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柯爾多巴遊記
2020/06/05 02:35:07瀏覽1450|回應2|推薦48
柯爾多巴(Cordoba)
其實在上次介紹的塞維亞王宮(Real Alcázar de Sevilla,始建於1181年)還不是伊比利半島的第一座摩爾式伊斯蘭建築,這一集要介紹的柯爾多巴清真寺才是,鑑於下一集要介紹的阿蘭布拉宮也是摩爾式伊斯蘭建築,所以決定在此援引維基的摩爾式伊斯蘭建築說明一下其特色:

『公元785年開始建設的柯爾多巴清真寺標誌著伊比利亞半島和北非(參見摩爾人)伊斯蘭教建築的開始。這個清真寺以其引人注目的內部拱門而聞名。摩爾式建築在格拉納達(Granada)巨大的宮殿/城堡阿蘭布拉(Alhambra)宮的建築時達到了頂峰,阿蘭布拉宮用紅色、藍色和金色構造出了開放和活潑的內部裝飾。牆面裝飾了樣式豐富的植物圖案、阿拉伯文碑銘和阿拉伯式花紋作品,並貼有釉面磚。摩爾式建築根源於阿拉伯建築傳統的建立,而設計而建立於約公元660年累范特(中東托魯斯山脈以南、地中海東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達米亞以西的一大片地區)的倭馬亞(Umayyad)王朝的第一個哈里發時期。當時的首都大馬士革很好地保存了一些精美的阿拉伯伊斯蘭建築的設計和圖案的例子,包括典型大馬士革房屋、房屋中間有一個噴泉的開放空間的卡門。

即使在收復失地運動完成後,伊斯蘭教建築仍然長期影響著西班牙建築。特別是,中世紀西班牙使用的穆德哈爾(Mudéjar)風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伊斯蘭設計的影響。摩爾式建築長期影響西班牙建築的一個最佳例子是塞維亞王宮。』

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The Mosque-Cathedral of Cordoba)最早的原址上是一座小的西哥德式教堂-聖文生聖殿(Basílica de San Vicente Mártir),711年北非摩爾人征服西班牙之後,教堂被分成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兩半。785年摩爾人阿卜杜拉曼一世(Abd al-Rahman I)買下基督教的那一半後拆除原有結構,並在原址建立了現在的柯爾多巴大清真寺。1238年,天主教收復失地運動後,將清真寺改為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1523年,在穆斯林建築的中心開始修建文藝復興風格的聖殿。柯爾多巴清真寺是摩爾人建築中完成度最高、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是柯爾多巴最重要的地標,與格拉納達(Granada)的阿蘭布拉宮同為安達盧西亞(Andalucía,摩爾人將西班牙南方命名為安達盧西亞)建築的代表。

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的伊斯蘭建築具有希臘,羅馬和拜占庭風格,與基督教建築融為一體,創造了同類建築中最美麗的例子之一。 在內部,在眾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圓柱,拱門和圓頂中,我們看到了輝煌的藝術品,見證了數百年的流逝。

那些欣賞這個「西方版的倭馬亞大(Umayyad,位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始建於705年)清真寺」之美的人當然對此建築妥善照顧。 今天,柯爾多瓦的清真寺大教堂向世界展示了其歷史的輝煌,這一歷史始於西哥特(Visigoth)大教堂,其後流入哈里發特的輝煌,並以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的藝術達到高潮。

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Catedral)裡面有很多小教堂(Capilla),內文提及這些小教堂時還是屬於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的一部分。

