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莊文豐 5菇天王銀耳稱霸 為種菇賣掉1棟大樓
2019/05/14 10:12:58瀏覽5251|回應0|推薦3

作者、攝影唐復年 
隱形冠軍系列
在物資還不是很豐沛的年代,沒幾個人有機會嘗到「燕窩」。原本在台產量極少,靠中國、日本進口的銀耳,就被稱為是「平民燕窩」。台中市石岡區山上,擁有40年歷史的隆谷養菇場,主人莊文豐夫婦幾乎全年無休地投入菇類栽種,曾經賣掉台中公園旁一棟8層大樓,終在2015年開發成功,如今日產2000公斤銀耳,堪稱全台第1

「你看,這像不像一朵朵盛開的白牡丹?」莊文豐、吳素月雙手捧著一朵朵銀耳,就像捧著自己的心頭肉;不僅是銀耳,在隆谷養菇場生產的每一朵菇,都像他們夫妻的親生小孩般。 
雖是接手父親開創的事業,莊文豐從青少年時期,就隨父親上山種菇,該吃的苦一點都沒有少過;人稱「菇嫂」的吳素月原本學商,是上班族,會嫁到莊家的原因竟是「愛吃菇」,更是無怨無悔的「嫁菇隨菇」,成為莊文豐最得力的助手。 

 冰糖燕窩

菇嫂吳素月嫁菇隨菇

第一次與隆谷約訪是在農曆春節前,因為莊文豐實在太忙,只先敲到菇嫂的時間,直接到石岡區金星里頭坪巷的養菇場見面。
雖然我在台中市從事採訪工作近10年,那天從大坑上山,還是開了導航才找到養菇場。眾所周知,鄰近的新社區盛產各種菇類,也有多家以菇類為主題的休閒餐廳,我繞過不知幾個山頭,終於到達隆谷時,才知道石岡雖與新社相鄰,但卻僅有隆谷一家養菇場!
一點都不誇張,終於採訪到莊文豐本人時,是訪完菇嫂後的3個月。那天下午2點多我人還在台中市,突然接到菇嫂訊息,「下午5點半,你可以來嗎?我先生終於有空了!」我二話不說馬上回:「可以!」這回是從豐原的方向上山,路窄還不打緊,坡度更是陡,心中想的是,「能在這種地方打造出一片天,還真的是不容易!」
莊文豐非石岡本地人,他說父親早年在台中建國市場做批發生意,因為生活作息不正常,轉行做了幾年食品製造業,但原物料價格變動大,加上不懂行銷,正苦思要再轉哪行才更有未來性,父親的日本友人建議種香菇,因為那時台灣香菇多自日本進口,就像蘋果般珍貴,如果能在台灣成功大量種植,絕對是可永續經營的產業。 

菇嫂吳素月分享菇類料理,圖為柳松菇。

買地挖到超大石頭公

莊文豐說,1978年時父親受道教張天師指示,到石岡買了塊山坡地,張天師曾說,「這裡不僅是寶地,會讓你們生意大發,裡頭還藏有一塊石頭公。」因為種香菇用的椴木需先泡水,工人挖蓄水池時,竟真的挖到一塊超大的石頭公,「朋友們說這是珊瑚石,我們也沒真的去探究是什麼石頭。」
這塊「石頭公」目前供奉在養菇場入口處,寫上「南無阿彌陀佛」,庇護隆谷已40年。這塊地原本有許多墳墓,莊家人還在場裡蓋了間百姓公廟給好兄弟住,「大家和平共處!」
那年莊文豐才16歲,升高中時選了光華商工測量科,「我那時其實沒有方向,念書只是虛度時光,養菇場缺人手,所以我乾脆先休學,中輟1年後,覺得還是要有學歷,才再到新民商工念夜補校電工科,因為養菇場的機電設備需要維修,也讓我學以致用。」 

 

在石岡買地挖到石頭公,供奉在養菇場入口處。

莊文豐說,種椴木香菇沒幾年好光景,國內禁伐椴木使成本拉高,加上中國貨走私猖獗,父親決定再到日本引進新菌種:柳松菇。菇嫂在一旁補充,「我們可是台灣第一家引進柳松菇的業者,起初對柳松菇的性質不是很了解,良率不好,只能邊種邊摸索,等到產品良率好時,卻不知道要賣到哪裡去,那時還不懂打廣告,台灣人根本不認識這種新的菇類,嚴重滯銷。」
菇嫂說,感謝當時的政府推出「一鄉一特色」活動,隆谷搭上這班列車,跟著石岡農會到各地推廣,柳松菇成了石岡的代表,也藉由一句「濃濃石岡情,香香柳松味」打響知名度,深受消費者肯定與喜愛。
黃文豐說,柳松菇經過一再改良,品質不輸給日本的原生種,就算煮久了,吃起來也不會覺得爛,一樣脆嫩,市場接受度高,有了信心,於是再陸續栽種杏鮑菇、金針菇、鴻喜菇等。
一般養菇場多以太空包栽種,隆谷則是用瓶栽法,因採耐熱的塑膠材質,可以重覆使用上千次,符合環保要求。而且,莊文豐堅持自行培養所有菌母,他說:「如果向別人買半成品,品質難控制,會影響收成的品質及產量,成本反而更高,就像在選美一樣。」 

