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0 15:49:24瀏覽722|回應0|推薦0 | |
陸軍採購新式火砲 鎖定M109A6與M777榴彈砲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2574715?from=udn_ch2cate6638sub10930_pulldownmenu 2017-07-10 15:23聯合報 記者洪哲政╱即時報導 陸軍準備對美採購新式火砲,政策迭經內部研討後,目前分別鎖定M109A6自走砲與M777榴彈砲,前者為滿足本島裝甲旅與軍團砲兵需求,後者則鎖定陸軍機步旅砲兵營或外島防區需求。而對於陸軍目前少數封存或準備移撥給海岸巡防署的M-114榴彈砲,知情官員說,這種砲雖然老舊,但狀況非常好,許多砲管射擊數都不到壽限的十分之一。 有媒體報導,陸軍採購新型火砲的政策將有新變化,國軍在5月初完成「漢光33號」電腦兵棋推演後,一度有意將美軍現役的M777榴彈砲列為優先軍購項目用以強化「灘岸決戰」能力。但這項軍購案,後來在陸軍內部討論時遭遇嚴重挑戰,主張陸軍火砲應朝機動化發展的一派勝出,原被暫緩的M109A6自走砲採購案獲得較高共識翻身復活,奪回陸軍對美軍購優先項目的寶座。 但對這項報導,陸軍司令部今日表示,「與事實不符」。知情官員則認為,兩種155公厘榴彈砲是應用編制在陸軍不同層級的部隊,沒有誰擠下誰的問題。 知情官員說,常備部隊的155公厘榴彈砲編制在3種不同單位,第一種是裝甲旅砲兵營,目前是履帶的M-109A2/A5自走砲;第二種則是機步旅砲兵營,目前是M-114輪型牽引砲;第三種是軍團砲指部,目前是混用M-109A2/A5自走榴、M-114輪型牽引砲,另外加上履帶的M-110A2八吋自走砲。 官員說,機步旅包含地區指揮部的砲兵,並不需要履帶的M-109A6自走砲,M-109A6是軍團砲指部與裝甲旅砲兵營的需求;M-777則是陸軍使用牽引砲的單位,如機步旅砲兵營或外島防區混砲營的需求。採購上或許會優先滿足裝甲旅與軍團砲兵的需求,機步旅、地區指揮部、外島的牽引155砲,許或許沒有這麼迫切的急迫性,畢竟這些單位的M-114 155榴彈砲狀況還很好。 官員說,而外島過去有約10個砲兵營,現在雖只有3個混砲連,但每個混砲連,大概抵得上過去一個營級的火力。以往一個砲兵營,約12-18門砲,現在一個混砲連,就有16門以上的火砲。而這些單位的M-114雖然是老砲了,射程也略短,但是狀況非常好,其砲管壽命有10000發以上,但國軍絕大多數的M-114射擊發數,都在1000發以內,這也是國防部軍備局研擬開發新一代國造自走砲時,為何有意以國造雲豹裝甲車為底盤,裝載國軍已服役30年的155公釐M114榴彈砲,而海巡署也有意透過移撥藉這種砲作為強化太平島防務的原因。
【重磅快評】報告大鵬:國軍需要緊急輸血 不是維他命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2574541?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7-10 13:49聯合報 主筆室 國防部長馮世寬又有新點子:本周起將設置「國軍總士官長」,號稱是士官的「參謀總長」。官員表示,希望藉讓士官督導長與軍官「平起平坐」,提升士官位階,改善基層士官人力日益流失的問題。 馮世寬部長上任之後,以提振士氣與榮譽之名,想出不少新政策:包括規定官兵立正時,將雙手由平貼褲縫改為握拳;軍服上繡單位臂章,參加演訓就在袖子上加繡一條色帶;他對官兵發表文告,到部隊簽名留念,一律都用「大鵬」而非本名…… 平心而論,「馮大鵬」的確不擺架子,不愛繁文縟節,試圖展現與基層打成一片。他推動這些「加強榮譽」措施,多半在先進國家軍中推行有年。但是當前國軍面臨的榮譽感低落與基層人力流失,恐怕不是大鵬部長這些小點子所能夠拯救。 一言以蔽之,國軍最大問題就是缺人缺錢。明明沒有實施全志願役的條件,但是藍綠政客競相媚俗,選民也樂得白吃午餐,上下交相賊的結果,卻要國軍來承擔。以目前國軍總人數,全改成志願役,代表將近1%的人口必須從軍,比例遠高於採取募兵的主要國家。台灣的軍人待遇與社會地位,遠遠不及歐美,卻必須招募更多的人從軍。更離譜的是,比起轉型募兵之前,國防預算額度幾乎沒有變化,顯示中華民國不必多花一毛錢,就把義務役轉為志願役。如果成功,真是古往今來軍事史上的頭號奇蹟。 國防部高層對基層資源匱乏的苦楚,千方百計遮掩不承認,但對於高層的指示,卻二話不說照單全收。例如執政黨在大選前倡議,為重視資訊、網路作戰,應該將其獨立為第四軍種。政策推出後爭論不少,各界同意資電戰愈來愈重要,但規模是否要到與陸海空三軍平起平坐的「軍種」?恐怕大有疑問。 國防部最後方法是,將原本以少將為主官的的「資電指揮部」,擴編為中將主官的「資通電軍指揮部」。國防部直轄的中將層級指揮部,先前已有憲兵、後備,算是「獨立兵種」,而非更高一級的「軍種」。 國防部其實很清楚,再怎麼擴充資通電,也到不了軍種等級,因此就在名稱上故意加了一個「軍」字,高層便可以說嘴「資通電軍成立了」。