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从『甲午风云』和『追击俾斯麦号』谈海战今昔
2010/10/02 03:50:59瀏覽1664|回應2|推薦17

0、题里话外

『甲午风云』是我上小学时看过的一部电影,讲述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巡洋舰『致远』管带邓世昌,战至弹尽后驾舰力图撞沉日军旗舰『吉野』,最终其功未竟而以身殉国。

『追击俾斯麦号』是我上大学时读过的一本书。

『俾斯麦号』是二战中德国海军战列舰。其满载排水量5万吨,1940年服役时为世界同级战舰之最,后让位于日本『大和号』。

『俾斯麦』是19世纪末德国首相,曾领导普鲁士完成了德国的统一。wisheskernel网友曾在『天下』访客簿中贴过俾斯麦的一句话(英译):

The great questions of the time will not be resolved by speeches and majority decisions,  but by iron and blood.

俾斯麦因这句话而被称为“铁血(iron and blood)首相”。

之所以想聊聊海战这个话题,是由于最近中日钓鱼岛争执又一次升温。YST和很多网友都认为钓鱼岛问题最终只有靠军事解决,也就是俾斯麦所说的“用铁和血来解决”。

如果中日必有一战的话,那么此战将会是什么样的格局呢?会仅限于钓鱼岛吗?会扩大到整个东海吗?会蔓延至双方本土吗?会导致中美的全面战争吗?……

我想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各位网友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予以假设、推演。但不管怎样,我想中国的奋而一战,目的应该是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以身家性命孤注一掷。以此推之,此战应该由海战开始,并尽量以海战结束。如果战争规模最终失控,那就可能不会有任何赢家。

所以,要打赢这一仗,需要“气”和“力”,更首先要把握好开战的“时”和“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不认为胡锦涛任内会有这样的机会。

中日的上一场海战是1894-1895年的『甲午海战』,以清朝北洋水师被日本海军全歼于山东威海刘公岛、清政府向日本投降求和而告终。继而,日本全面占领朝鲜,中国忍辱割让台湾。从此,日本开始对中国蚕食鲸吞,四十年后为祸至甚。

图1:甲午海战中被日军俘获的北洋水师『镇远』铁甲舰,已更换为日海军涂装(原为黑色涂装)。此舰为北洋水师旗舰『定远』的姊妹舰,德国制造,排水量7千吨。两舰为北洋水师乃至当时整个亚洲吨位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战舰。『定远』在甲午海战中被击沉。

从甲午海战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里,中国所经历过的内外交迫、艰难困苦是难以言表的。但中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天人交辉,使中国屡屡否极泰来。中国日渐强盛之时,不能不对历史遗留问题作正当的清算。中国海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廓清领海,如有给我们机会一雪前朝之耻、兼为中国崛起祭旗的,好好收下就是。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就以『镇远』和『俾斯麦』作为两个“里程碑”,简略谈一谈近、现代海战的变迁。

一、战呈一排

最早用于海战的火炮是从炮口装填发射药和球形炮弹的滑膛炮。这种前装炮装填缓慢,准头也很马虎,要想火力凶猛必须用数量来凑,于是当时的战舰均设有二至三层“炮甲板”,并在每层炮甲板对应的侧舷开一排射击孔,每孔装备一门前装炮。而当时的战舰是木制帆船,由于动力所限,在开仗的时候不容易做出战术机动,所以基本战法是:各方将自己吨位最大、炮火最猛的战舰排成一列纵队,然后互相靠近到射程之内用侧舷火炮对轰。

图2:1805年英法海战时的英军旗舰『胜利』,建造于1765年,英国人一直将其维护保养至今。注意看侧舷的三排炮孔。

在这种战法中,那一列纵队称为“战列(line-of-battle)”,处在战列中的战舰就称为“战列舰(line-of-battle ship)”。显而易见,战列舰的块头越大、火炮越多,在战斗中就越占便宜。

二、巨矛厚铠

1810年左右,蒸汽机被用于船舶驱动,战舰从此有了强劲的、自主的动力。同样是由于蒸汽机,使机械加工技术日新月异,制成了射程远、精度高的后装线膛炮,锻造了防护能力不知比木材强多少倍的铁甲,发展了新的海战利器——鱼雷。海战也就不必采用排队对轰的决斗式战法,而大可以玩点技术活了。

海战战术从而变得灵活多样,比如用小型舰艇施放鱼雷,一样可以取得重大的攻击效果。战列舰不再能够包打天下,而必须和一系列体型渐小而机动性或专业性渐强的其它品级,比如巡洋舰(cruiser)、驱逐舰(destroyer)等,相互配合、各施所长。

但战舰越来越大的趋势并没有变,这和战术和战舰的多样化并不矛盾。海战制胜的法则依旧是:主力战舰的火炮要尽量多、口径要尽量大、弹药要尽量足、装甲要尽量厚、航程要尽量远;而且船大了还有附带的好处:YST在『弹道导弹打航母』系列一开始就讲过,由于海面是圆的,战舰的视距有一个理论上限,船越大也就是桅杆越高视界就越远;虽然你看见了别人也意味着别人可能同时看见了你,但更大的船上不会没有更大或更多的舰炮,远距离接战总是对大船有利。还有什么比尽早发现敌舰并立刻用精准的巨炮齐射予以毁灭性打击更有效的战术手段吗?

