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浙江寧波 奉化溪口 – 雪竇山景區
2018/06/06 11:41:39瀏覽1269|回應0|推薦0

  寧波市中心赴舟山普陀需時兩小時.去寧波市的其他景區大概公共交通運輸在一小時內均可到達.就以寧波市中心為基地,分兩天參訪溪口.自由行看的細,路走的也多,首日伴著大雨滂沱,濛濛欣賞雪竇山風景.7點寧波汽車南站直達的中巴在溪口汽車站轉溪口電動公車雪竇山旅遊集散中心線,沿線經過蔣氏故居,武陵公園傍著剡溪( ㄕㄢˋ;注音. 1,  · ㄕㄢˋ. 2,  · ㄧㄢˇ),經蔣母墓道(墓園)雪竇山旅遊集散中心.依樣以身分證購菁英兩日遊聯券,零食錢有了.蔣母墓道在蔣母墓園站~御書園~雪竇山旅遊集散中心公路南側半山中,北側即是雪竇寺.雪竇寺已是現代訪唐建築,以彌勒大佛著稱.,努力推廣成彌勒的道場.

 

 溪口汽車站轉溪口電動公車雪竇山旅遊集散中心線(#106),嶄新的電動中巴,寬敞明亮,徐徐行車,安穩有序,有感的服務品質.

御書亭 應夢名山   - 雪竇山 雪竇寺成名的典故.

 志書記載,宋代仁宗皇帝趙禎曾夢遊「八極之表」,醒來後派人到全國各地畫天下名山進呈,對照後認定雪竇山就是夢見的「八極之表」.雪竇山聲名大振.淳祐五年(1245),南宋理宗趙昀追書「應夢名山」賜給雪竇山立碑於寺東南.在所有的相關志書中,一直認為名山碑陰所刻文字為《應夢名山碑記》,然;碑陰文字確非志書上記載的《應夢名山碑記》,而是《明州雪竇山大殿佛像重修碑記》一文,而且刻碑年號也清晰可見.

 專家經過歷年的寺志、鄞縣誌、寧波府志等查找,終於發現這塊碑文中所記載的當事人來自當時的鄞縣的百梁橋地方,一位姓朱的富翁,早年出海經商掙下一份家財後,有一次上雪竇寺發現寺院大殿已經重修,但佛像還無力重塑,之後他捐出大筆家財重塑金佛的過程.

  專家們考證確認此碑文是在1166年,比正面的「應夢名山」四字還要早80年.從拓片文字中發現「應夢名山」碑刻於1246年,為何當時皇帝賜字反刻在原碑碑陰?從此碑正反而立,這在當時出於何種目的?而所有志書都刻意不提佛像重修碑記一文?或許皇帝不知民間疾苦,賜書不賜建碑費,就找塊堪稱體面的碑陰刻上,交差事畢.小事都敷衍,也充分顯露國之將亡.

  溪口 三隱潭位於雪竇寺西北五裡左右,澗水從東嶴村流入崖口,折為一瀑;再落山腰,直至山足,形成三級瀑布,稱為三隱潭.上隱潭以幽險見長;中隱潭以清秀取勝;下隱潭以奇秀稱絕.聚瀑為潭的自然景觀,除三隱潭分上、中、下隱潭,各有一奇秀的瀑布外另有鴛鴦(雙龍)瀑、聚財瀑等,有峰、有洞、有潭澗於一體,卻又小家碧玉.雨中漫遊,內外潔淨.

上隱潭

 位於東喬車站西南角,從崖上通向深潭石階216級,陡壁深塑,青苔斑班,蒼松挺立石隙.澗底碧水深潭,南有水泥平橋,瀑布循崖傾落,高約49公尺,呈條線狀,鏗然有聲.憑欄仰望,水沫濺衣,涼氣沁心.潭北崖原有龍王廟,相傳北宋皇祐年間(1049年至1054),朝廷遺使至此投金龍玉簡於潭中,祈雨抗旱,故昔日稱此處為龍潭.現建有小型水力發電站.上隱潭地貌成於晚侏儸紀世 九裡坪組時期;命名剖面位於浙江天臺縣九裡坪.,為磨石山群的第5個岩組,介於茶灣組和祝村組之間的一套以酸性熔岩為主的火山岩地層,原始地層平緩,岩漿凝固時,垂直裂隙發育.因此在水流沖蝕裂隙下,地勢陡峭地貌形成.

