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31 12:13:21瀏覽1543|回應3|推薦4 | |
三月三十日反服貿大遊行,學生提出「先立法再審查」,其實是個不錯的訴求。只要全民都認為須要先立法後審查,那就先立法也無妨。台灣過去不曾有這樣的法規,未來或許真的需要以法制、透明的方式監督簽訂協議的過程。
只是,法律只能規範內政,屬於監督性質,卻解決不了國際經貿議題,台灣經貿遭到邊緣化的困境,仍然無法解套。立法可以除弊,卻不能保證興利。台灣的未來,仍然沒有答案。台灣尚未立法監督協定,更遑論逐條審查,但經貿情勢已然嚴峻,這個法治化過程需要多久?需要多長時間進行政黨協商?全民能不能承受漫長的等待?而如今經濟環境,是否容許台灣等待?在抗爭的激情後,大家依舊要審慎思考。 我同意立法監督,因為協議牽涉到許多人的生計,的確不能用一句「利大於弊」就帶過。但是,如果先立法再審查,等待了更長的時間,是否也會耽誤許許多多其他人的生計?有人說這些都是財團,是真的嗎?我相信,這同時也包括許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會受影響的小市民。這一切都需要專家評估。只不過現在搞得好像人人都可以說出一番大道理,真正的專家意見,反而不被重視。因此,或許我們應該更加客觀的審視正反兩面的意見,好好思考我們自己的未來。 立法監督是好事,因為簽下協定,出了問題,好歹有「售後服務」,大家可以很明白的找到當時負責的人,無論行政責任、法律責任,都可以冤有頭債有主。台灣畢竟不能一直處於抗爭之中,抗爭結束,還是要回歸冷靜。如果今天大家決定緩簽,未來造成衝擊,要誰來負責?當時參加政論節目的名嘴?帶領抗議的學生?還是參加靜坐的熱情民眾?還是等下屆執政的政府來概括承受? 如今的抗爭,究竟是來自於「反馬」、「反中」、「反服貿」,或是「反黑箱」?這些情緒似乎糾結得太複雜了,因此隨便抓到一個合理的訴求,便大聲疾呼。但是,大家最好分清楚。我們內心深處,究竟是想要審慎簽約,還是只是單純反馬? 如果是真心希望服貿條文可以審慎評估、法制化,那樣很好。如果只是反馬,那最好冷靜的想想,馬英九概括承受了太多問題,他是箭靶,真的將他打倒,台灣會更好嗎?多年前大家覺得陳水扁下台,台灣就有希望。如今,他已經在牢裡了,台灣的問題真的都解決了嗎? 如果我們已經打爆了一個箭靶,卻發現問題無法解決,今天我們至少應該思考,再打爆另一個箭靶,除了發洩以外,能否解決實質問題呢?台灣的困境,難道就可以因而消失嗎?例如,真正能夠影響立法院的立法與審查的人,還有王金平。我們該不該問問他,台灣究竟怎麼辦?不過話說回來,將燙手山芋推給他也於事無補,只不過又新增了另外一個箭靶而已,台灣該解決的問題,誰也逃避不了。 目前台灣的問題不在於沒有看法,而是看法太多,觀點被操弄,而且操弄的手法超級有邏輯。台灣,能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前進?服貿延宕九個月,有人說久,有人說只要審慎不嫌久。這都有道理。韓國的確與中國簽了多年FTA,談判的先決條件就是,你不能比對方急。這一點韓國做得很好。但是,韓國可以淡定談判,因為他們不像台灣,處處受到中國打壓。不像台灣,被排拒於亞太經貿合作體系之外。韓國也比台灣更加齊心,不論執政在野,對外政策是有延續性的,所以對外談判代表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台灣能否這樣槍口一致對外?這才是關鍵。 純就法律程序,我想「先立法再審查」是好的,太陽花學運能夠提出這樣的訴求,誠為理性合裡的抗爭路線下,重要的貢獻。但是,事有緩急,衡量國際情勢,法律能夠監督,避免貪瀆等弊端,卻仍然解決不了台灣基本的問題。台灣的當務之急是什麼?我們仍然應該認清。我們當然可以在這裡大談法治,因為法治是社會安定的根基。但是倘若別的國家商人,早已經超越國家疆界,不受國內法限制,大賺跨國流動資本的錢,我們該如何因應?沒有人能否定法治的價值。只是,台灣的未來,不盡然在於法律,而在於如何走出對立,誠實面對國際現實的困境。我們應該冷靜思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