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7 05:30:18瀏覽2226|回應6|推薦71 | |
一對老夫婦各抱著一個小娃兒站在我旁邊等著公車,他們看起來大約是六十多歲的阿公阿嬤在帶著小孫子。阿公抱著男娃兒,阿嬤抱著女娃兒,兩個娃兒看起來大概是兩歲左右的雙胞胎,他們非常活潑好動,在阿公阿嬤懷裡不停晃動、吵鬧。於是,阿嬤亮開了歌喉開始唱起兒歌來,一首接著一首,音色嘹亮,唱得整個公車站都環繞著她的歌聲。兩個小孫子終於安靜下來。 上了公車之後,小娃兒又開始哇啦哇啦吵鬧了,阿公阿嬤坐在椅子上一刻不得閒,一下子站起來安撫,一下子換個姿勢抱孫,總之,小娃兒似乎已經讓他們身心俱疲,最後,他們站起來,抱著兩個小娃兒,讓小娃兒和他們一起拉著公車環一會兒,直到小娃兒滿足了,他們才長噓一口氣,抱著孫子坐下來休息。 我在一旁默默觀察著這一對老夫婦,我發現他們非常的有耐心,不但沒有叱喝孫子,也沒有大聲說話,甚至面對孫子的吵鬧都是微笑著,並不時對孫子輕聲細語告知乘坐公車的禮貌,要他們安靜不可以吵鬧,然後似乎也一邊想著可以讓孫子「稍安勿躁」的辦法,以避免影響到其他乘客的安寧。 當時,我想到前幾天在一賣場遇到的類似情形,只是大人對孩子吵鬧的處理方法略有不同。 那晚,一位爸爸帶著年約兩歲多的孩子來逛賣場。爸爸逛賣場逛得忘我了,沒料到孩子跑到一個桶子前,拿起一支專門用來體罰的《愛的小手》問爸爸:「爸爸,這是什麼?」 爸爸瞄了一眼,說:「這是專門拿來打人的東西。」 孩子喔了一聲,開始玩起那個專門用來打人的工具,並一邊在地上拍打。 爸爸說:「不要玩這個東西,拿去放好!」 孩子沒有放回去,繼續拍打地板,並喃喃自語說:「這個可以打人。」 爸爸開始大聲了:「拿去放好!」 孩子依然不理會爸爸的指令,仍拿著《愛的小手》揮舞著,並再次確認地問:「爸爸,這個是打人的喔?」 爸爸不耐煩了,「我叫你拿去放好!」 孩子依然不配合。 爸爸吼起來了,「你再不放好,我就拿這個打人的東西來打你了喔!」 孩子似乎沒聽見,繼續玩耍。 爸爸也似乎已失去耐性,「放回去!再不聽話,我就拿這個東西打你了!」 結果可想而知。爸爸一片罵聲,孩子也一陣哭聲………………打下去了沒有?也許有,也許沒有,我不想繼續看這「訓子記」的畫面,只隱約聽到啪啪兩聲,我也已轉身離開。 雖然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但每當看到孩子們吵鬧的畫面,就會深深感受到為人父母的辛苦。孩子的每一段成長過程,對父母而言都像是在挑戰,也像是在考驗著父母的忍耐力。 尤其是當孩子不受教,或不懂事、不聽話、任性、叛逆….似乎都像是在探測著大人的忍耐極限會有多大?即使是看了許多教養或教育的書籍,當問題來臨時,也常會遇到理論跟不上實際應變的窘境。 方法是想出來的,但,有時候,一個人的性格或人格特質,往往也是會影響了他對孩子的教養或教育方式,雖然有時候父母可以從有經驗者處了解該怎麼怎麼做才對,但是,當自己的性格或脾氣已根深蒂固時,那些該怎麼怎麼做,又會成為一種空談。 孩子成長過程中,對父母而言比較大的挑戰是在青春期。晚熟的孩子,在國中的時候即使風平浪靜,也難保不在高中或大學掀起一點小波瀾,若是浪頭大一點的,甚至是起個驚濤駭浪,灌得父母滿口海水,嗆咳流淚。而早熟的孩子,國小五六年級就讓父母操心不已,提早來臨的各類問題,更讓父母措手不及。 主觀意識比較強或脾氣比較暴躁的父母,面臨孩子的任性、不聽話,常常會有一種急於壓制孩子的衝動,或許是擔心孩子過於逾矩而失了方寸,但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壓制反而更容易滋長叛逆的情緒,那就不僅只是叱喝:「放回去!你再不放回去,我就拿這個打人的東西來打你了喔!」這樣簡單一句話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大人常常說:「孩子不好教。」 是的,孩子的確不好教,從小到大,何事不是要慢慢教才能讓孩子學得會? 孩子要學的事情太多太多,父母能做的,其實只是很微小而卻極有價值,那就是陪伴他們成長,陪伴他們每一個腳步踏踏實實走過。 凡走過必留痕跡。 父母難為,卻也不難為,只需要陪他們走一段成長的路,需要傾聽他們的聲音,需要與他們對談。而不是急著處罰錯誤,急著讓他們長大。 我想,不只是父母如此,為人師亦須如此吧? 不過就是兩顆心:愛心與耐心,如此而已。 ~~蘋果蘇打 2012.6.27~~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