中隱潭

 上隱潭下行約500公尺,濃蔭覆澗,澗有巨石橫臥,瀑布從巨岩俯衝而下,呈橫幅狀,水沫隨風飛濺,似霧如雨,富有溪谷野趣.傳說中是黃龍的修煉地.崖高水急,壯觀.潭邊有亭,名為寶玉亭.

下隱潭

 中隱潭沿小徑下行約500公尺,有巨石,寬912米,旁石筍,高2024米,人稱石筍峰.峰底中空,一半覆蓋潭上,猶水上廣廈,瀑布橫傾潭處,仰視如彩雲橫空,絢麗多彩.集峰、洞、潭、澗於一境,風景獨秀.胡行之《下隱潭》詩:“百尺銀濤掛石飛,蒼崖翠壁紫岩扉.四時不息雷鳴耳,六月寒生潭上衣.”現因欄壩建小水電站,景色稍損.下隱潭地貌形成最早,距今約1.45億年為浙東地區火山噴發時期.可見岩漿流動形成岩層痕跡.多呈板塊狀,似層狀.蜿蜒起伏條帶狀熔岩地貌.

千丈巖

  浙江奉化市溪口鎮雪竇寺前崇岩壁立,高千仞,故名千丈岩.有水流自千丈岩頂瀉下成瀑,噴薄如雪崩.瀑高186米,飛珠濺玉,五彩紛呈,蔚為壯觀.王安石觀瀑詩雲:“拔地萬重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機絲掛,映日還成五色文.面瀑舊有飛雪亭,現為1988年重建.瀑下有仰止橋、午雷亭.

 瀑布自崖口出,至潭底,落差1 7 1 米。宋真宗趙恒曾賜名“東浙瀑布”,人稱千丈岩,水源來自東西兩澗水,東澗水從中峰白龍洞環流寺南,西澗水自屏風山上雪峰玉龍洞十八折而下,相匯於寺前伏龍橋,流經錦鏡池畔,穿關山橋出崖口,勢如玉龍騰空奔瀉,至半腰撞擊突出巨岩,頓時水花四射,飛珠濺玉,再折而崩瀉,如銀簾倒掛,經陽光折射,五彩粉呈,蔚為壯觀.大文學家曾鞏站在千丈岩西邊山坡上觀瀑,出手想寫絕句,想了老半天,找不到超過王安石的詩句.便順山道下坡,走到底下觀瀑,擦把汗水,寫下“玉虯垂處雪花翻,四季雷聲六月寒;憑欄未窮千里勢,請從岩下舉頭看”的詩文.宋朝還有一位宰相、大詩人叫鄭清之,曾先後多次到過千丈岩.第一次,是少年氣盛之時,是帶著表妹私奔的.聽說雪竇山是皇帝夢見過的名山,便到雪竇寺拜菩薩,求菩薩成就他倆終身大事.走進雪竇寺,他與其表妹燒香點燭後,抽了一簽,簽書“上上大吉”.心情十分開朗,便攙扶表妹,走到千丈岩.美好的風景令他詩興大發,他欣然命筆,寫下《千丈岩》絕句; 圓嶠移來東海東,梵王宮在最高峰.試將法雨周沙界,千丈岩頭掛玉虹.

 西首崖頂,宋時築有飛雪亭,供人俯覽飛瀑.1986 年的秋,亭毀,1988 年重建.

妙高台

 千丈巖西側之凸起奇峰,別名 天柱峰.三面臨深淵,顯高峻,平台面約350平方公尺,為覽勝避暑地.

晏坐亭

 妙高臺西側.左右兩堵牆,分別有梅花型窗臺,前後沒有遮欄,西面臨懸崖絕壁.

棲雲亭

 妙高臺西側山坡上.妙高臺是1927年蔣先生在“棲雲庵”基地上建造的別墅,亭以庵為名.

 妙高台東行,一路下坡路.經乳泉亭’歸雲亭’飛雪亭,穿千丈巖源頭北行,錦鏡池立現, 南端關山橋、青鎖亭為控制錦鏡池水位的閘口水利設施,也是千丈巖瀑布的化妝師.

錦鏡池

 南宋紹興九年(1139)明州太守莫將登臨雪竇山.問禪觀瀑之後,道破雪竇山的美中不足;乳峰雙流匯於寺前,寺據正中氣象雄秀,這不失為形勝,但雙流交匯後直奔千丈岩為瀑,一覽無遺,「水去太亟」!莫太守作出指示:「以田還池,使二流匯其中,寬納而緩出之.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曹洞宗十一世’足庵’禪師全面主持雪竇寺寺事.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優先考慮了四十多年前的「莫公之說」.當年八月就大興土木,在寺前與千丈岩之間啟動了挖池工程.築堤、置閘、造橋、建亭,歷時半年,到次年二月終於大功告成.

