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工業設計專業的品牌迷思
2006/10/13 14:26:32瀏覽1480|回應4|推薦11

你知道國內最迷戀自我品牌的行業是什麼嗎?  

 國外專家一定猜不到:不是市場行銷專家,也不是管理專業人士,而是:工業設計學生…  

 最直接的原因來由 來自於學校的教育與設計行業的想像。學生總是希望為台灣的或國際的知名品牌設計,然後得個國際工業設計大獎,掛上自己的名字,這的確是至高無上的成就。或甚至想像:成立一個品牌,以工業設計為主導,賣入市場,然後功成名就。(間接的原因請看後記)

 於是,學生與從業人員,無不希望自己的公司應該搞自己的品牌,然後擁有成功的設計,得到世界的肯定。甚至企業界內的in-house設計師,也加入論戰公司是不是該發展自我品牌(OBM)的行列,甚至積極度大於行銷規劃部門。

描述: http://static.flickr.com/110/266742140_f9d99fb88b.jpg?v=0

 但是,我必須提醒我們這行專業,有幾個重點要請大家幫忙思考:

 1) 有一流的品牌,就必須有好的內部設計團隊來配合嗎?

世界第一電腦品牌HPQ就沒有強悍的內部設計團隊,而是把設計外包,甚至不一定FOLLOWER學界的想像:有一致的PI(Product Idendity)。有全世界最好的內部設計團隊Apple公司也曾經瀕臨破產邊緣。大家對世界第一的賓士車的第一個想像,也決不是令人激賞的外型,而是一流的品質與極佳的安全性。

 

2) 有世界最大的內部設計團隊的品牌,就一定有高得獎率的產品外型?

想想SONY,雖然它擁有極佳極多的內部設計團隊,該公司大部分產品線從來就不是以產品外型為考量(我是以產品線整體裡重視工業設計的比率來比較,SONY對於消費性產品的工業設計的確有較多的關注,但是占總體比率並不高)SONY是以樸實的設計,精確的細節,以及工程技術的創新為重。甚至以工業設計的觀點而言,SONY的許多產品,是妥協過多的設計,是太平凡的設計,對美感的堅持是不夠的。但是,這些都無損於SONY的品牌價值。

 這幾個重點,是要請大家思考:一流的品牌跟一流工業設計是密切關係嗎?或是一流工業設計的只是一流的品牌的某部份產品線的策略而已?

 我嘗試提醒大家:不要高估品牌跟設計的密切關聯性。這種結論,無異是潑大家冷水。但是,這是我的觀察,也不能不講。

 根據產品行銷的策略教科書的指導,(與我在業界的觀察是一致的),影響產品成功的要素,依序是:

價格。規格。品質。技術。品牌。設計(這裡面分成機構設計、硬軟體設計、以及工業設計)....

 也就是,產品外型或工業設計,以及品牌之操作,是產品策略的一項影響因素而已。決策者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強力操作品牌或設計。但是通常,越成熟的產業,也就是通常是較微利化產業,主打品牌或設計較易成功。但是,價格戰與品質仍是一個更關鍵的要素。全體公司的合作,也才是成就成功產品的真正要素。更何況,操作品牌,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是一項艱難的、必須繳高額學費的、需要許多Know-how的決策的、需要有實務作戰經驗的專業。

 我絕非唱衰ID,而是要提醒大家。認識ID與品牌在產業競爭中的角色有助於學生進入企業就業,也有較健康的心態,不易容易絕望至極而離開設計產業。讓學生,設計師了解到:設計行業在企業中的輔助角色是重要的,有助於訓練優異的設計師學到企業的經營語言,有著全面性的思考。能讓設計師跟企業主對話,把設計專業主管送進董事會,真正抓住實權,提高設計專業的貢獻度及重要性!