問題是資通電軍的「軍」,其實根本是個贅詞,與陸海空「軍」仍是不同等級的東西。而且對於國軍如此大的編制變化,國防部居然事前密而不宣,怕被戳破國王新衣的心態,昭然若揭。 另一方面,為讓資通電「軍」達到可派任中將的規模,國防部把陸軍各軍團的通信部隊抽出改撥給它。但是資通電軍標榜的電子戰、網路戰,與一般部隊的日常通信,是否應放在同個單位底下?會不會反而導致基層通信單位在作戰協調、人事流動方面的阻礙?未來可不可能像是防空飛彈或是反潛機,每過幾年就要「換爸爸」一次? 就在稍早,監察院發布去年陸軍564裝甲旅戰車墜河事件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部隊基層的無線電老舊逾期,官兵甚至必須自購無線電對講機。當天通訊不良,行動指令沒法傳達給每一輛戰車,是事故的間接原因之一。 現代戰爭中,所謂C4ISR(指管通情資監偵)是發揮戰力的基本條件。身為國軍地面打擊主力的戰車部隊,居然出現無線電長期性失效,各車之間無法有效溝通,宛如倒退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如此不堪的現實,如此嚴重直接的危險,高層無心處理,只對掛牌移編之類的虛功有興趣。 總之,國軍面臨長期的資源不足,如今又必須因應明年起停徵義務役,募兵正式上路(前兩任部長都在最後關頭喊出暫緩延長,這次看來大鵬是鐵了心,非要執行上意),加上年改政策必然衝擊軍心士氣。如今的國軍,可以說已經到了需要緊急輸血的病危地步,而國防部或更高位的府院,卻仍然以餵食維他命丸而洋洋得意,自認已經做到對國軍的關注。如果長此以往,繼續裝聾作啞,後果的嚴重與恐怖程度,恐怕遠遠超過吾人忍心想像的地步。
陸軍韓正宏 接任參謀本部總士官長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2591437?from=udn_ch2cate6638sub10930_pulldownmenu 國防部昨發布參謀本部總士官長人選,由原任陸軍司令部士官督導長韓正宏(左)出任。 圖/軍聞社提供分享 國防部昨發布參謀本部總士官長人選,由原任陸軍司令部士官督導長韓正宏出任。參謀總長李喜明指出,國防部參謀本部總士官長不同於各單位士官督導長,主要任務不在於「督導」業務,而是襄助推行士官兵相關政策、工作的「顧問」角色。 典禮昨在博愛營區舉行,由參謀總長李喜明主持典禮,他期勉韓正宏未來針對相關政策及精進士官制度等工作,提供具體建言與協助。 針對該職務的功能與定位,李喜明指出,國防部參謀本部總士官長不同於各單位士官督導長,主要任務不在於「督導」業務,而是襄助推行士官兵相關政策、工作的「顧問」角色,以及士官兵的「代言人」與表率,並在訓練工作上提供建議,且與各軍種士官督導長保持暢通聯繫,適時將士官兵建言反映至參謀本部,藉此使士官制度更加周全完整,進而提升全軍士官兵戰訓成效。 新任的總士官長韓正宏,陸軍士校常士七四年班畢業,先後完成士校正規班、菁英士官長班等軍事教育,並公餘進修取得大學學歷,歷任連、營、旅、軍團及司令部士官督導長等職。
總士官長制 難斷軍中病根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75807?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7-11 02:55聯合報 吳一忠/退役一等士官長(嘉縣水上) 國防部將實施國軍總士官長制度,目的是為了提升士官的地位,看在我這個退役一等士官長眼裡,只是舊瓶裝新酒,毫無新意可言。 多年前發生洪仲丘案,造成社會動盪,軍心士氣低落,國防部檢討士官制度,包括建立輪調制度和士官權責,似乎達不到預期效果,現在重新提起,可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鋸箭法,根本斷不了病根。 一九九四年部隊推動「精進士官制度」,從制定到實施仿效美軍的作法,援引國外編制和訓練模式,希望提升士官的地位和權利,衍生了士評會和士官督導長制度。 在上級一聲命令下,部隊設立各層級士官督導長,職責作息比照軍官,定期開會寫報告,輪值擔任值星官,搞得士官人仰馬翻。某些士官被假象迷失,誤認為大權在握,開始胡作非為,加上軍官因循放縱,「范佐憲們」於焉產生。 當時筆者正在服役,我認為「精進士官制度」絕對做不到,主要是台灣士官以帶兵、訓練為主,普遍學歷知識不足;美軍士官長學歷高,甚至是碩博士,硬拿美軍制度套用,反而增添部隊困擾。果然「橘逾淮為枳」,再好的制度到台灣都變了調,三年後無疾而終。 部隊有其編制,兵、士、官階級分明,依照不同屬性,各司其職各有權責。軍官輪調歷練才能晉升,但士官是部隊骨幹,官兵間的橋樑,重要的穩固基石,不宜比照軍官輕易調動,否則將發生傳承危機。 國防部打算提升士官的層級,方向是對的,但在素質尚未全面提升之前,應回歸原有的地位,負責戰訓技術部分,領導統馭交還給軍官,官士權責劃分清楚,自可避免士官擴權弊端。 事隔廿多年,證明「精進士官制度」失敗,難道國防部還不記取教訓?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