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16 14:05:54瀏覽4836|回應0|推薦3 | |
六個『天德充滿』案例故事 在開始介紹『德充符』之前,應該先讓我們再次回顧莊子前面文章;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他是如何將完整的『道家哲學』調理地傳達後世;讓修學道家思想的學子大眾能夠很有系統地融會貫通。 逍遙遊,第一層修煉,主要是給初學者『變化』的基本觀念,以及建立『境界與格局』概念。 齊物論,第二層修煉,則在於修煉心性,提升智慧,認清生命實像。 養生主,第三層修煉,教育大家放下執著,節制欲望,擺脫外物對生命的束縛,以涵養精神,盡享天年。 人間世,第四層的修煉,則在於學習,如何對外與人相處的『入世哲學』;齋戒心性,直觀源頭;以同理心接應萬物,達到虛靜無己,包容一切。 總結『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這四篇文章內容,都在教育修學者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性。而第五層『德充符』裡,莊子則使用了六個範例來告訴大家,到底是什麼樣的修養境界才算真正『有德』;教育學子如何進一步地內化修煉前四篇精華,進入『道』的領域。
『德』這個字,其實就是『得道』。德充符的本義是指,修養『內心天德』達到『飽滿充盈』的『方法』。 所有真正得道的聖人,都不會輕易地顯露自己。而通常那些自稱『得道』的人,其實多半都只是企求獲得別人肯定和名聲的半桶水,絕對沒有真正得道。 莊子說『才全德不行』;達到道德極致的得道者,內心必然保持『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與天地平齊。不因妄作而被外物牽絆,也不因張揚而受名利綑綁;自由自在,和諧萬物。 德充符篇裡的第一段,是要讓大家認識一位『已經端正德性』的至人;還有他如何地『端正眾生』。除了認識『得道』者的心態與境界之外;倘若日後我們也有機會跟別人分享心得的時候,就知道應該要先捫心自問,自己德性是否也已經『真正端正』了? 以下是莊子 德充符 第一段的原文與解譯,請慢慢品嚐其中含義。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 常季問於仲尼曰: 「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 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 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不言之教 魯國有一位名叫『王駘』的人,他曾經因為犯過罪而被砍掉一隻腳;但是他有很多學生,而且人數多得幾乎和孔子一樣。 有一天,常季就跑去問孔子:「王駘曾因犯過罪而且被砍斷腳,可是追隨他的學生人數卻多得足以和老師分庭抗禮;他是不是有什麼過人之處? 就說他的教學方式吧。聽說王駘『立不言教、坐不議論』;也就是說,他根本不教任何知識和技術,也不評論世事萬物。而我卻又聽說,很多學生在剛開始追隨他的時候,原本資質平凡、空空洞洞,沒有真材實學。但是到了後來,凡是跟在他身邊的人,最後都變得『學識淵博、滿載而歸』。難道,這就是所謂的『不言之教』?用潛移默化,就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成就嗎?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
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
孔子說:「是啊!王駘老師是一位了不起的聖人,我早就想去拜訪他了,只是一直還沒去呢!連我都想向他求學;更何況那些學識不如我的人,不是更應該多多向他學習嗎!不但整個魯國,我甚至要向全天下推薦這位『王駘』先生,呼籲大家都去追隨他,尊他為老師。」。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謂也?」。 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德之和。 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 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萬物皆一』的智慧 常季又問:「可是他曾犯罪而且斷足,然而先生居然認為他比您高明,還對他倍加推崇;那麼一般人跟他比起來,豈不更是差得更遠。請您告訴我,像這樣的人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而能讓他顯得這樣地與眾不同?」。 孔子說:「就拿『死 生』來說吧,所有人應該都會認為這是件大事;但是他卻絲毫不受任何影響。即便『天』忽然在他眼前塌下,『地』忽然在他面前崩裂;他的內心依然能夠保持『如如不動』,不起任何波瀾。這是因為他早就已經洞悉『生命實像』、掌握『大道運作邏輯』;因此他的內心才不會隨著外物變化而波動。所以他才有足夠能耐,去引導萬物發展變化(王駘的學生也是萬物之一),並且還能造就萬物都不背離其『自性本然』。 常季聽不太懂孔子的意思,於是再問:「這怎麼說呢?您剛才所說,只是『王駘』的個人修養,這又跟他的教學方式有什麼關連?」。 孔子再答:「當我們看待事物,或是面對萬物的時候,如果不是源自『事物本身立場』,以同理心看待;而是出自『主觀』心識。 那麼,即便像『同一個身體的肝膽』那麼相近地距離;也會有如楚國、越國一般,變得差距遙遠。 但是換個角度反過來說,如果大家用『同理心』相互對待,那萬物就會自然而然地融合一體。而王駘這個人,本身已經具備了這種『萬物皆一』的智慧。 這樣的人,不會被萬物的表象迷惑了耳目;並能用其清醒內心,遨遊於『與道和合』的至德境界。 他把萬物看成一體,因此看待任何事物都不會有盲點,完美無瑕。 像他這樣無所罣礙的人,看待那隻曾經失去的腳,就如同『只是身上灑落一小塊泥土』而已,絲毫不放心上。你又何必要那麼地在意它呢」。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 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 幸能正生,以正眾生。』
寧靜如止水的真人 常季還有點不甘心,於是又問:「就算他能做到如此,那也只能算是他用智慧去通達了『道』,然後再運用道心,證悟出『真心』–生命實像。但是為什麼你會認為,他已經達到『至人境界』呢?」。 孔子回答:「難道你沒聽過?『人』如果站在流動河水面前,無法觀照自我影像;唯有站在靜止水面的旁邊,才能看清自己樣貌。所以,唯有如同『寧靜如止水』的真人,才能使身旁所有眾人的內心趨於安定。我就是因為看見那些追隨者各個都有所成就,才會知道他已經達到了『至人境界』啊! 能端正自己的人,才能夠端正萬物。譬如說,大地上生長各種不同樹木,然而卻只有松柏才能不論冬夏地不改其色,終年長青。而從古至今,那些『秉受天命而生』的皇帝何其之多,卻唯獨只有堯舜二人做到『端正天德』;所以,他們執政期間才能夠受到天下百姓的愛戴追隨。 天下人真是幸運啊!王駘就和堯舜一樣,也是已經端正生命的聖人,因此他能端正眾生。這也是很多人願意跟隨他的主要原因。
『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而況官天地。』
一個人,一旦能保有上天所賦予的天命,端正了德性,就能產生無懼力量。好比一位膽敢單槍匹馬深入千軍萬馬敵陣的英勇武士;且能獲得美名廣傳,榮耀自己。更何況那些能夠『掌握天地』的聖人,不是比武士更了不起嗎。
『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 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結語 聖人胸懷萬物,把形體看成暫時駐留的旅館,明白耳目的功用只能感應事物的表面現象;他們用和萬物相通一體的智慧,看清一切實像。(這個『萬物皆一』的智慧,就是『同理心』,也是莊子說的『一知』。)這種人的生命,能『永垂不朽』地長存啊! 雖然目前有很多人仰慕王駘,跟隨在他身邊;而他自己,卻只是等待著『登入大道』時機來臨,飛往南方天池(仙境),讓生命永存不再輪迴。像這樣的至人,怎麼可能會把世間榮耀當作一回事呢!」。
伴霞樓主 於 新北市 新店碧潭 2015/12/16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