 錦鏡池;深約245米,廣約8700平方米.千峰靈氣、眾山之水鎖抱寺腳之後,一下子呈現池水幽清、漪漣拍岸、千岩倒浮、殿影空明、禽魚上下之盛況.

奉化 彌勒大佛景區

 奉化素以“彌勒聖地”著稱,宋代以來就被佛教界一致公認為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故鄉.據史料記載,布袋和尚法名契此,因長於奉化長汀村,故號“長汀子”,後人傳其為彌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出家後,常來風景秀美的雪竇山,與雪竇寺結下了深厚的歷史淵源.彌勒佛道場雪竇古刹在南宋時被稱為“天下禪宗十刹”之一.

  200612月雪竇山露天彌勒大佛正式奠基開工,並定名為“人間彌勒”.;布袋和尚契此常以杖背一布袋入市,見物即乞,凡供身之具盡裝袋中,自稱:「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據宋代禪宗燈錄《五燈會元》記載,布袋和尚圓寂前,端坐在一塊磐石上,說道:「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偈語一傳開,人們恍然大悟,原來布袋和尚便是彌勒佛的化身.當時,有位傑出的石匠,把布袋和尚的形象刻在石頭上,那放浪的形骸,燦爛的笑容,實在生動.大肚彌勒的笑容和隨意,展示出包容、和善、幽默的特質,漸漸地,大肚彌勒取代了傳統彌勒的造像,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真正的彌勒形象.

 一尊以中國布袋和尚為原型的、高達56.74米的青銅露天彌勒大佛落成,它端坐在雪竇山乳峰之腹,海拔369米的山坡上,笑容可掬地接受四方信眾頂禮膜拜.為全球最高的坐姿銅制露天彌勒大佛造像,佛像基座上“人間彌勒”四個大字,為高僧’星雲大師’所題.

 景區規劃面積52公頃,由中、東、西三條軸線和六大功能區組成.中軸線為大佛主景區,主景區中軸線從南入口至大佛全長650米,高差55.沿軸線依次有八功德水廣場、定慧橋、大山門、御碑亭、建築面積1288平方米的摩尼寶殿、大銅牌樓、露天彌勒大銅像等10多處景點. 大銅像東側方為八角七層水晶萬歲塔,次為萬年閣,大佛基座內設有可容納1200人的弘法講堂、彌勒文化博物館和功德林碑牆.從講堂向上走可直上佛座蓮花恭抱佛腳,向下走可直至地宮,地宮有明有暗,明宮可供遊人參觀,暗宮內藏法物珍寶.東軸線為大佛副景區,西軸線為原雪竇寺建築.

「大慈摩尼寶殿」

  重檐廡殿頂,宋式風格,木結構建築.九開間五進,傳統榫卯接合,建築面積1500平方公尺,江南第一大殿.殿內供奉「 兜率三聖」,中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二側為「大妙相菩薩」及「法華林菩薩」.中置高1.22公尺翡翠彌勒,2.48噸重,為現代雕刻大師創作.布袋和尚為原形的佛像,慈眉善目笑臉盈盈圓潤自在.左握佛珠,又提布袋.下呈清光緒皇帝御賜「玉佛」一尊,為漢白玉坐佛,高80釐米,刻工精緻,玉質潔白(年代久遠,色澤或許泛古.).殿內後旁側供奉印度「天冠彌勒」.天冠彌勒是古印度流傳下來的彌勒佛形像,以頭戴天冠而著稱.

  兜率三聖;主尊彌勒,頂現肉髻,眉現白毫,周身發出金色光,左手說法印,右手施願印,表示彌勒佛為應眾生的祈求,普救眾生的慈悲心施予的意思,胸現卐字,全跏趺坐,呈吉祥像,端坐於三層蓮花寶座上.

  左脅侍法音輪菩薩,頂上微妙寶冠,現大日如來,通身寶光,左手扶紫蓮花,其花上有法界塔印,右手托蓮柄.趺坐而坐,身披天衣,珠鬉瓔珞,環釧為臂,莊嚴相好.

 右脅侍大妙相菩薩,首戴七寶寶冠,頂大日如來,寓意慈氏位居補處,左手托蓮柄,右手扶紫蓮花,花上有七寶金.

