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 余英時 歷史與思想一書中的 文藝復興與人文思潮
2010/04/18 21:45:13瀏覽1567|回應0|推薦2

中央研究院院士 余英時先生的這本書, 是我在大學時, "苦讀" (要求自己讀,但坦白說,不太能夠完全吸收與入味,因為是理工的學生,人文與歷史的素養不足, 這有點像大一的時候讀尼采,但水準,思考與閱歷不夠,僅是攀附)但印象深刻的一本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dvd/dvdfile.php?item=D020023949

記憶中這篇文章對於文藝復興與工業文明, 等近代歷史與思想的演進, 有很精闢的分析. 但自己實在是針對歐洲的歷史, 文化與整體素養的不足, 僅能抓住一些鳳毛麟爪..., 看是看過了, 但是實在實際收錄到腦袋中可以應用的有限.

近幾年, 對於歐洲的文明與歷史, 稍多做吸收, 這樣的領悟力開始有點打開, 所以就像之前再讀 " 鐵血宰相"的有所收穫, 而有所感應, 於是興起了再讀的念頭. 果然, 連過去做過的重點標記, 都一頭霧水...

剛好, 之前一位前輩在文章中, 舉例分享了台積電張忠謀先生博學的深厚學養應用於工作與生活上小故事, 其中談到文藝復興...

所以就從書架中, 拿下這本已經垂垂老矣的這本書( 民65發行, 79第十六次印行, 也忘了當時為何會買這本書...) 先從這一篇切入...

幾句標示的經典, 與大家分享

現在所熟知的有關文藝復興之特徵" 人之覺醒" "個人主義" "古典之復活" 以及 " 解除權威之束縛" 其實都是從瑞士歷史學家 Jacob Burckhardt 1860年發表的 "意大利文藝復興之文化" 說起而輾轉流傳下來的.

但有一位極端派E. Gilson從文化內容上否定" 文藝復興"的價值. 依他看 文藝復興位創造任何新的價值, 它所有的一切有價值的文化內容均為中古之遺. 說 : 它並不是中古時代加上人, 而是中古時代減去上帝.  ( 被認為流於主觀偏見, George認為有時候聚焦也是一種創造, 適度的刪去也突顯專注的價值...)

 目前西方史學界, 認為文藝復興是近代的開端, 高於中古的末葉.

文藝復興之整個精神正是極端規範性的: 它所追求的是真, 善, 美等之永恆有效的準則. ( 所以文藝復興一方面尊古代為權威, 另一方面復未離迄中古之權威. ( 所以並未直接解除權威之束縛...)

歐洲在十五, 六世紀時盛行一種"基督教人文主義"( Christian Humanism ), 意即使人文主義學術為基督教服務.

就西方近代思想發展之歷程言, 比較真能徹底的擺脫權威的束縛, 而以個人之理性評判一切之態度, 要到十八世紀理性主義盛行後始出現.理性主義者極憎惡中古時代, 因此對文藝復興特加讚美, 視之為近代進步之開始. Jacob Burckhardt 對文藝富星特加讚美, 視之為近代進步之開始, 多少受了理性主義歷史觀的暗示.

據近人之研究, 文藝復興在科學及科學思想上的貢獻, 承先實多於啟後. 因為文藝復興的學術興趣本不在科學方面, 所注重的是對於人與歷史的研究. 但早期人文主一者在推翻占星術 ( Astrology )的迷信方面所發生的作用對於十六世紀後的科學發展有清宮除道之功, 因之間接地助長了近代科學與科學思想的興起.

比較近真的說法應該是 : 文藝復興兼具中古與近代 - 亦即繼往與開來 - 兩種性格. 它是一個過渡的時代.

人文主義者的活動並不限於古典研究一面. 他們同時也追求 " 辯才 "( eloquence )的理想因而產生了大批詩文作品. 人文主義者在職業上乃修詞學家, 遠承中古之傳統. 他們之從事古典作品之研究即由於深信仿古乃培養 " 辯才"之無上法門. ( George 註: 這跟唐宋八大家, 古文運動之於脫離宋朝的駢文相近 )

近代正統的文藝復興觀的最大毛病乃在於過分誇大了中古與文藝復興的對立. 從起源上看, 人文主義者並非空無依傍的自由人, 而是中古傳衍下來的一種職業流品. 中古時代有一種 "書記" ( dictatores ) 者, 以修詞文法為其本業;他們的職業則可大別為兩種 : 一是王侯宮廷與城邦政府中之祕書, 另一則為修詞與文法教師.

