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09 09:37:59瀏覽4303|回應16|推薦54 | |
人文曆書4 20世紀的英美兩國,分別誕生一位怪胎詩人,但影響無與倫比,允稱世界文壇的大師。這當中,一個出生在美國,卻寧願當英國人,另一個則反是。 前者在英國改信天主教,加入英國國教,後者則到了美國,拋棄父母的宗教信仰,歸宗新教教會。 這種心理歸屬,就好像同時代的阿根廷偉大詩人波赫士,對自己的祖國愛恨交加,一邊痛罵阿根廷的個人英雄主義,高於國家之上,寧可追隨盜匪,也要和警察、法院為敵,一邊卻又哀悼阿根廷的人文原創精神,葬送在北方強鄰的骯髒之手。既然他心目中的阿根廷已經死了,他自己也要死在瑞士,而非故國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以上這兩位詩人的名字,分別是T‧S‧艾略特和W‧H‧奧登。
共同的一點是,這兩個人和海峽兩岸有著極深的淵源,例如自1960年代起往後30年,在葉公超、覃子豪等力倡,以及瘂弦、洛夫、碧果等引領下的台灣現代詩,深受其啟發。 彼時儘管政客討厭他們,但人民卻對之非常愛戴,比如艾略特的《普魯佛洛特的戀歌》以及《荒原》著名的開頭: 「四月最殘暴,從死亡的 土地滋生丁香,混雜著 回憶和欲望,讓春雨 挑動著呆鈍的根。」 大西洋兩岸的民眾幾皆能琅琅上口。 此外,他在1939年出版的《老負鼠的貓經》,被安德魯‧勞依德‧韋伯改編為轟動全球的音樂劇《貓》,在美國百老匯更是成為演出長達20年,始終下不了檔的戲劇節目。 自此,艾略特不但是現代主義的開山祖師,更在《荒原》中援引古希臘羅馬神話,開發出利用拼貼、謔仿、故意誤讀的原創性,從而成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 1965年的 與此不同的是,將近40年後的台灣,在陳水扁執政下,身為外省人第二代的小說家朱天心,在飽受民進黨本土作家排擠而忍無可忍之下,憤而怒吼:「我要有不被貼標籤的自由!」 不僅此也,整整那八年,台灣職場的升遷,都要看這個人是否為出生在台灣的台灣人而定。以是包括瘂弦、洛夫等若干對台灣詩壇有著重要貢獻的前行代外省籍詩人,不得不被迫移民海外。 其間在新聞局工作的郭冠英,眼見族群岐視無所不在,遂在以「范蘭欽」為筆名的部落格,為文嘲諷自陳水扁以降的「高等台灣人」,笑罵台灣是鬼島,因而以言賈禍 。
諷刺的是,舉全黨之力對他追殺的民進黨,恰恰坐實他們沒有一個不是服膺希特勒的種族清洗者。而監委錢林慧君,在2014年不惜假公濟私,假藉監察權,逼迫國家機器以之迫害,簡直鬥之欲其死。 台灣,在媒體成為種族歧視的共犯結構下,果然變成名符其實的鬼島和惡土。 台灣本土文學,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宣告死亡,共同所見為西方贗品和中國仿冒品。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