『镇远』就属于这类“巨甲一方”的主力舰。我们来看看『镇远』是怎样一艘船、都有些什么家当:

长95米、宽18米,满载排水量7600吨;7200匹马力,航速15.4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编制350人,管带为总兵衔;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56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5mm); 4门12英寸(305mm)主炮, 2门6英寸(152mm)副炮,4门3英寸(76mm)炮,12门速射炮和机关炮;鱼雷发射管3具,备21枚鱼雷,另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需要时放至海面辅助攻击。

这些数据在现在看来可能不足以让人惊叹,但要知道,『镇远』可是1880年代下水的。

此时,这类船最坚、炮最巨的战舰的名称已经由line-of-battle ship简化为battleship,因为那条line在海战中已经不存在了。虽然可以将battleship另译为“战斗舰”,但我们一般沿袭旧例,依然称其为“战列舰”。

三、上天入海

1905年,在日本和朝鲜之间的对马海峡,俄国的庞大舰队惨败于日本海军,几近全军覆没。在这场日俄『对马海战』中,双方参战的战列舰已达到了1万5千吨的级别,比『镇远』重了一倍。这种吨位翻番的势头随着列强的海洋争霸越演越烈。

而就在『对马海战』的前一年,世上第一架飞机在美国飞上了天。飞机的出现让人们立刻意识到了它在军事上的前途:用于侦察可极目千里,用于攻击则居高临下;更可贵的是力能及远,其作战距离非任何大炮可以比拟。

但这还不是飞机作为新式武器最可怕的地方。飞机让传统海权国家不寒而栗的是其战略意味:如果飞机可以高高越过海洋直袭一国本土,那么该国陈列于海上用于本土防卫的巨舰大炮不就成了废铁吗?

英国、日本、美国都是靠海吃饭的国家,对这些十分敏感,开始研究如何把飞机应用于海战并将海防扩展至空中。办法说简单也简单:把飞机弄上船就可以了。

于是,出现了由战列舰或其它大型军舰甚至商船改装的可供飞机起降的新舰种,这就是航空母舰的雏形。这种“航母”一般都保留了一些大口径舰炮,必要时可以重操旧业。

第一艘专门设计的航母是英国海军的『竞技神』(HMS Hermes),1917年在一战进行中开始建造,但1923年才服役,晚于日本的第一艘专业航母『凤翔』。证据显示,日本人偷了英国人的航母设计理念,『竞技神』才是原创,『凤翔』只是山寨版。

图3:英国海军第一艘专业航母『竞技神』,开创了现代航母招牌式的侧置舰岛布局。这既腾出了前后贯穿的飞行甲板,又保留了必要的上层建筑。

这艘『竞技神』具备了现代航母的所有基本要素,但看起来很简陋,一点也不威武。再过了十多年,航母就漂亮成熟多了。请看下面同属英国海军的航母『皇家方舟』(HMS Ark Royal),1937年下水。

图4:英国海军航母『皇家方舟』,二战前夕建成服役。英国的航母向来比人小一号,『皇家方舟』满载排水量只有27000吨。

专业航母不再设有大口径舰炮,其攻击力完全来自舰载飞机。当时用于对舰攻击的舰载飞机有两种: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

图5:日本舰载鱼雷机示意图。

图6:美军舰载俯冲轰炸机正在投弹。

鱼雷机的作战方式无需解释,对俯冲轰炸机要多说几句。舰载轰炸机带着唯一的一颗炸弹,闯过了重重拦截来到敌舰上空,决不能草草了事扔了就走,而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命中。那么就要大角度俯冲而下,撞破敌舰的防空火网,扑到距敌舰极近的距离投下炸弹,然后再拉起跃升返航。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俯冲轰炸机经过了特殊设计,比如机翼后缘装有减速板(见上图),以防止俯冲速度过快影响命中;另外俯冲轰炸机的机体结构也比一般的轰炸机坚固,在急剧俯冲再拉起的过程中才不致因过载而散架。

为了给舰载攻击机护航,同时也为了拦截敌方攻击机,航母上还必然载有相当数量的战斗机。

在英、日、美的海军从海面向上发展的同时,德国人却另辟蹊径,从海面向下发展。德国只有北面临海且出口比较狭窄,海岸线曲里拐弯也就2400公里,而且大部分是『波罗的海』这一内海的沿岸,比起日本的近30000公里、美国的近20000公里、英国的12500公里差得远。德国因此不太怕来自海上的进攻,但自家的海军也比较容易被人打得出不了门,或者出了门就回不了家。德国虽然造船技术优异,但在海上向来争不过英国人,就是因为不占地利。如果德国也象英、日、美那样试图以航母称霸大洋,那是以短争长。上三路不行只好攻下三路,德国把英、日、美下在航母身上的功夫下到了潜艇身上。那是隐藏在水面之下让人毛骨悚然的一群狼。