人文主義者的最顯著的成就在復興了古典的研究, 這是中古的書記所缺乏的. 其之所以致力於古典研究, 推其原始, 則是為了要改進文體與模仿古人之 "辯才", 此中決無任何反抗中古之精神, 同時這種古典學也決不能代替中古之學術. 文體的模仿必然會進而導向與古典思想之接觸, 此接觸之後所衍發的新思潮, 也許對於近代思想與態度之建立有過接引的作用, 但此接引作用也並不是在否定中古或反抗中古的方式下表現出來的.

早期人文主義者之興趣限於修詞, 文法, 政治, 倫理諸方面, 至於哲學與科學則本非他們所嘗措意, 故仍為亞里斯多德主義者與他們所鄙視的經院主義者的盤踞之所.

西方中古文化之中心在基督教, 人文主義者雖不乏批評教會流弊之人, 但這類批評並不影響到他們對基督教的根本信仰.

早期的人文主義者逐漸建立起一種對人生的新態度. 即比較注重人之本身. : 一是對人之尊嚴及其在宇宙中特殊地位加以強調, 另一則是對於表現個人的情感, 意見, 經驗與環境之具體特色感到無上的興趣. 這一傾向可以從當時的傳記與描述文學以至人像畫中得到證明. Jacob Burckhardt 稱這種趨向為 "個人主義" 是很切合的.

人文主義發展至十五世紀下葉, 已在哲學思想方面發生了重大的影響, 於是促起新柏拉圖哲學的興起. 本來西方古典時代末期的新柏拉圖主義已走上絕對的棄肉歸靈的地步( 有點像佛教的一些支派 ), 因而從尊人轉而為貶人( 佛教比較沒到這樣的程度 ). 但復活於文藝復興時代的新柏拉圖主義則因與人文主義的學術相結合, 因此發生了截然不同的思想效果. 我們可以說新柏拉圖主義為人文主義提供了一套哲學系統, 使許多人文主義之興趣與活動得到理論上的說明與支持. 此部分首推 費其諾 Ficino 1433-1499, 他的人之尊嚴的學說, 強調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都是從人文主義來的. 人在天地間有其特有之尊貴, 而非其他動物所可比擬者, 人之多才多藝固為其尊貴與卓越之一端, 然尚是表象. 人之真正可貴處乃在其靈魂之自由.

靈魂之目的是什麼呢? Ficino以為是通過內心之經驗逐步上升, 最後達到與上帝合一之境.  然而人生太短促, 並非人人都可在生前修至此境. 上智之士縱偶有能於生前修到者, 亦不易長此保持. 然而, 聖凡之途不殊, 若循一定之程序不斷提高自己的靈魂, 則人人均能到此至真至善的旅程終點. 人生暨苦短, Ficino 遂不得不強調靈魂之不朽, 蓋唯有肯定靈魂在人死後仍能繼續其未完之旅程, 然後此至真至善之境始真正能成為芸芸眾生所追求的共同目標. 人人均能達此最高之境, 於是人之尊嚴, 亦即其高於其他動物之處, 也就顯露了出來. ( George : 佛家自性成佛..., 相近的觀點, 不懈不止, 也皆大歡喜... )

Ficino 的大弟子 Pico 1463-1494, 最大的貢獻則在於從自由的觀點論人之尊嚴. 他在其 "關於人之尊嚴的演詞" ( Oration on the Dignity of Man )中先創造一段有趣的故事: 上帝在創造世界萬物之後, 就想到祂的偉大的藝術性的創造應該受到欣賞與讚嘆, 於是復有了人的創造. 當人被創造時, 世界上萬勿均已各有定位, 故上帝找不到餘隙可以對人在宇宙中做任何固定性的安排. 人無任何特殊的性能, 但同時卻又以萬物之性為性. 萬物都須受上帝所制定的規則之限制, 而人則有自由意志, 不在萬物所受的限制之內. 因之, 人又必須善用其自由意志以確定他自己的限制.  浮沉升降悉賴其選擇之自由為之主宰. 這一意志自由之論, 正表現了文藝復興時代在思想方面的創始性.

這能成為人文主義者之代表性信條, 乃是因為人文主義者對人之能力具有無限的信心.

