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9/24 12:52:51瀏覽354|回應0|推薦0 | |
當年故宮寶物來台 他左右為難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廿二日,北京故宮第一批文物渡海來台,傳言當時故宮院長馬衡,對文物來台之事毫不知情。藝術家莊嚴是當時運送故宮文物來台的靈魂人物,其傳記「清趣.瘦金.莊嚴」昨出版,完整記錄文物來台始末。 國立台灣美術館昨舉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發表會,發表七冊藝術家傳記及三部紀錄片。其中「清趣.瘦金.莊嚴」,記錄莊嚴和故宮文物緊密相連的精彩一生。 莊嚴一八九九年出生,廿六歲便進入故宮負責清點文物,那一年溥儀正好離開紫禁城。莊嚴戲稱「溥儀出宮,我入宮」,與故宮結下近半世紀緣分。 故宮文物首次出國展覽就在莊嚴手中完成。一九三五年,他帶著故宮文物坐船四十八天,赴倫敦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英國海軍巡洋艦薩福克號負責運送國寶,守衛武器包括火炮、飛機、魚雷等。 一九四八年徐蚌會戰後,莊嚴則奉命運三百廿箱故宮文物來台。馬衡是莊嚴恩師,還傳言不知愛徒運文物來台。但「清趣.瘦金.莊嚴」指出,根據史料顯示,馬衡反對文物赴台、也反對莊嚴押解文物來台。隔年共軍入主北平,馬衡因「護寶」有功,留任北京故宮院長。 莊嚴之子莊靈昨出席發表會,他說,曾親見馬衡寫給父親的電報。馬衡不明說反對文物來台,但以「擔心文物安危」等字眼「暗示」。 但當時的總統蔣介石卻是力主文物運台,莊嚴只能聽命行事,並非對抗恩師。 莊靈回憶,一九四九年初抵台時,他曾在廣播聽到對岸以「盜寶賊」辱罵父親。 半世紀後他赴南京,與父親同事回首前塵,對方告訴他,還好莊嚴帶故宮文物到台灣,否則國寶恐將毀於文革。
舊影新看:莊靈》第一批故宮文物南遷 2016/9/22 下午 09:01:11 莊靈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0922006668-262104
這張由我的父親莊嚴先生(曾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生前一直收存的老照片,原照只有35公厘大,經由放大鏡檢視,可發現卡車車身右側有「貴州公路局」5個字。1938年我父親負責護運第一批故宮文物南遷,元月運抵貴州。這張照片是至今為止,所有抗戰時期南遷故宮文物在貴州停留期間,唯一的一張歷史紀錄。 最近因追討國民黨黨產,讓故宮文物成為話題。其實從1925年雙十國慶日故宮在北平紫禁城成立,一直到1965年台灣故宮在外雙溪啟用,這其間所有南遷、渡海遷台的過程完全出自中華民國政府的決定和相關部會與故宮同仁的全力配合與執行,才能有今天的局面。上述一切都源自國家行為,而且蔣介石先生都是最堅定的支持和決策者,才能讓台灣得以成立世界級的國家博物館。 幾尊獸首 就能統戰台灣? 故宮南院打算拆掉成龍集團贈送的十二獸首,這種行為既無禮又無聊。人家特地送來的禮物,不管你喜不喜歡,都是出於好意,既然已經收下又拿來裝點門面了,公然把它拆掉就是失禮。 即使改朝換代,但做為世界級的博物館,就該展現世界級的泱泱大度。搞這種小動作,只會讓人覺得雞腸鳥肚,缺乏包容格局。 不知故宮是不是太閒太無聊了,專在這種小事情上傷腦筋。為了合理化拆除的行為,院長說了一大堆理由,諸如因為是複製品,不是公共藝術,缺乏藝術性,還要顧及社會性與政治性觀點,又請教原設計者,確定拆除後,不會破壞整體景觀等等。 這些大部分都是莫須有的藉口,所謂藝術性與否,往往是很主觀的,也不能院長一人說了算,何況很多公共藝術看起來也不怎麼樣,甚至對景觀的破壞性更強。雖然獸首拆了不會影響整體景觀,可是不拆也一樣對景觀無礙吧?何必多此一舉? 說穿了,理由只有一個,就是所謂的「社會與政治觀點」,更直白地說,就是認為這些圓明園的獸首是「文化統戰」。 日前,與家人一起到南院參觀,當天遊客不少,在園區走動時,也會討論一些獸首的生肖,但就是沒聽到有人表示反感。那些動輒說「文化統戰」,甚至搞噴漆的人,未免對台灣人的自主意識太缺乏信心了。小小幾尊雕像,就能統戰台灣了?有那麼嚴重嗎? 小英政府上台以來,未見正面的施政績效,但搞批鬥、修理人,卻非常在行。或許故宮不堪寂寞,也要來共襄盛舉吧?相信深綠人士必然拍手叫好,而當初潑漆的「愛台憤青」,說不定也有機會輕判甚至獲判無罪,被封為英雄