未來大道

首階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梵語:Caturmahārājakayikas),又稱護世四天王或稱四大金剛,是佛教著名護法神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據佛教經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各住一山各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 ,是六欲天之第一.神像通常分列在淨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 彌勒大佛景區以開放式陳列,開風氣之先.

八大明王

 密宗理論,諸佛可顯化為自身輪身正法輪身教令輪身.自身輪身 - 諸佛住於自性之法身,即諸佛真身.正法輪身 - 是諸佛教化眾生而顯化為菩薩,以正法度人,此處普薩即此普薩的正法輪身.教令輪身 - 菩薩受佛的教令而化現憤怒威猛之形象,以催伏眾身之邪魔.此時忿怒威猛即教令輪身.一般說的明王,就是教令輪身.

 明王有稱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有智慧光明的意思,即指真言 - 陀羅尼.梵語明王系男性名詞,女性則稱作明妃.真偽雜記卷十三;明者光明義,即象智慧.以忿怒身智慧力催破煩惱業障之主宰.故云明王.

 佛經說法;諸佛菩薩為慈憫眾生,對順者以順相勸.對逆者以逆相制.明王獨到顯忿怒畏怖形象是為降伏眾魔著眾身無明所而引起的貪痴等魔障.明王對於沉溺三毒中的眾生予以當頭棒喝,即令猛醒.

 諸佛三種身具體配置情況,依據大妙金剛經 , 彌勒大佛景區首階次階間排列;左一為大日如來化的不動明王,左二為觀音菩薩化的馬頭明王,左三為東方不動佛化的降三世明王,左四為普賢菩薩化的 步擲明王,右一為文殊菩薩化的大威德明王,右二為彌勒菩薩化的大輪明王,右三為南方寶身佛化軍荼利明王, 右四為地藏菩薩化的無能勝明王.

平安殿,匾(五燈會元)及智光明殿(金剛杵)

  殿是重檐歇山頂,鍛銅結構,各用銅12噸,建於2013年,金殿’填補了佛教名山、彌勒道場.

三階 韋馱殿’伽藍殿

 進入天庭的接待室.東側配置世博鐘’萬歲塔’萬年閣.世博鐘;奉化地方共襄盛舉捐獻2010上海世博的洪鐘.口徑2.10公尺,熔銅9.9. 萬歲塔 2013年重建.磚木結構密檐式塔.八角形七級,通高35公尺.台基下層石砌上層磚砌.塔下部磚砌須彌座,須彌座上部用磚仿木構斗拱平座.平坐上浮雕圍欄格子柵欄,有花卉等裝飾圖案,塔身首層以四層仰蓮承托.塔頂鑄鎏金銅塔乙座,以示供奉釋迦摩尼佛真身捨利之殊勝.

彌勒大佛

 草創布局;空間運用尚須努力.大地沐浴,抱抱佛腳,手腳連心,度化眾生.

含珠林

 雪竇寺前有一處含珠林.傳說;阡陌間,有圓阜如珠,蒼松參天,稱為含珠林.四周群峰環抱,鳥瞅恰似九龍搶珠.林中原有茅亭一座,名含珠亭,1941年被日軍燒毀.相傳含珠林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墓地.唐中和四年(西元884年)黃巢外甥林言投降朝廷,黃巢兵敗退至山東泰山狼虎穀被擒.林言不忍殺娘舅,乃殺一與巢貌似者代,巢逃出為僧.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張奎義為西京留守,曾識黃巢於群僧中,黃巢後住四明雪竇山,即雪竇禪師是也.”後人《詠黃巢墓》詩:“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即指此事.

張學良 一次幽禁地 中旅社

 中旅社位於雪竇寺西側,有建築面積438平方米,19346月建成開業,屬上海中旅社管轄.內設客房六間,餐廳一個,旅遊旺季還在雪竇寺廂房設行軍床100張,接待旅客.19371月,房子被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包用,稱“張學良先生招待所”,張學良和他的副官、護士,以及軍統特務隊長同住在這裡,另有30余名特務隊員和一連憲兵駐紮在雪竇寺,進行監視.張學良在這裡度過了八九個月的幽禁歲月.此年中秋,木結構廚房起火,房子全部焚毀,張學良在雪竇寺小住幾天之後,即被遷往安徽黃山.19875月,政府撥款按原樣重建,1988年竣工對外開放,並陳列了張學良的業績和照片.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