輪扁回答:「您先別生氣,容在下慢慢說給您聽。我之所以會這樣說,也是從自己工作經驗裡體會出來的。現在我就以我自己製作車輪的經歷來當作例子。

每當我做車輪的時候,如果動作太慢,做出來的輪子就會鬆動,不夠堅固;反之,如過做得太急或過快,輪子與軸承之間就會變得很緊澀,輪圈內的木條根本塞不進車軸。製作輪子必須不快不慢,才能『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地恰到好處;然而這種掌控速度的感覺與拿捏,也只有自己才能心神領會,根本無法說得出來,更別說要傳授給別人了。

基於這個道理,相信世上每個人所做的任何事情,其中的分寸與拿捏也只能各憑自己的經驗與感受。同時這也是我到現在為止,都還無法將我的經驗和技術「跟我兒子說清楚」。長久以來,不論我怎麼教他,他也都聽不明白,得不到我的真傳。因此,即便我已經老得七十歲多了,都始終還是個「無法退休的修輪匠」!

同樣的,那些古人根本沒辦法講清楚的『體悟』,也都已經跟著古人的死亡而去;那麼,君上現在所讀的這些東西,若不是一些古人所遺留的表面皮毛?又是什麼!」(莊子天道篇)

 

    是啊,『真正的道』無法傳授;所有可以被傳授的東西,充其量也只能叫做『知識』;就連我即將開始解譯的莊子南華經,也都只能算是一種『研究莊子哲學概念』的知識而已。

我們如果想追求生命實相,就只能從『學知識』開始;然後,一點一滴地跟自己過往的生命歷程比對、體會;一旦有什麼心神領會,就必須拿去用用看,讓自己重新再體驗;直到結果圓滿,跟知識裡闡述的邏輯相同;才算『證得』一點點的『道』。就這樣日積月累持之以恆,終有一日必然能夠撥雲見日明心見性。

 

結語

基本上,『莊子』整本書的內容都是描述『道的運作邏輯』和『修行次第順序』,雖然只是一部書,但它本身就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哲學體系。全書總列三十三篇,但最主要的中心思想還是落在『莊子內篇』的『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還有『應帝王』等七篇文章。其餘二十六篇,則幾乎全是針對『內七篇』的主體思想加以延伸論述。

所以,就多年來研讀莊子心得,我對於莊子內篇的『修行次第順序』做了一些整理,如下;

第一篇『逍遙遊』。講的是境界與創新,幫助大家提升『智慧』與『格局』;擴大生命的層次。

第二篇『齊物論』。是『道家思想總論』;建立『萬物齊一』的平等概念,順應世情,不落是非,死生如一。它是莊子三十三篇當中最難懂的一篇,即便自認『邏輯辯證能力』不錯的我,也曾在它的身上花費了八年光陰反覆研究,才終於能稍稍地得到些微感應。

第三篇『養生主』。放下對知識與經驗的執著,降低欲望,不受外物牽絆;以無厚之心游刃於世間,涵養天性,盡享天年。

第四篇『人間世』。教育我們放下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作用,齋戒心性,直觀一切現象源頭;以無我的同理之心接應萬物,達到虛靜無心,包容一切,與萬物共存的境界。

第五篇『德充符』。主要是描繪『才全德不行』;內心保持『虛靜』、『恬淡』、『寂寞』、『無為』;達到道德極致,天地平齊。因而不被外物牽絆,也不受名利綑綁;自由自在地和諧萬物。

第六篇『大宗師』。告訴我們以道為師,用『接受』來破除死生的屏障,進入不生不滅的永恆之境。

第七篇『應帝王』。敘述至人用心如鏡,不迎來、不送往;體察萬物的無窮變化,逍遙於無邊無際的無有之鄉。

至於莊子剩餘的二十六篇,我在前面說過,都是莊子內七篇的補充申論;往後會一一解譯給大家,所以暫不繼續討論,就此而打住。

現在,讓我們追隨莊子的腳步,進入他奇幻萬千的寓言故事裡,一起扮演、經歷各種不同腳色;然後一步一步地細細品味各種人生哲理,理解它們,實踐並且體悟;最重要的,是讓自己不虛此生地實實在在經歷一下,如何由一個『凡夫』變成『真人』。


 

伴霞樓主 

於 新北市 新店碧潭 

Tung Raymond

建立你的名片貼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iorycanada&aid=35270611

 回應文章

O_Peng
2015/11/17 00:43

謝謝感恩您的闡釋  受益良多!

敬祝順心如意~~

(neo_hugo_peng@yahoo.com.tw)
伴霞樓主(giorycanada) 於 2015-11-17 06:50 回覆:
謝謝您喜歡

rachel
2015/11/13 12:09
老師,我最感到心有戚戚焉的,是您在結語前的那段文章。人生沒有公式可循,點滴在心頭。學到了,不等於領悟。領悟了,還得應用。應用了,也要得法。我突然發現,"學無止境"只不過是個開始!(brier0317@gmail.com)
伴霞樓主(giorycanada) 於 2015-11-13 13:12 回覆:

您有心了 !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