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3 11:54:24瀏覽4911|回應3|推薦20 | |
鲁迅在大陆一度被奉为当代文圣,我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里,每一册都有鲁迅的文章。 如果说,此等殊誉完全由于其政治立场,那么未免对鲁迅不公。读过鲁迅的文章就知道,他从不凭着意识形态洒狗血,他的立足点也不在何党何派,而是在较此为高的地方。总之,鲁迅有历练、有学问、有是非、有骨气、有眼光、有力量,绝非浪得虚名之辈。 要说政治因素嘛,其实和鲁迅的立场也没太大关系。新政上台,一定要大张旗鼓非古是今,让前朝为万恶顶缸;鲁迅专砭当时之弊,新世是以尊重有加。而观鲁迅骂该骂之人、怒该怒之事的耿直,大概不会因改朝换代而变,所以说句对他老人家不敬的话:好在他活得不够长。 人能够躲过政治清算,但狗仔队的暗算连鬼都躲不过。这不是么,有人出土了从前一个美眉的文章,其中把鲁迅描绘为色迷迷怪兮兮老男人一名。 可有些行径就不太像是狗仔队所为了,有人倡议并付诸行动,让鲁迅在中小学课本中绝迹,理由是当今中国人和中国事已远非鲁迅时代可比。其实呢,恐怕是因为鲁迅的文章太不“和谐”了。 如此种种,大众心理也好,政治需要也好,均无力伤及鲁迅人格,爱咋咋地吧。 可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很有意思: 『 日本学者永田圭介《秋瑾——竞雄女侠传》一书有助于弥补我们秋瑾研究中的诸多缺憾。书中首次披露了秋瑾与鲁迅留日时在一些问题上的冲突等易为国内学界忌讳的细节。 翌日(12月9日),留学生们公推秋瑾为召集人,在留学生会馆中的锦辉馆召开陈天华追悼会,会上,她宣布判处反对集体回国的周树人(鲁迅)和许寿裳等人“死刑”,还拔出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大声喝道: “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可见,在如何对待日本政府压制中国留学生革命活动的问题上,自费留学的秋瑾与官派留学的鲁迅、许寿裳等人之间出现过激烈的冲突,这对深入研究鲁迅的生平事迹与早期思想,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料线索。为了表明作者不是有意偏袒秋瑾,作者还特意引用北冈正子在《鲁迅——在日本这个异文化的国度中》一书中对秋瑾的赞誉,展示这位中华女侠的风采: “这位女性,不仅姿色动人,还言谈爽快,令须眉黯然逊色。事情发生后,秋瑾带头四处奔走,在学生中做了大量的说服动员工作,在她身边很快就集结了七八百名学生,她领导学生开展工作,不断激励学生坚持斗争。”』 先解释一下日本1905年“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是怎么一回事。千万别望文生义认为日本当时要把中国留学生全部赶走,实际是有些截然相反的意思。甲午战争割地赔款之后,清朝有意效法敌手以强国富民,开始公派留学生到日本,自费去的也不少。好些学生到了日本,更深刻体会到清朝帝制腐朽不堪,于是商量着将来回国后怎么造反。清朝政府随即要求日本对这些学生严加管束,否则将不再派留学生赴日。日本不想没了这股肥水,就搞了这么个规则,禁止留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因此秋瑾等号召留学生集体回国。 这短短的一篇类似书评,专门截取原著中让鲁迅不好看的一段,作者的立意和动机如何,我不去揣测,只说就算书中所述都是事实又如何?能让鲁迅矮半截吗?咱就把这一断章取义回归到历史当中去看一看。 秋瑾虽然生于福建,但祖籍浙江绍兴,算是鲁迅同乡。1905年,秋瑾29岁,鲁迅24岁。 图1:女侠秋瑾 图2:青年鲁迅 1905年,秋瑾先入“光复会”,再入“同盟会”,两会均以推翻清帝为宗旨。1907年,在绍兴筹谋起义的秋瑾,事泄后拒绝逃亡,被捕处斩。1908年,鲁迅在日本加入“光复会”,1909年回国。 1919年,鲁迅写了小说《药》,情节是这样的: 清末,绍兴住着贫穷的华家和富裕的夏家。此处以“华”、“夏”暗喻“华夏”。 华家的独子小栓得了肺痨;夏家四奶奶所生公子夏瑜是革命党。此处以“夏瑜”指代“秋瑾”。 小栓的父亲老栓求得偏方,说蘸了人血的馒头包治肺痨。这就是“药”。 夏瑜因自家兄弟告密,被捕处斩,于是老栓买到了药。 鲁迅在小说中没有直接写夏瑜如何从容就义,而是通过小栓吃了药之后,老栓家开的茶馆中众茶客的对话交代了一个细节: 茶客一:夏瑜被关在牢里,狱卒前去榨钱,他却劝狱卒造反,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因而被狱卒殴打,夏瑜说:“可怜,可怜。” 茶客二: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茶客一: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狱卒可怜。 茶客二:狱卒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 小说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 小栓死了,葬在夏瑜的坟旁。两位母亲同时去给儿子上坟,却发现夏瑜的坟上摆着一个她们都不认识的东西——红白相间的花环。 到了这里,就再也不用我说什么了。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