亞里斯多德主義乃中古學術權威, 促使亞里斯多德主義的革命性改變, Pomponazzi 1462-1525, 是一位關鍵人物. 這一改變, 就是人文主義的個人尊嚴與價值觀進入了亞里斯多德主義的學術傳統, 而與非個人的與集體主義的舊觀點形成對立. Pomponazzi 的特殊貢獻則在於從新的觀點解釋靈魂之不朽. Ficino 的靈魂不朽論非Pomponazzi 所能同意. 後者認為靈魂不朽論不能用哲學論證證成, 人的靈魂不能離身體而存在, 故與身體同腐. 然而就靈魂之能把握真理與共相而言, 它實超越了身體之限制而化為不朽. 這種不朽決定於當下人生, 而非有待死後. 不朽可由精神之上升而求得於生前, 人之尊嚴的觀念遂因而益為明確. 同時人生意義也從出世的, 消極的與冥想的轉而為入世的, 積極的與行動的.

Pomponazzi 之論人性是多而非一, 游移而非確定, 為介乎朽與不朽之間的中道. 則頗與Pico所謂人在宇宙中無定位之說深相契合.只有如此說法, 才能顯出人的主觀努力的價值和道德行為的意義. 由於Pomponazzi 重視現實人生的價值, 他的善惡觀遂亦是入世的而不與宗教上的死後賞罰說相牽連. 因此對於德性的酬報就是德性本身, 對罪惡的懲罰也就是罪惡的本身. 道德就人生言為當下自足而無須外求者. Pomponazzi 謂靈魂本然是可腐朽的, 其意即在為德性之價值安排一托身之所.

由上可知, 文藝復興之人的觀念, 自早期人文主義者至Pomponazzi , 著實表現一越轉越深之發展歷程.

Pomponazzi 兩大貢獻: 1. 強調道德的才能是人之所以異於神或其他動物之所在;人唯有在道德上努力不懈以求達到至善之境才算盡了人性. 2. 是靈魂之不朽須在人世中求取之說. 此說尤為轉出世的人生觀為入世的人生觀之重要關鍵.

人文主義者之仿效古人, 其著眼乃在於創造新時代之人物, 而不是泥於古. 因此他們都深信古典研究具有實用性, 例如 Vegio 即謂古典人文研究的目的不徒在於學術, 而實欲造就有用的公民.

人文主義者為塑造完美人格所創設的教育課程, 在西方教育史上發生了長久而深遠的支配作用. 直到十九世紀, 西方學校中的人文主義教程才因為科學之興起而逐漸受到修改. 至於人文主義教育計畫的完全消失則是二十世紀初年的事. 而且即使在今天, 西方的教育在實踐方面雖已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 但在基本教育理論上較之文藝復興時代尚未見有甚大的進展. 自十八世紀以來, 西方教育課程的重心已從人格教育逐漸轉移到知識與技能方面來了. 時至今日西方教育的功能似乎僅在造就具有專門知識與技能的人才, 而忘懷了文藝復興以來以發展完美人格為目標的教育理想.

Kristeller 在其" 古典學與文藝復興思想" 一書的結尾處, 說: 許多職業教育家似乎已完全忘記了人文主義學術的存在, 更不必說它的重要性了.

" 歷史知識未必立即使我們變得更為謹慎, 但是長遠地看卻會使我們變得更明智些."

Whitfield : 人文主義者所要教育的乃是完整的人, 但是當教育不再關懷人本身而提出為自然知識而知識時, 那就是人文教育遜位日子到了. ... 我相信自然科學知識的正確性. 但是接下去又該如何呢? ... 人文主義者一樣可以把彼特拉克關於教會佔有財富一事所說的話應用於科學的成就上面: " 如果它佔有財富那倒是一件好事, 不過如果它竟為財富所佔有, 那就糟到無以復加了. " 離開了人文主義的中心, 一切外在的知識都是和我們不相干的.  

George: 這次摘錄了這些重點, 算是第五次的主題瀏覽與嘗試吸收, 希望透過Blog 的紀錄, 以及書本新劃的線, 可以讓我對於文藝復興與人文思潮這個主題更有收穫. --- 並用一些到生活與工作上。

接著就要展讀本書的下一章節 "工業文明之精神基礎 "囉! (也需要特別回應您耐心的閱讀。。。)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orgeyang093&aid=3954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