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親密關係
2019/12/01 05:25:00瀏覽436|回應0|推薦3

/陳思呈  原文轉載自讀者》12月號

 

接近青春期的兒子對我頗為冷淡。我替他擔心蚊子,他說:「沒有蚊子,媽媽,你現在嗡嗡嗡的說話聲倒是很像一隻蚊子。」

作為一個非常看重親密關係的人,我心裡多少有點失落。周末外出應酬的話,我會覺得對不起孩子,哪怕他不需要這份陪伴。這更像我的價值觀的表達:儘管在親子方面沒有做得多好(能力問題),但在價值觀上,我認為親密關係是生活裡非常重要甚至唯一重要的事。

這個說不清是好是壞的觀念導致我為一部喜劇電影流淚。

電影名叫《顛父人生》,是德國女導演瑪倫‧艾德執導的第三部電影。

這是一個誇張而荒誕的親情故事。一個年逾六十的父親,試圖參與到成年女兒的生活中,甚至想指導她的人生─當然,結果是狼狽和滑稽的,有點像我為兒子趕蚊子事件的放大版。

父親專程趕到羅馬尼亞,就是為了當面給女兒送上生日禮物─一個奶酪擦子。這個廚具在父親看來是高品質生活的象徵,而忙碌的女兒只覺得父親的到來是添亂,禮物更是一個無聊且沒用的累贅。接下來,女兒繼續忙亂不已,父親試圖幫忙,結果全是幫倒忙。他幾乎是被女兒趕走的,但他捨不得走,又化裝成一個叫托尼‧厄德曼的人,在酒吧裡「偶遇」女兒,試圖繼續參與女兒的生活。

父親有著令人尷尬的不合時宜的幽默,他逃避現實,沒有真正理解女兒的生活處境。作為一個離婚獨居的寂寞老人,他的生活裡有價值的也許只有這份父女關係,為此,他不惜放棄自尊。他對親密關係的渴望和不合時宜的努力,令人惻然。

世界就是這麼滑稽,有時候父母千辛萬苦付出,孩子卻不想要;也有孩子苦苦索求,父母卻不給。關於後一種現象,有一部更出名的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松子的童年在討好父親中度過,好像父親的態度就是她的全部。她有一個很愛她的妹妹,但她恨這個妹妹,因為父親就是因為過度關注妹妹才忽略了她。她長得很美,卻沒有自信,一生裡的親密關係全是失敗的,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團糟。

松子也許是令人同情的,但她的問題在於,對父愛的渴求使她完全放棄了生活的其他部分。她為所欲為地做了很多自己根本沒有辦法負責的事:為了可以早點洗澡,就承認偷了錢;為了讓對方不揭發她,就讓對方看她的身體。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應該歸咎於父親不愛她嗎?

應該歸咎於她過分地需要一份愛。沒有得到這份愛,她彷彿有了對命運撒嬌耍賴的理由,可以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她自毀,彷彿不為父親所愛的自己,就不值得愛。

不管是松子,還是我,也許還有《顛父人生》中的父親,都有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假如你得不到一份親密關係,或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親密關係,那麼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就不值得?答案是否定的,松子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我,作為一個被這個問題困擾的人,確實感到焦慮。有人說,真正幸福的人生狀態,是無所依附的狀態。

也有人幸運地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中國導演畢贛─電影《路邊野餐》和《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導演,他拍這兩部電影都是在解決自己的內心問題,就是童年時不被母親所愛的心結。

有影評人特別指出一個細節,畢贛小時候一直以為月亮是跟著自己走的,月亮在關心自己,但他不敢向老師求證,因為害怕一旦求證就會破壞這份幻覺。我們由此可以想像他童年時的孤獨。

畢贛是一個克服了原生家庭傷害的成功案例,他選擇用電影來承載和表達自己的痛苦。但世界上能成為導演的人不多,不為父母所愛的人卻不少,不為子女所愛的人也不少,他們如何找到自救的途徑,有沒有能力和才華自救,如何才能不成為另一個松子─起碼我願意對此保持警惕。

 

(從容/摘自微信公眾號「閆紅和陳思呈」)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eddytang0054&aid=1311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