描述: http://static.flickr.com/118/266742164_5a7b78b37e_m.jpg

 

後記:

 我們設計團隊得到兩項iF設計獎的案子都不算是賣的好的產品。

 我們與全世界最大的設計公司的IDEO資深設計師合作時,他告訴我:在IDEO上班也不是很滿意。我很驚訝,以全美國媒體對IDEO的創意的推崇,他應該以以為傲才是。他回答,因為一輩子都幫別人做設計,而且許多企業對ID的妥協還是太多。他說他的老同事都跳槽到APPLE了,因為那是一個終極之地:「機構做不出來的,Steve Job就蓋個工廠造出來」。但是我要說的是,請記住:天堂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少,少的意思就是特例。全世界ID與機構的爭論是常態,ID全面凌駕機構之上代表你的老闆在鋌而走險,不然就該打自己的頭一下,看看會不會醒過來?

 還有,依照翁註重的研究,之所以歷史上台灣的工業設計那麼迷戀品牌,有異於其他國家,是因為經濟起飛升級時期,台灣政府為了打擊產業海盜行為,把工業設計當作反制COPY行為的利器,同時也背負了提昇台灣產業的重責大任。

 我只能說,這真是不可承受之重。誇張強調品牌的重要性,會潛意識地引導企業領導人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購併行動(你們知道我在講什麼吧?)。或宣揚過多ID的重要性會導致ID領導者Hire過多設計師,導致日後被裁員、檢討的危機,而非專注在精確的設計流程、好的設計、有助於提升設計競爭力的這些樸實的基本功。

  

舊相關評論:泡沫化的十大前兆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offreyfang&aid=489258

 回應文章

蛇牙愛地球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ID的人要以經濟整體的宏觀來看ID這個行業
2007/06/20 11:52
為什麼要PO下列文章?

最近一些人來面試設計師,第一個問說貴公司有沒有品牌?

這真的很奇怪,這可能是學校及政府的誤導。設計跟品牌的關連度真的不大,請看下方文章。

我們的自有品牌在十年前美國最大,超越蘋果、DELL、Compaq甚多。可是看看現在的慘狀!看看明X的慘狀,看看以前宏X曾經快倒的慘狀

但是十年前是美國最大也不重ID也賣的嚇嚇叫。現在也淪落到舊機型舊模具才賣給我們自己的品牌。結果還賣的不錯。

請記住:搞ID的人要以經濟整體的宏觀來看ID這個行業。行銷要素還包括定價、行銷策略、產品品質...最後才是品牌策略、外型....


蛇牙愛地球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下)引述10/06/2006 DigiTimes報導:NB分眾化走勢確立 ID重要性再現 ODM廠紛搶進ID領域 欲與客戶共同發展ID能量
2006/10/17 14:09
不過,雖然ID重要性和地位持續提升,但也有NB業者認為,無須把ID的重要性無限上綱。NB業者表示,隨著產業發展脈動,確實也令ID領域隨著IT產業變化而更強化其重要性,但只能說,現在對ID的看法只屬彌補產業過去對ID較為不重視,但較為健康的作法應該是把ID視為產業中「必要但非全部」的重要環節,不需有過高的期望。  業者舉例,就如同汽車產業,過去對汽車的要求可能只需要能跑、重視安全性即可,但隨著汽車產業發展至今,每個品牌都必須建立屬於自己的產品識別、品牌形象,更可藉此了解、貼近市場需求並與競爭對手製造差異化,此時ID就是與客戶拉近距離的重要媒介,更是「power of marketing tool」。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製造大廠也開始嘗試發展ID能量,希望能藉此更貼近客戶需求,但事實上,ID必須靠近末端消費者(end user),而貼近末端消費者更是品牌業者的核心價值,這也是品牌業者向來對ID掌握度較高的主因。不過,對ODM大廠而言,除了製造、研發之外,了解ID語言確實已成為和客戶溝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甚至未來客戶選擇合作對象時的考量不僅是成本、速度、交期,了解ID並具備ID能力也成為重要考量之一。

蛇牙愛地球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引述10/06/2006 DigiTimes報導:NB分眾化走勢確立 ID重要性再現 ODM廠紛搶進ID領域 欲與客戶共同發展ID能量
2006/10/17 14:07
引述10/06/2006 DigiTimes報導:

NB分眾化走勢確立 ID重要性再現 ODM廠紛搶進ID領域 欲與客戶共同發展ID能量


(DigiTimes) 


