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生無它,坦然面對自己
2022/10/31 15:25:05瀏覽1759|回應0|推薦22

533、我在談六根、六塵時,內心屢屢出現一個疑問,明明觀世音菩薩已經把「五蘊皆空」、「諸法空相」的內涵,講得言簡意賅了,何以還要不厭其詳的繼續說明六根、六塵,甚至講到「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的十八界?

534、後來我總算明白了,光藉由表相的五蘊來啟發自覺來認識自己,對天資聰穎、心性銳利的人,可能一點就透。但對廣大的眾生而言,就得進一步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才行。

535、否則,心經就不能稱之為以空性,而走在菩薩道上的大乘佛法。

536、此後再讀到「是故空中,無色受想行識」後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時,當下對觀世音菩薩的悲智雙運感佩不已,知道這是從根、塵、識等細微的角度,解析從來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過,也就是「人我空」、「人無我」的道理。

537、要言之,如果你能見到這一境界,諸佛菩薩都會來恭喜你開悟,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了,證得羅漢果位。

538、打個比方,這是修完人生的第一階段,等於拿到大學的學士學位。但光認識自己遠遠不足,如同台北101大樓只爬了50層,後面還有51層石階,以及頂層尖塔的戶外觀景台,等著你爬上去。

539、此所以心經才有後面「無十二因緣」、「無四聖諦」等大乘修行法門,讓修行者得以進入第二階段「法我空」、「法無我」的殊勝境界,亦即能夠修到等覺菩薩的果位了,才算拿到博士文憑。

540、及至修成經文所講的「無智亦無得」了,就是第三階段的一切皆空,連空也空的「一佛乘」,達到任運自在、隨緣放曠的境界,形同世間法的博士後研修。

541、講到這裏,諸位肯定會覺得原來認識自己,一點也不容易,學佛竟有這麼難?其實,只要樂在其中,一點也不難。不要看前方,就不覺其遠而無所求,同時看好自己的腳步,就不執著。

542、我們回過頭來看六根、六塵,透過前面數篇短文的分享,當能了然於胸,不但五蘊非真實存在,即便我們六根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也不可能一直沒有變化。

542、舉個例吧,你能在台灣找到一個鐘頭前的那個「我」?能尋見三分鐘前你走過的腳步嗎?

543、既然根塵皆空,都不是實有的東西,由兩者相觸而滋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能不轉瞬即空?

544、話說禪宗三祖僧璨,《楞伽師資記》說他「罔知姓氏,不測所生」,沒有人清楚他什麼來歷,只知他前去拜見二祖慧可大師時,是個四十好幾、身染疑似嚴重風疾的中年人,全因藥石罔醫便以為自己上輩子一定犯了什麼罪過,才拖累此生,動不動頭痛欲裂到幾近暈厥的地步。

544、等他好不容易見到慧可大師,當即表明來意,「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大師曰:「只要你把罪拿出來,我馬上幫你懺。」這話一出,聽得仍是白衣的僧璨沉吟良久,不得不承認:「覓罪了不可得。」慧可馬上把話丟回去,「你的罪業,我都懺完了!」

545、僧璨聞言,頓時為之驚喜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六根〉,不在外〈六塵〉,不在中間〈六識〉。如其心然,佛、法無二。」

546、換個角度看,福也好,禍也罷,你的心清淨了,根塵識等十八界皆空,福又有何喜,禍又有何懼,此之謂「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人生無它,無非坦然面對自己,坦然面對生死而已。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17736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