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30 11:27:11瀏覽1661|回應8|推薦20 | |
這幾十幾年來,蔡明亮跟侯孝賢這些大導把台灣變成一個只求得獎、只玩宣洩個人寂寞、只搞悲情的藝術電影大爛片的精神分裂中心。我說分裂,是因為背離了電影的基本元素:就是感動人心。 觀眾對導演的信任讓消費者願意拿出兩百五,推掉雜事坐車到戲院呆兩個小時。觀眾絕對不想這兩個小時只看一部劇情簡約(也就是三分鐘可以講完劇情)、卻花了二個小時營造詩意、悲寂感,卻毫無療傷解痛的爛片。比如嚴重抄襲蔡導跟侯導的「最遙遠的距離」,導演不負責任的丟出三個受創的腳色,不厭其煩的慢動作描述他們的苦痛,然後嘎然而止。而這種失戀、老婆外遇、找不到生命意義的案例天天在我們的身邊上演,我們為什麼還要花錢給導演再用兩小時喃喃自語一次?若有解藥、若有療傷、若有更昇華的故事情節,我才不會覺得受騙。而真虧這種爛電影政府還補助,真想把審查審委員當貪污罪下獄。 各位死守電影的同學,請不要再模仿蔡明亮跟侯導了。這些前輩,害死臺灣電影工業還不夠嗎?現在黑白兩道,聽到拍電影的人找上門都推說老闆不在,這種環境,是不是讓台灣電影產業活不下去。沒有拍片的環境,就沒有訓練人才的機會。台灣族群豐富,歷史特殊,這種文化養分絕對取之不絕。但是電影奄奄一息的狀況,相較於沒利潤卻提供許多人才訓練國際觀的電子資訊業,真是冷的要死。
觀眾不需要憋尿,去帶枕頭進戲院,去等待一個虛無的高級藝術感動。海角七號有樂手的表演、好聽的音樂、不做作卻又粗俗的對話、輕快的節奏,但是有整體的詩意跟感動。很高興大家重新走回戲院,網友也全力支持,網路上也沒有盜版下載點。大家回到最基本的感動,每個人不再是一個分裂國家的共通基本感覺終於回來了。 小心霸佔台灣影壇發言權的爛老師反撲ㄜ:比如海角七號技巧不純熟、太商業化、太崇日....。這些批評,就像告訴對一加護病房的人說他的跑步姿勢不對一樣。 我們應該鼓勵魏德聖,多一點資金支持,讓他往前走,不要回頭,去拍《賽德克.巴萊》。只要其他導演施捨多一點關心給笨觀眾,讓大家感動,我們會天真地回報給導演的。 照片提供/果子電影 《海角七號》電影官方部落格 *田中千繪の秘密聊聊* http://chieworld.pixnet.net/blog/ 《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做專訪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russiablue/3/1310243091/20080915091803 PS: 十幾年前,我在ASU修了新媒體,我拍了第一部真正用心的短片,老師下課後拿了一篇報導亞洲電影勢力崛起的雜誌送給我,一邊稱讚我的片子。結果沒想到,這些報導竟成台灣電影工業的喪鐘。
之後回到台灣,看到新浪潮的電影三天就下片,台灣的電影工業像廢墟一樣,被國際影展炸爛了,真是痛心。 想想當時學電影的美國同學,就學時大多也是不知所云、沉溺於個人情緒的自言自語,交出一些爛片作業。可是進入電影工業體制後,卻會對個人自贖有所節制,並接受專案規劃、預算控制、市場調查的洗禮。相信他們的出路好歹不必那麼窮,觀眾也沒那麼少。 想想假如我可以重拍我的電影,我一定要加血、加肉、再加一點感情進去。 想想李安,他是特例。有一個李安,並不容易有第二個。有哪個男人可以在家呆六年?可見這種環境冷到什麼程度。我們需要有一個制度,有正常的運作、有企業的思考、有賺錢的邏輯。假若有追求個人藝術的導演,可以存一些錢後再獨立製片。我們要有個可以運作的環境、可以訓練人才、可以養活一些專業人才、可以訓練國際級的團隊,這才是扎根的創意產業。 想想作者自己呆在電子業,充其量只是一輩子代工、組裝西方人的電腦。想想真正有貢獻的產業,應該是劇本創作家、製片家、電影輕工業、或偶像劇批發中心也可以。我們需要最根本的環境、最基礎的建設,我們不要一個只會飛天的大導演,不要只有一百人看過他作品的國際級得獎大導演。我們要有基本的攝影棚、劇組、資金提供平台、硬軟體支援體系。這才是台灣的希望!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