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5 19:44:03瀏覽623|回應1|推薦0 | |
我是穆斯林 〈大地旅人〉張翠容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May 25, 2011 06:00 AM | ●我在北京某飯店做了一場關於中東的講座。之前友人懷疑可不可以如期舉行?即使安排了時間、做了宣傳,但可能會因講題敏感而取消。 不過,最後講座「暢通無阻」。其實,中東這個話題在中國已不再是敏感詞,各大傳媒都已爭相報導。半島電視台駐北京的社長較早前寫了一篇博客文章,質問中國傳媒「十萬個為甚麼」,指摘中國媒體在中東問題上太有政治立場。 無論如何,從阿拉伯民主運動到賓拉丹之死,伊斯蘭世界再次吸引全世界的注目。但原來阿拉伯地區的穆斯林只占伊斯蘭世界的百分之二十,有更多散居在歐洲、亞洲、美洲等地,中國也有為數不少的穆斯林。 在講座中,我找來一位新疆的穆斯林音樂人何力唱歌。唱畢,他正要離開講台之際,我拍拍他的肩說:「何力,你是穆斯林,可不可以分享你對阿拉伯世界天翻地覆轉變的一些感受?」 何力怔了一怔,我重申說:「對呀,你是穆斯林!」他之後才敢面對台下的讀者大聲說:「對,我是穆斯林!」 後來他告訴我,即使在中國,「穆斯林」也成了一個敏感詞,他一直把這身分低調處理,從來不會在人前強調他是穆斯林。因此,講座那天我向讀者公開他這個身分時,他一時不知如何應對。
準新娘 編譯中心8日電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August 08, 2010 03:29 PM | 英 36歲的吳凱倫原打算8日從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飛英,籌備本周的婚事。在友人與親人眼中,吳凱倫是個外型亮麗、個性開朗、對生命與人充滿熱情的女性。她兩年前造訪阿國友人而愛上此地,毅然放棄在英國民間醫療機構Bupa副主任的高薪工作,投身阿國的醫療服務。 吳凱倫的父親是來自香港的華人,母親是英國人。她去年11月決定定居阿國,未婚夫史密斯因在機場替她搬行李而與她相識相戀。史密斯之前是英國軍人,目前在喀布爾一個安全承包商處任職。吳凱倫早年學的是現代舞,22歲才改行學醫,曾到南非、澳洲等地醫院工作過。 吳凱倫一行人是為運送醫療用品,遠赴神學士出沒的巴達赫尚,行前即知此行極其危險。史密斯說,行前兩人談婚禮時,知道此行困難重重的吳凱倫說「回得來就結婚」,不料一語成讖。 死裡逃生的一名阿富汗人說,他們三輛車的車隊共有11人,於返回喀布爾途中遇伏。10名武裝分子將他們包圍,要他們在車前排成一列後,逐一槍決。這名阿富汗人高喊「我是穆斯林」,並跪地背誦「可蘭經」才逃過一死。 所有屍體滿布彈痕被棄置在一個密林中,當地居民發現屍體與車輛後報案,死者的護照和物品全被拿走,稍後才證實他們是基督教慈善團體「國際援助團」(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Mission)成員。 10名死者中,5人是美國男性,3名女性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和德國,另兩名死者是阿富汗翻譯。遇害的美國驗光師李透(Tom Little)在阿富汗已工作30年。 Copyright 2011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All rights reserved.