早上不到十一點就在這個離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不遠的仿古城停車場停車(停車位非常小),停妥後不久停車場宣告車滿,只有出來一輛車後才允許進來一輛車。
走到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前,途經貢品塔Torre del homenaje(Tower of tribute)。
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的3D地圖。
聖拉斐爾的凱旋紀念碑(Triunfo de San Rafael)是供奉柯爾多巴市主保天使聖拉斐爾的凱旋柱。
聖拉斐爾凱旋紀念碑的細節特寫。
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外觀。
薩巴特之門(Puerta del Sabat)位於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四角中最接近聖拉斐爾的凱旋紀念碑的那一角,這扇門通向一個墊高的通道,該通道將密室(Maqsurah,兼具隱密與保護作用)與倭馬亞大宮(Umayyad Palace)相連。 薩巴特之門的功能是讓哈里發(指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能安全地祈禱。
薩巴特之門的對面有不少招攬遊客的馬車。
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的入口處,迪恩斯門(Puerta de los Deanes)。
進入入口大門後可以直接在此驗票(網路上已經先買了)入內參觀。要注意的是,入口與出口不是同一個。
聖文生聖殿(Basílica de San Vicente Mártir)被拆除後才建成現在的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這是聖文生聖殿地基,在考古中被挖掘出來。
圓柱與拱門是柯爾多巴清真寺內部的常見建築形式。此為連拱,祈禱大廳與摩爾柱。
石柱自法國的尼姆、西班牙的塞維利亞、迦太基的古建廢墟上精選掠奪而得, 作為拜占廷皇帝利奧四世獻給拉曼一世(Abd al-Rahman I)的禮物。
連拱的另一個角度,天花板黑黑的,但也有細節,請見下圖。
天花板特寫。教堂上方天花板也是有細節,在建築上我更喜歡伊斯蘭的圓頂。
此為單拱。
此為重拱。
此為花拱。
此為花拱的連拱。大教堂中還有小教堂,此為比亞維西奧薩教堂(Capilla de Villaviciosa)。
雖然有些神龕如這個禮拜堂(Capilla de la Concepción)以欄杆區隔,仍然不減其莊嚴神聖。
室內的塔。
這個拱門中可以通往“聖佩德羅(San Pedro)”主教的塑像。
“聖佩德羅(San Pedro)”主教主持科爾多瓦清真寺大教堂的特拉斯科羅(Trascoro)。Trascoro意思是西班牙的教堂中,合唱團後面的空間(或是神職人員和聖壇宗主教封閉空間的一部分)。
耶穌光。顯靈了?
這是一幅美國畫家埃德溫.洛德.威克斯(Edwin Lord Weeks,
1849-1903)的油畫(Interior of a Mosque at Cordova,
約1880年,現存於沃爾特斯美術館/Walters Art Museum)。
描繪了摩爾人在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的米哈拉布(mihrab)
與基督徒宣講聖戰。“這幅畫是對現實的一種幻想,
但在清真寺中絕對不會發生這樣的聖戰(jihad)。”
本圖取自維基。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dwin_Lord_Weeks_-_Interior_of_a_Mosque_at_Cordova_-_Walters_37169.jpg
by Edwin Lord Weeks [Public domain]
上圖的原型。米哈拉布(mihrab)是清真寺牆壁上的一個壁龕(niche),在距麥加最近的地方,會眾要向該壁龕祈禱。這張是正常視角,只能看見上方金圓頂的一部分。
手抓相機盲拍所得金碧輝煌的圓頂。
米哈拉布(mihrab)旁的壁龕(niche)也叫米哈拉布嗎?
此特蕾莎修女教堂(Capilla Teresa)的門後展示一些金塔、權杖、聖像等聖物。
金塔。
權杖。
聖像。
機械鐘(Maquinaria del reloj de torre de la catedral/Machinery clock tower of the cathedral,原位於大教堂的機械鐘樓,1747)。
禮拜用教堂部分(主禮拜堂,Capilla Mayor)仍不失精雕細琢。
禮拜教堂Zoom In一次。
禮拜教堂Zoom In兩次。細節仍然豐富。
主禮拜堂自然是離不開管風琴。
聖保羅悔改教堂(Capilla de la Conversión de San Pablo)內的聖賢聖保羅塑像特寫,栩栩如真。
伊斯蘭的遺跡反成考古的部分,這塊顯然是被敲下來的。異教徒間的相互破壞,讓人類忘記大家都是同類。
不但室內有連拱,室外牆壁也有,只不過沒有圓柱的支撐。
地上都是用大理石打磨而成,人力物力之耗費可想而知。
阿不度拉.拉曼三世(Abd al-Rahman III)舊尖塔的遺跡被整合到鐘塔中,埃爾南.魯伊斯三世(Hernan Ruiz III)在鐘塔增添了鐘樓(Belfry)。本圖攝自橘子園(Court of Oranges)。
鐘塔的鐘群特寫。
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的歷史變革(取自維基)。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voluci%C3%B3n_de_la_construcci%C3%B3n_de_la_Mezquita_de_C%C3%B3rdoba.gif
By Américo Toledano [CC BY-SA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羅馬橋(Puente Romano)
羅馬橋是公元前 1 世紀留存至今的長橋,橋的另一頭為卡拉奧拉塔(Torre de la Calahorra)。羅馬橋為瓜達爾基維爾河上的一座石拱橋,長331米,橋連接兩岸的Campo de la Verdad區和主教座堂區。又名「老橋」,直到20世紀中葉下游的聖拉斐爾大橋通車前,羅馬橋為柯爾多巴市唯一的橋樑,2004年起僅供行人通過。