  筆記型電腦(NB)走進家用市場(home user)大勢所趨,加上2007年微軟(Microsoft)作業系統Vista華麗使用者介面的吸引下,將使得多年來呼喊NB產業分眾化的速度更加明顯,未來消費性NB和商用NB的分際將越來越清晰,也因此,工業設計(ID)在產業即將進入顯著多元化的分水嶺時刻,將再度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介面。值得注意的是,此波ID風潮除了品牌大廠外,對委託設計製造(ODM)業者而言,更是不敢輕忽,除了製造和研發以外,ID將成為了解市場和客戶需求的重要媒介,也讓ODM廠紛紛佈局該領域,欲藉此能與客戶同步、甚至以超前的腳步來發展ID能量。

 NB市場朝分眾化發展的趨勢行之多年,但幾乎可從近1~2年的產品發展情況才得看出NB確實走向多元化的顯著區隔。若從各NB品牌產品線分佈也可看出,早期最明顯區隔家用、商用市場的惠普(HP),近來在NB產品線上也更明確走出自己的特色,特別近期獲得不少市場口碑由緯創(3231)生產的Pavilion dv2000系列,就是以相當有特色的ID、產品力,不但突顯其品牌形象,更是能夠在市場上兼具銷量的成功作為,2007年NB產業進入Santa Rosa、Vista世代,NB必須更朝消費性電子走向發展,對ID的重視不言可喻。

 

蛇牙愛地球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ID 雖必要但無需過度期望
2006/10/13 17:20

引述 10/13/2006 DigiTimes 的報導: 

IT 自有品牌掀風潮  Tangerine :母市場小不是問題 品牌價值取決客戶情感認同 台廠: ID 雖必要但無需過度期望

(DigiTimes)  

  近年來台 IT 產業走到十字路口進而掀起自有品牌熱潮,雖然現階段多數企業在自有品牌的路途並不順遂,但透過設計與消費者溝通、強化對專屬該領域市場的認知,仍是打造自有品牌價值的重要方式之一。英國知名 ID 設計公司橘子( Tangerine )創辦人之一曾參與蘋果( Apple )在市場上掀起莫大熱潮的 iPod 設計,總經理 Martin Darbyshire 12 日來台參與英國投資論壇演說時指出,台 IT 產業因母市場( home market )規模小絕對不是打造自有品牌的關鍵阻礙,應在於品牌如何賦予產品不同的意義許多世界知名品牌都不是來自於擁有最大市場的國家,至於評論品牌價值的多寡則應該取決於客戶(市場)對品牌的情感認同。
  Tangerine 相當看好亞洲市場對工業設計( ID )的發展潛力,特別台灣屬 IT 產業重鎮, 2006 年至今已多次來台並積極與台 IT 廠接洽,其目前已有 30 ~ 40 %營業額來自亞洲企業,包括日系大廠東芝( Toshiba )、韓系三星電子( Samsung Electronics )等,至於台灣的 IT 大廠華碩( 2357 ), Tangerine 也曾於 10 年前參與其筆記型電腦( NB )設計。
  Darbyshire 表示,設計是強化並提升品牌價值的關鍵要素。他舉例指出,過去曾參與英國某一 IT 品牌 Sky+ 的設計,將其面板、按鍵等 UI 介面更朝一致性方向設計,大受客戶歡迎,也因產品語言相同,消費者未來使用產品更具一致性也更容易。另外他也舉例,英國航空曾因設計平躺式座椅投資 2 億英鎊,但後來發現有 75 %利潤多半來自這些僅佔座位中 14 %的平躺式座椅,其投資甚至 1 年就回收,顯見設計對企業獲利有實質成效,透過設計也能提升品牌價值。
 不過部份台 IT 業者仍認為,對 IT 產業而言,設計的意義必須兼顧企業實際獲利考量,純粹只談設計價值容易淪為曲高和寡。 IT 業者指出,目前工業設計確實已成為貼近客戶必要工具,也是具有威力的行銷工具,但更重要的是, ID 並非品牌的全部,如何讓 ID 成為必要但無需賦予過高期望,應是台 IT 產業走入品牌的首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