賓拉丹攻略:襲擊美中小城市 美聯社華盛頓11日電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May 12, 2011 06:00 AM
兩名美國官員11日匿名透露,雖然賓拉丹早已從公眾視野裡消失,凱達組織也似乎萎靡不振,他卻從未放棄對這個世界性恐怖組織的控制。賓拉丹的手寫日記以及其電腦裡儲存的大量資料顯示,凱達近年來製造的每一項重大恐怖威脅,包括去年在歐洲的恐怖攻擊,都是賓拉丹在幕後指揮的。 美軍在賓拉丹藏身處獲得的大量資訊,改變了美國政府原先對賓拉丹的看法。多年來美國政府一直認為,賓拉丹主要是凱達的精神領袖,他在偏僻之處長期躲藏,把自己邊緣化,無力控制凱達的具體運作。 但實際上恰恰相反,賓拉丹雖然躲藏在巴基斯坦,他和凱達的下屬組織一直保持聯絡,包括被美國視為最大威脅的葉門凱達組織在內。雖然尚未發現證據顯示賓拉丹直接指揮一名凱達分子於2009年聖誕節企圖在一家飛往底特律的班機上引爆炸彈,或攻擊從芝加哥飛往費城的貨機。但現在清楚的是,這些攻擊都帶有賓拉丹的痕跡。 賓拉丹發給追隨者的訊息顯示,他非常了解美國的反恐措施,並以此教育其追隨者。他寫道,不要只限於攻擊紐約市,還可考慮攻擊洛杉磯等都市或更小的城市,要擴大攻擊的範圍。 賓拉丹還寫道,九一一後凱達進行的多次小型攻擊破壞力太小,不足以迫使美國撤離阿拉伯地區,他的計算結果是,只有給美國造成數千人以上的死亡,才能使美國改變政策。他還思考過設法在美國培養政治異議人士,挑撥不同黨派之間的矛盾等問題。
· · 中國時報 · 【張福昌】 賓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遭美國海豹部隊擊斃,在這場反恐戰爭中,美國確實因此獲得階段性的勝利,但是要問的是:賓拉登遭擊斃後,世界真的會變得更安全嗎?許多學者專家對此皆表悲觀,主要原因在於蓋達組織將為賓拉登報仇,賓拉登的反美與反親美國家的遺志將由蓋達組織付諸實現。 據悉,蓋達組織具有以下四種特性:第一,蓋達組織是一個「成熟型恐怖組織」:該組織擁有明確的思想、充足的行動能量、不虞的人力資源與穩固的分支勢力;第二,蓋達組織是一個「任務型恐怖組織」:該組織堅持以打擊美國為主要任務,所有美國人民的生命財產、軍事基地、使領館,以及美國的盟友皆為蓋達組織攻擊的目標;第三,蓋達組織是一個「宗教導向型恐怖組織」:該組織以伊斯蘭教義為精神、伊斯蘭國家為基礎、穆斯林教徒為班底;第四,蓋達組織是一個「國際型恐怖組織」:其成員分布皆不以某個區域或國家為限,而是遍布世界各地。 當賓拉登遭擊斃消息傳開後,蓋達組織內部並未出現內鬨、成員背離或向美投降等分裂現象,反而在阿拉伯世界處處可見支持蓋達組織的示威遊行,並高聲為賓拉登復仇的決心。從這些現象看來,蓋達組織沒有因為賓拉登的死而四分五裂、亂了陣腳,反而表現出冷靜、團結、繼續為反美而戰的態勢。 基本上,後賓拉登時期,美國反恐政策的核心應為鞏固反恐聯盟,特別是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國際合作是各國反恐的基調,美國亦應如此。然而,自二○○一年美國重砲轟炸蓋達組織位於阿富汗山區的基地後,蓋達勢力迅速蔓延至巴基斯坦,因此,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乃成為美國反恐戰爭中最重要的聯盟夥伴。為此,美國於○九年三月廿七日特別架構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政策」,強調美國將協助打擊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激進分子網絡、提升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政府的民主素質與效能、訓練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軍隊與警察等。 在後賓拉登時期,美國應繼續貫徹「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政策」。所以,美國應該盡速停止批評巴基斯坦蓄意隱藏賓拉登的臆測,因為這種「懷疑論」只會迫使美國在南亞反恐聯盟的信任度與穩定度,對美國的反蓋達行動並無助益。 而美國海豹部隊擊斃賓拉登的重要意義為:「資訊戰爭」時代,誰能擁有高科技精銳部隊,誰就能夠成為(反恐)戰場上的贏家。從九一一事件起,美國中央情報局與美國聯邦調查局即透過各種管道收集有關賓拉登的消息,○四年確定賓拉登的信差後,乃利用衛星定位系統與便衣跟監等方式,於二○一○年底確定賓拉登藏身之處後,即利用軍事衛星技術詳細測量與繪製該建築裡外事物,並由海豹部隊事先模擬攻堅行動。 當歐巴馬下令採取行動後,美國總統、副總統、國務卿等重要幕僚即聚集在白宮戰情室,觀看從海豹部隊頭盔上攝影機傳送回來的現場畫面。這種高科技設備使指揮官與前線士兵能對作戰環境暸如指掌,進而使精銳部隊毫髮無傷全身而退。 最後,台灣至今雖然沒有遭受任何恐怖組織的攻擊,但是,恐怖組織是一個「低成本、高報酬」的行業,只要投資少量的人力與物力,就能夠製造大範圍的恐怖威脅,可以肯定的說,後賓拉登時期的世界都應提高警覺,以防範國際恐怖主義的可能攻擊。筆者呼籲台灣政府應該積極重視國際恐怖主義的研究,同時亦應確實推動現存的「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並積極推行「情報網絡化」、「合作國際化」、「人員專業化」與「行動具體化」等「反恐四化政策」,務使台灣能夠從容因應任何形態的恐怖威脅。(作者為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助理教授)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