羅馬橋的3D地圖。
橋門(Puerta del Puente/Bridge Gate)。 1572年在羅馬和穆斯林時期的舊城門原址上修建了這個橋門,此門與羅馬橋(Puente Romano)連接著城內和奧古斯塔大道(Via Augusta)。
橋門靠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的一面是背面。
橋門附近的店家亦有可觀之處。
羅馬橋側寫。
羅馬橋橋墩特寫。
羅馬橋門的另一端。
下午在這家用餐。
海鮮飯(Seafood Paella)。
科雷德拉廣場(Plaza de la Corredera)
科雷德拉廣場位於西班牙南部城市柯爾多巴的城市中心,是柯爾多巴最具象徵性的地方之一。它既是安達盧西亞(Andalucía)最大的廣場,也是安達盧西亞唯一的四邊形主廣場。它通過所謂的高拱門進入和低拱門退出。該廣場亦用於比賽,如鬥牛。因而得名。
由橋門走至科雷德拉廣場,途經的小巷。
巷子雖小,仍然不時有小車往來。
科雷德拉廣場(Plaza de la Corredera)。
科雷德拉廣場側寫。食客當吃,門庭若市。
科雷德拉廣場入口高拱門。
由科雷德拉廣場走回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時,沿途經過此門,竟然也是古蹟。 restauracion y conservacion del arco del portillo de la muralla de la villa (English: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arch of the gate of the wall of the town)
P.S.
1,之前我很納悶為什麼回教君主在設計柯爾多巴清真寺時要把當初的天主教堂打掉重建?又是為什麼天主教堂征服這座清真寺時又幾乎可以直接沿用?後來想到應是與伊斯蘭教禁止人形和動物的符號使用有關。因為最早在原址上的天主教聖文生聖殿必有聖者、天使等塑像,所以回教君主只能全部拆掉重來,而清真寺只有花紋而沒有聖者像,所以幾乎可以完全被沿用而不必拆遷改造。

西班牙火腿風行,而在教堂上置入動物圖騰也時有所見(如巴塞隆納主教座堂及聖家堂的外觀),不知道是不是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成功後對回教建築的一種挑釁呢?

2,柯爾多巴清真寺主教座堂官方網頁:
https://www.artencordoba.com/en/mosque-cordoba/iconography-transept-cathedral.html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shengpoet&aid=137838370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6/16 19:53
壯觀豪猷,文明巨擘當之無疑,能親履實見,也不虛此生。
相對中土的建物多採木質,造價施工便宜容易,不啻是撙節政策。西、義、德、法、俄宮殿教堂爭艶比雄,而中近世紀人民一貧如洗。
斯人也,斯土也,斯皇宮帝城也。🤣
fushengpoet(fushengpoet) 於 2020-07-06 10:35 回覆:
這些宏偉建築讓人目不暇給,尤其是天主與回教建築的融合實乃文明衝擊的結果,始於矛盾,終於妥協。就以觀光來造福後世子孫而言,西方石材建築的確比較能夠耐久耐火,雖然一勞永逸,但是也比較勞民傷財(工期長,勞工及材料的取得及運送都更麻煩)。東方木造建築雖然工期較短,但常常在祝融的威脅下屢屢重建,維修成本也較高,所以算是各有利弊。歡迎光臨!

司空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6/11 19:22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fushengpoet(fushengpoet) 於 2020-07-06 10:17 回覆:
歡迎光臨,由於新冠病毒的肆虐,全球旅遊業遭到重創,也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繼續「行萬里路」。只能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