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13 14:26:32瀏覽1513|回應4|推薦11 | |
你知道國內最迷戀自我品牌的行業是什麼嗎? 國外專家一定猜不到:不是市場行銷專家,也不是管理專業人士,而是:工業設計學生… 最直接的原因來由 來自於學校的教育與設計行業的想像。學生總是希望為台灣的或國際的知名品牌設計,然後得個國際工業設計大獎,掛上自己的名字,這的確是至高無上的成就。或甚至想像:成立一個品牌,以工業設計為主導,賣入市場,然後功成名就。(間接的原因請看後記) 於是,學生與從業人員,無不希望自己的公司應該搞自己的品牌,然後擁有成功的設計,得到世界的肯定。甚至企業界內的in-house設計師,也加入論戰公司是不是該發展自我品牌(OBM)的行列,甚至積極度大於行銷規劃部門。 但是,我必須提醒我們這行專業,有幾個重點要請大家幫忙思考: 1) 有一流的品牌,就必須有好的內部設計團隊來配合嗎? 世界第一電腦品牌HPQ就沒有強悍的內部設計團隊,而是把設計外包,甚至不一定FOLLOWER學界的想像:有一致的PI(Product Idendity)。有全世界最好的內部設計團隊Apple公司也曾經瀕臨破產邊緣。大家對世界第一的賓士車的第一個想像,也決不是令人激賞的外型,而是一流的品質與極佳的安全性。 2) 有世界最大的內部設計團隊的品牌,就一定有高得獎率的產品外型? 想想SONY,雖然它擁有極佳極多的內部設計團隊,該公司大部分產品線從來就不是以產品外型為考量(我是以產品線整體裡重視工業設計的比率來比較,SONY對於消費性產品的工業設計的確有較多的關注,但是占總體比率並不高)。SONY是以樸實的設計,精確的細節,以及工程技術的創新為重。甚至以工業設計的觀點而言,SONY的許多產品,是妥協過多的設計,是太平凡的設計,對美感的堅持是不夠的。但是,這些都無損於SONY的品牌價值。 這幾個重點,是要請大家思考:一流的品牌跟一流工業設計是密切關係嗎?或是一流工業設計的只是一流的品牌的某部份產品線的策略而已? 我嘗試提醒大家:不要高估品牌跟設計的密切關聯性。這種結論,無異是潑大家冷水。但是,這是我的觀察,也不能不講。 根據產品行銷的策略教科書的指導,(與我在業界的觀察是一致的),影響產品成功的要素,依序是: 價格。規格。品質。技術。品牌。設計(這裡面分成機構設計、硬軟體設計、以及工業設計).... 也就是,產品外型或工業設計,以及品牌之操作,是產品策略的一項影響因素而已。決策者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強力操作品牌或設計。但是通常,越成熟的產業,也就是通常是較微利化產業,主打品牌或設計較易成功。但是,價格戰與品質仍是一個更關鍵的要素。全體公司的合作,也才是成就成功產品的真正要素。更何況,操作品牌,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是一項艱難的、必須繳高額學費的、需要許多Know-how的決策的、需要有實務作戰經驗的專業。 我絕非唱衰ID,而是要提醒大家。認識ID與品牌在產業競爭中的角色有助於學生進入企業就業,也有較健康的心態,不易容易絕望至極而離開設計產業。讓學生,設計師了解到:設計行業在企業中的輔助角色是重要的,有助於訓練優異的設計師學到企業的經營語言,有著全面性的思考。能讓設計師跟企業主對話,把設計專業主管送進董事會,真正抓住實權,提高設計專業的貢獻度及重要性! 後記: 我們設計團隊得到兩項iF設計獎的案子都不算是賣的好的產品。 我們與全世界最大的設計公司的IDEO資深設計師合作時,他告訴我:在IDEO上班也不是很滿意。我很驚訝,以全美國媒體對IDEO的創意的推崇,他應該以以為傲才是。他回答,因為一輩子都幫別人做設計,而且許多企業對ID的妥協還是太多。他說他的老同事都跳槽到APPLE了,因為那是一個終極之地:「機構做不出來的,Steve Job就蓋個工廠造出來」。但是我要說的是,請記住:天堂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少,少的意思就是特例。全世界ID與機構的爭論是常態,ID全面凌駕機構之上代表你的老闆在鋌而走險,不然就該打自己的頭一下,看看會不會醒過來? 還有,依照翁註重的研究,之所以歷史上台灣的工業設計那麼迷戀品牌,有異於其他國家,是因為經濟起飛升級時期,台灣政府為了打擊產業海盜行為,把工業設計當作反制COPY行為的利器,同時也背負了提昇台灣產業的重責大任。 我只能說,這真是不可承受之重。誇張強調品牌的重要性,會潛意識地引導企業領導人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購併行動(你們知道我在講什麼吧?)。或宣揚過多ID的重要性會導致ID領導者Hire過多設計師,導致日後被裁員、檢討的危機,而非專注在精確的設計流程、好的設計、有助於提升設計競爭力的這些樸實的基本功。
舊相關評論:泡沫化的十大前兆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