德国当然也从没放弃水面战舰,林子虽然不大,不养几只老虎也是不行的。1939年下水的战列舰『俾斯麦』(Bismarck)就是这样一只海上老虎。

图7:德国战列舰『俾斯麦』。

『俾斯麦』的各项指标比较吓人:

长250米、宽36米,满载排水量50000吨;动力系统为重油锅炉加蒸汽轮机,150000匹轴马力(shaft horsepower,即螺旋桨驱动轴之扭矩和角速度的乘积),航速30节,续航能力8500海里(15800km);编制2000人,其中军官100名;侧舷装甲厚145-320mm,甲板装甲厚130-200mm; 8门15英寸(380mm)主炮, 12门6英寸(152mm)副炮,16门4.1英寸(105mm)炮,大小机关炮36门;舰载水上侦察机4架,需要时放至海面升空。

二次大战前夕的大洋上真是热闹,空中有鹰,海面有虎,水下有狼。到底鹿死谁手呢?

四、优胜劣汰

1941年,『俾斯麦』执行开战后的第一项任务:和一艘巡洋舰一起,力图穿越英国海军的封锁线开到大西洋上,好用巨炮伏击来自美国的运输船,破坏英国的海上补给。

英军的侦察机发现了『俾斯麦』的行踪,多艘英舰前去阻截。一个照面下来,英『胡德』舰即被『俾斯麦』轰沉,另一艘英军战列舰受重创退出战斗。英国人急了眼,再派战舰增援。『俾斯麦』由于在战斗中负伤,放弃任务,孤舰调头回航,其航速让英国战舰追之不及。到了航母试刀的时候了,『皇家方舟』放出了鱼雷机,攻击『俾斯麦』。鱼雷炸坏了『俾斯麦』的尾舵,使其无法正常航行,最终陷入英舰重围。在被重炮轰击长达两小时、并再遭多枚鱼雷击中后,『俾斯麦』沉没。

一报还一报,『皇家方舟』最终也没有好下场,半年后被德国潜艇的鱼雷击中沉没。

英、德在大西洋上的这点事,要是和美、日在太平洋上的航母大战比起来,就不算什么了。美、日大战的过程和结果就不用我说了,在此只通过一件事说明一下航母非其它战舰可比的战略功用。1942年,十多架美军B-25轰炸机从航母起飞,出其不意地飞临日本东京上空,扔下炸弹后,飞往中国寻机降落。B-25属于常规轰炸机,为了能在航母上起飞做了专门改装。这次精心策划的行动,目的不在于打击什么具体目标,而是摧垮对方意志。据说效果很好——反正美国最后赢了,咋说都行。

在二战的海战中,航母、潜艇战功卓著,战列舰乏善可陈,多是悲剧的主角。坚船巨炮路线走到了穷途末路。

二战之后,虽是苏美争霸的格局,但海军是美国一家独大,无人能与之争锋,其所恃就是强悍的航母战斗群们。

那没航母的国家和有航母的对阵的时候,有什么办法呢?可以学德国人,用潜艇;或者用二战之后的新武器——导弹。

二战之后再没有过潜艇打航母的战例,而第一次用导弹进攻航母的实战机会出现于1982年。那年阿根廷攻占了离自己不到300海里、由英国管制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这是阿根廷的叫法,英国称之为『福克兰』群岛)。英国组织了由两艘航母领军的舰队,斜跨大西洋,航行7000海里前来讨伐。阿根廷没有航母,由空军飞机挂上法制『飞鱼』反舰导弹前去迎战。

『飞鱼』导弹射程60公里左右,可超音速贴海飞行。其发射后先采用惯性导航,在离目标10公里左右打开雷达寻的。由于导弹贴海飞行,敌舰雷达很难探测;等发现自己被导弹雷达锁定,为时已晚。

『飞鱼』导弹打沉了英军几条船,包括一艘驱逐舰,但没碰到航母一根毫毛。估计是阿根廷的飞机还没飞到能够发导弹的距离就被击落了。当70多天的战争以阿军投降而结束的时候,阿根廷共损失飞机近120架,英国则不到40架。

看来航母还真不好打。还有其他办法吗?YST不是正在继续写『弹道导弹打航母』系列嘛,我们拭目以待吧。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tarealyou&aid=4448138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3 13:11 【udn】 購買前先比價!爭霸 強權 風雲 二戰比價

 回應文章

平議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好文!
2011/08/11 06:12
沉到海裡真可惜了
GRY(getarealyou) 於 2011-08-11 22:49 回覆:

谢谢平议兄的鼓励!


ღ電子猴ღ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你寫的好,YST那是胡扯
2010/10/24 04:34

AI豈是一個外行人可以評論的

Stealth Flighter的偵測就是一種AI

此外近十年UAV與Smart bomb包括了很多圖形理論Emmulation與Fuzzy Control的運用

YST應該對不是自己專業的領域謙虛一點

GRY(getarealyou) 於 2010-10-24 12:40 回覆:

謝謝來訪和誇獎。

至於YST,他是很自負,也犯大家都犯的知識性錯誤,但我還是挺佩服他的文筆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