中時快評》故宮「斬首」砍到誰 2016/9/24 下午 05:40:35 原本與政治沾不上邊的故宮,在民進黨執政後,變得充滿政治味,甚至是「政治很正確」,故宮南院發動「斬首行動」,移除「十二獸首」就是一例。問題是,蔡政府得思考,此舉是向對岸釋出善意?抑或是下戰書? 故宮南院的十二獸首命運坎坷,不僅遭獨派人士潑漆,親綠人士更斥為粗糙贗品、沒有藝術價值,前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則是為此辯駁:「大雕塑家羅丹也有很多複製品,難道就說他們的複製品沒價值嗎?」 顯然,斬首行動的決策思維,無疑是1%的藝術+99%的政治。蔡政府的考量點,不在於藝術價值有多少,而是要滿足獨派人士去中國化需求,根本沒有評估政治效應。 首先,故宮南院多數文物亦是由清宮藏品整理而出,開幕時更以「翠玉白菜」、「肉型石」南下展出為號召。獸首雖為複製品,但同為清宮文物,卻不容於「故宮」,實在滑稽。 當兩岸關係持續冰凍,不僅陸客人數銳減衝擊經貿發展,而國際民航組織(ICAO)拒絕發給台灣邀請函,更將衝擊面擴大到外交領域。故宮南院的斬首行動所傳達出政治訊號,恐令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從文化層面的作為來看,倘若綠營執意要切斷與大陸的連結,是否也要禁止媽祖、保生大帝等民間宗教信仰? 台灣精神的真正價值在於多元包容,從原住民、中華文化為基底,吸納美國、日本文化,甚至是外配帶來的東南亞文化,進而融合、創新,這才是台灣社會不斷進步的原動力。故宮南院的斬首行動,顯然與此一價值牴觸,甚至想連根拔掉文化的根。 故宮南院真要斬首?蔡政府考慮清楚再說吧!
聯合/台灣不可不知的修昔底德陷阱 2016-09-23 03: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978683 杭州G20會議後,國內外媒體對中國大陸在全球政經話語權的引導及詮釋能力的評估似乎更上層樓,多所討論。一如《東方化》一書作者拉赫曼(G. Rachman)所說,金融海嘯後的全球政經趨勢更朝向東方聚焦,尤以中國為重。而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又有潛力日增的亞洲新興國家相隨,令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到憂懼,遂有美、中兩國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e Thucydides trap)的說法。 此一說法雖早見於二○一二年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艾利森發表在《金融時報》的文章,但真正引人深思,是去年九月習近平藉訪美之機回應西方政治菁英方才通曉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說,顯示中國愈來愈懂得使用西式語言與全球溝通。 艾利森借雅典史學家修昔底德描述西元前五世紀斯巴達面臨雅典崛起之情境,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一詞,指出新崛起的強權會引發既有強權的恐懼,使雙方以戰爭手段搶奪主導權的可能性升高,旨在預警當今霸權的美國和日漸竄起的強權中國須戒慎正面衝突的宿命。 而政治體制仍處高度集權的中國,其領導人卻利用源自於挑戰霸權的西方經典歷史案例,向國際傳達所謂相互尊重與雙贏的強國樣貌,令人玩味。 習近平回應修昔底德陷阱觀點的另一個重要之處,在於該比喻恰恰好擊中西方國家的痛處。全球進入廿一世紀後,世界經濟實力出現由西往東的長期板塊移動,發展思維的焦點也轉向東方,二○○八年後美國與歐洲等國家發展則受制於內部瓶頸,難以維繫往昔利用經濟優勢帶動軍事、政治、意識形態的主導形勢。 