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01 10:28:29瀏覽3900|回應13|推薦51 | |
──〈金剛經閒話之9〉
1 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次。現在,讓我換個說法再問一次,臺灣的民進黨、本土政客、綠營民眾、媒體人、政論名嘴,你們在追求什麼?你們的信仰和信念,又是什麼? 兩天前,郝柏村老先生應「民主基金會」之邀專程演講,有十幾名臺大學生跑去鬧場,其中有一個還大為得意的在ptt網站貼文炫耀。但這傢伙不敢承認的是,他們實際被與會民眾當場反嗆,最後還被乖乖的「請」出去。所以,同樣的,我們也要問,臺大學生,你們在追求什麼?只是一時罵人的快感嗎? 很多人都說,臺灣社會任何議題的泛政治化,毛病都出在「國家認同」。事實,真的是如此? 實際不然,不但「統獨爭議」老早淪為假議題,就連「民主」這個概念,上述這幫人也一樣「老太婆念經,有口無心」。 對此,我以前也問過,只知一味痛罵馬英九,就是民主的體現嗎?知識分子能夠盲目的站在政府的對立面嗎?這個命題倘若為真,黑道流氓也是如此在做的,你們和盜匪、強暴犯有何異哉? 進而言之,如果說,每日謾罵馬政府就等同於民主制度的監督意含,恕我不客氣的講,臺灣人仍然活在三千七百年前夏末商初的遊牧社會裡。當時的老百姓罵起國家領導人,比如「時日曷喪,吾與汝偕亡」這句出自《書經‧湯誓》的記載,不就在反映一幅民眾指著君王鼻子痛罵的圖像? 你以為夏桀是昏庸無能的暴君嗎? 事實上,他文武雙全,英勇過人,否則何以能夠安穩在位51年?這位本名「姒履癸」的末代君王,讓人感到最無奈的是,他的歷史都被商湯給篡改和一筆勾銷了。 好,如果你覺得此例不足以說服人,那朱元璋面對的處境又是如何?一樣的,老百姓照樣噴他滿臉狗血,比如當時的安徽地面就有這麼一首〈花鼓歌〉:「說鳳陽,唱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田地,小戶人家賣兒郎。我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 就這樣一路罵到南京去,身為開國帝王、殺起貪官污吏毫不手軟的明太祖,聽到這段歌謠,也只能一笑置之。他總不是昏聵的皇帝吧? 瞧,你會因此認為將近七百年前的中國人民,過的是民主生活嗎?如果答案為否,然則每天只知羞辱馬總統,以為這才叫民主和監督,恰好反證這幫沒有一個不在返祖,沒有一個不是見不得日頭的歷史殭屍。 不然,請你告訴我,向我證明「國家認同」不是假議題,請用文明說服我。蘇貞昌、蔡英文,乃至所有臺灣媒體,辦得到嗎? 2 我們都是歷史的產物,我們的思惟意識,至少累積著幾千年的族群共同記憶。 事實上,「臺灣」這一地理名詞,也不過是歷史在時間長廊所發出的一道迴聲。你對「臺灣」的認知,說穿了,頂多只是一種「時間感」。 同樣的,不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是「中華民國」,也是歷史留給大家的「時間感」,你能夠住在這裡或那裡多久?實在講,我們沒有一個不是時間的過客、臺灣的過客。誰都不是這座島嶼的主人,不是如此嗎? 問題來了,什麼是「時間感」? 對於這樣的大哉問,在原始儒家的孔子,有個比方,道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因此只要是人,就得講個忠恕之道,畢竟人生苦短必須珍惜。可這個「忠恕」,不是宋明理學的「愚忠愚恕」。當知前一字是要你把心擺在正中央,後一字則要求大家,對待萬事萬物都須培養如如之心的同理心。 但相同的這三個字「時間感」,比孔子更早的古印度人,則把「時間」喊成「kal」。與此同時,他們也認為「kal」代表著「死亡」的含義。 這就意味著,時間的分分秒秒,都正如莊子所言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所以時間的概念,並不盡然是印度耆那教主張的只能等同於「死亡」,佛陀一舉將之提升為《金剛經》所云的──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因此「時間感」,不單僅止於我們對過去的記憶,也不只是我們對於未來的期盼,因為你一旦生出期盼的念頭,那還是針對過往記憶的執著心,你永遠不可能「活在當下」。 我們要記住「歷史」,否則連出門走路,都無法辨別方向,但我們也不能被「歷史」綑綁,因為必然陷入動彈不得的處境。 前者,在佛陀謂之「有」,後者即是「空」。 只有讓「時間感」在我們的腦海中泯滅掉,才會感受到真正的智慧與慈悲,不會搞得像時下的本土政客、媒體人和那幫可憐的臺大學生,明明只是個複製別人愚行的機器,卻以為自己在追求民主,在監督馬政府,還非常自我感覺良好。 請記住,凡現在媒體和民進黨所做的,無一不是《聖經‧箴言》第六章所載,上帝憎惡的七種罪行: 「耶和華恨惡的事有六樣,連他心裡厭惡的,共有七樣,就是高傲的眼、說謊的舌頭、流無辜人血的手、圖謀惡事的心、快跑行惡的腳、說謊的假證人,和在弟兄中散布紛爭的人。」 現在容我請教諸位,這七罪不都是臺灣的「南方朔們」或「黃創夏們」,日日在做的嗎?這能是他們在自我滿足的民主信念? 或謂不然者,請回答我,你們的信念是什麼?你的人生又信仰什麼?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