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0/25 08:36:21瀏覽1955|回應2|推薦14 | |
497、平心而論,我們之所以讓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淪為自劫家寶的六賊,究其根柢,是因為我們實在不知道這六根,光從外表看就是「浮塵根」。什麼意思呢? 498、浮塵者,飄忽不定的塵埃。 499、換句話講,我們一直以為六根不但是實有的,還是個好管家。這不,舉如有眼能見美色,有耳能聽仙曲,有鼻能嗅花香,有舌能嚐佳餚等等,人生有此豈不快哉?問題在樂是樂了,接下來,每每非樂極生禍,就是樂極生悲。 500、比如宣化上人是虛雲禪師看重的弟子,在美國弘法時曾提到,「不要以為眼睛是好東西,幫忙你看見。就是因為它的幫忙,才生出種種煩惱;好像看見美色而貪美色,貪到手也煩惱,貪不到手也煩惱。其它耳鼻舌身意,也一樣會使你生起種種煩惱。」 501、生起種種煩惱,會如何?宣化上人說了,「失去自性法寶」,也就是佛陀在《首楞嚴經》講的,自劫家寶。 502、但是誰使得我們這六根,淪為自劫家寶的六賊,是誰讓六根生起明暗、動靜、美醜、香臭等不同感受?答案是,附在六根的「勝義根」。 503、所謂勝義根,置諸現在的觀念,即是大腦中樞神經,賦予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個感官的功能,能見、能聞、能嗅、能嚐、能覺、能知。雖然在外表看不見大腦中樞神經,但不可否認它的作用,故勝義根又稱之為「淨色根」,仍舊屬於色蘊。 504、此外,勝義根之所以勝義者,好比長在臉上的眼睛可能瞎掉,但能見的功能依然存在,只是依眼盲狀況各有不同,說明勝義根和眼睛的浮塵根一樣,都是飄忽不定,盡皆不實的。 505、例如阿根廷大詩人波赫士,因為家族遺傳,中年以後逐漸失去視力,及至晚年甚至到了全盲的地步。在一次演講中,他就告訴聽眾,大家以為瞎子看不見任何東西,以為眼前滿滿黑暗,不是的,他還是看得見一些色彩,暈暈黃黃的。 506,這就足以證明前文所舉佛陀的開示,「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直言凡你所見明暗,皆非自己真心使然。更何況他進一步指出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及見」。 507、簡單講,一般認為我們可以看得到的,只有「所見」的對象、「能見」的視神經。殊不知這一能見和所見,中間隔著大腦中樞神經,不但能、所相離,更非潛藏在大腦深處的真心本見、真心自性。 508、一言以蔽之,能見明能見暗,都不是真實的我。其餘的耳鼻舌身義等五根,亦復如是。 509、明白這一道理,不僅可體會「是故空中,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的「無」是什麼用意,就連見到接踵而至的心經經文「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也能馬上知道這六塵、六識當中沒有一塵一識是真實的,當體即空。 510、易言之,即便六根、六塵和合為十二處,再加上其中生出的六識,共計十八界,會怎樣呢? 511、何妨問一下自己,你清晨起床的臥室,上班所在的辦公室,和同事一起午餐的飯館,你在這些處所的見聞覺知,有無涵蓋六根、六塵、六識的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真實不變的嗎? 512、擴而言之,如果我們的根、塵、識都在隨時變異,三者皆空,那麼面對涵蓋根塵十二處的社會環境、根塵識十八界的世界與宇宙,輕率加以選邊站,不是只能帶來各種毫無必要的憂患?何其愚哉! 513、《景德傳燈錄》第十五卷中,記載投子大同禪師一樁公案,說有個僧人跑去問他,如何是出門不見佛?師曰無所睹。又問,如何是入室別爺娘?師曰無所生。 514、這公案題名「識出六門」,明擺著人有六識,無不出自六根、六塵。但參究這一公案,無非在考我們有無「出門、入室」之分別見,是否執著在佛和爺娘之上。若倆者皆空,當下真心本見現前,如來向你含笑。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