首先,過去支撐美國擴張霸權的政治民主、經濟自由開放兩大思維,近年遭到國家主義、孤立主義、保護主義的劇烈衝擊,其效應在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展露無遺,也削損其全球政經霸主的光環。何況,中國藉主辦本屆G20的機會,通過入世至今首次更動的「加入WTO關稅減讓表修正案」,意欲迎接各國前來襄助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呈現出美、中兩國一保守、一開放的迥異姿態。 其次,美國的盟友也各有難關,如歐洲盛行的極右派激進言論、騎虎難下的難民問題、遲滯的經濟成長,乃至英國退歐激起的仿效危機,都使歐洲無力協助美國。而亞太地區的日本仍深陷經濟欲振乏力的困境,東南亞國家則採取兩手策略,與兩大強權分別保持友好。於是,盟友或因自顧不暇,或各有盤算,加上中國以強大經濟實力,澤被四鄰所累積的助力,皆使美國維繫政經霸主地位漸感不易。 相較於先前中共領導人多使用東方威權色彩的語言敘述中國融入世界的大國想像,習近平則直言中、美關係不可落入前述的陷阱,強調中國要建立的新形態大國關係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與雙贏的合作,並主張要避免錯誤算計與情緒性決策,透過兩國各層面互動,對彼此思維有較完整與正確的解讀等說法,更演示出一種「成熟的」大國風範,擺脫西方國家眼中「化外之邦」的刻板印象。 務實來看,要擊破修昔底德陷阱的預言,關鍵在美、中兩國能否找出共同的利益,將權力的競逐轉化為風險管理,本屆G20會議前夕兩國宣布批准《巴黎氣候協定》,即為一例。但除此之外,崛起及擴張中的新強權vs.恐懼和反制的既有霸權故事仍在上演。 倘若未來民族或國家主義的論調屢被提及,抑或雙方獨鍾自我利益的算計而寸步不讓,則走向衝突與戰爭的可能性恐將大增。屆時,政經兩面向多受制於美、中的台灣,必將面臨極險峻的困境。 有鑑於此,台灣不僅應全面審視這場強權競逐態勢,更須對中國大陸外交溝通能力已大幅提升為戒,盡速強化自身外交領域的視野、智識及運作技巧。否則,若台灣的聲音淪為邊緣之言,即為時已晚。
看問題/一葉知秋 接下來的戰場? 2016-09-24 02:42 聯合報 本報記者黃國樑 http://udn.com/news/story/10167/1980760 國際民航組織ICAO三年一度的大會,畢竟仍然被拒於門外了。 這次,對岸所施之力,雖然不動聲色,只是讓馬曉光、陳德銘不時撂一些輕薄的警語,讓人覺得,他們話是說了,卻不一定辦得到似的;然而,當請出的美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台灣卻依舊等不到那封邀請函後,我們終於察覺了「中國的實力」。 外長李大維十天前那一句「美國幫了很大的忙」,獲邀仍然「樂觀看待」的談話,反映了台灣對於美中力量消長的認識不夠深刻。 李大維是職業外交官,對於大陸的認識不可能如此膚淺,主要是他的頂頭上司蔡英文,以及其所統轄的整個執政集團,縱使亦對中國崛起有所耳聞,卻依然對深究國際早已劇烈變遷的現實,懷著莫可言喻的抗拒情緒,這阻礙了她去制定出一份真正可行的外交與兩岸戰略與對策。 幾個月來,好幾個事件都可以窺見,美國正在失去其籌碼與力量,包括南海仲裁結果出爐後圍堵中國力道的突然削弱,菲律賓新總統的劇烈轉向,美在南韓部署薩德後中日韓三外長在日本舉行會議,以及美國親密戰友加拿大決定加入亞投行。 ICAO的大戲結束了,接下來上場的,就是將於十一月在秘魯召開的亞太經合會議(APEC)。先前已經傳出,蔡英文希望由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擔任她的特使。 但對岸不會同意宋楚瑜前往,幾乎已是確定的事。這不僅僅是基於宋楚於這個人選不為對岸所喜,更重要的,是對岸要藉此表明,馬英九執政時期,連戰、蕭萬長得以前往,是因為兩岸關係友好,北京才給予「超標」的高規格待遇。 如今沒了「九二共識」,「一切照章辦事」,按老規矩走。如果台灣方面硬要派出政治性人選,北京恐將會以相關作法,讓這個人無法參加。 被ICAO摒於門外,恐只是綠葉上剛染黃的一個小角,台灣外交的秋涼是否深了?細心的人們,應有體會與知感了。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