 

隆谷養菇場提供在地媽媽很多工作機會。

培養菌母不假他人手

他隨手拿起一朵柳松菇,「你看,像這朵很漂亮、體格好,就來採它的菌母,一切不假他人之手,自己培養的吃起來像土雞,口感好而且有嚼勁!」
從種植椴木香菇開始,隆谷各類菇的日產量,每種都可達1公噸,全台產量最大,除各大賣場像好市多、家樂福,連主婦聯盟、棉花田、里仁等有機商店都買得到。
菇嫂說,有時也會遇滯銷,就咬緊牙根度過,把多餘的菇,送給正在辦法會的廟宇,921時送了很多給慈善團體煮大鍋菜。談到921,菇嫂相當感恩一群靜宜大學的學生,上山來當志工幫忙復原,「石岡是重災區,路斷了,種菇的瓶子破了3分之1以上,支架東倒西歪,尤其是沒水最恐怖,因為種菇要大量澆水,損失近200萬元,還好人員都沒怎樣。」
921
對隆谷來說也是個轉機。菇嫂說,養菇場最早只有1公頃,921後旁邊的地主要賣地,先生決定買下,讓全場達到4.5公頃規模,花了很大工夫綠化美化、做造景,種了五葉松、櫻花、杜鵑等,漫步在園區,沿途花木扶疏、綠意盎然,還有水池等造景,如此秀麗的園藝景觀,如果不是入口處有「隆谷養菇場」的字樣,初來者一定會誤以為是某大戶人家的後花園。
儘管已經有如此規模,莊文豐並不自滿。他發現,早期台灣銀耳大多是從中國進口的乾銀耳,除了生長過程可能有噴藥,來源品質無法掌控,為求顏色漂亮持久,常會用硫磺薰過,對人體健康不好。而台灣自產的生鮮銀耳價格偏高,200克要價150~180元,很難普及化。 

 

養菇場花木扶疏,春季櫻花盛開。

「銀耳富含多醣體及膠質,而且熱量低、營養價值高,既然我們種菇種了30多年,為何不自己研發?如果成本可以降低,讓大家以合理價格享用這種好東西,才是真正造福消費者!」莊文豐說,就是這個簡單的理由,讓他決定再投入資金,在苗栗苑裡打造全環控設備的菇舍,「我甚至說了善意的謊言,告訴太太大概就花幾千萬,實際可是要上億的。」
其實資金事小,菇嫂起初反對的理由是,「他(先生)都已經年過半百,還要這樣子冒風險,我很了解他,只要投入絕對全心全力,這樣反而壓力會很大,會讓我很不捨。」菇嫂說,直到有一次她看到電視專訪電影《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終於改變想法。
「魏太太支持他貸款去拍了這部戲,理由是『他就喜歡啊!我們做太太的就要支持!』」就是這句話,打動了菇嫂。
銀耳菇舍空氣中瀰漫著水氣,有如雲霧繚繞,更飄著來自銀菇本身散發出的清香味。
莊文豐說,生產銀耳的環境,要營造成與大自然高海拔雲霧相同的自然環境,濕度要90%以上,溫度在攝氏20~25度間,所以要採用超音波造霧機,因為銀耳生長過程會分泌獨特的香氣,常吸引果蠅等小蟲來吃掉銀耳的幼芽,甚至導致腐爛,以密閉式的環控栽種,能防止病蟲害入侵。
莊文豐進一步表示,銀耳要讓「銀耳菌」及「香灰菌」結合,才能「出菇」,靠香灰菌分解原料裡的營養提供給銀耳,與一般菇類只靠一種菌不同。菌種初期培養過程中,歷經不少困難與失敗,有一次最嚴重,因為時間沒有掌控好,導致原料酸化,只能從一次次失敗中,找出原因解決問題。 

 

隆谷種植的銀耳口感細緻,Q嫩又脆口。

銀耳外銷到港星馬日

銀耳的菌棒與直立的太空包不同,是橫躺著的長條型菌棒,長約40公分,原理與種椴木香菇相同,菌種從上方植入,菌棒以木屑、玉米心為基礎,添加米糠、麩皮等營養成分,提供菇類需要的多醣體與胺基酸,可幫助銀耳成長,提升產能。
莊文豐花了2年多時間,2017年終於突破技術,自動化的殺菌設備及環境控制技術,讓品質穩定,纖維的口感極細緻,Q嫩又脆口,而且一年四季都能採收,每天生產2公噸,不僅是全台第一,更外銷到港星馬日等地,為台灣賺進不少外匯。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何吃菇就要聽聽菇嫂怎麼說。「像鴻喜菇本身就有海鮮味,中國有人稱它為海鮮菇,也有人叫蟹味菇,你們走進菇舍就會聞到淡淡的海鮮香味,常有人把鴻喜菇加入火鍋煮,即使沒有放海鮮,湯頭一樣很棒。」 

 

乾燥後的柳松菇包裝做成零食。

 

菇嫂還說:「不一定是煮火鍋時才吃菇,蒸煮炒炸烤微波涼拌都可以,最簡單就是用微波,300公克微波3分鐘,再加上佐料,就很美味可口。也可以跟白米飯一起煮,日本人最愛這樣吃,和煮地瓜飯的方法一樣。」
至於銀耳,菇嫂說:「只要很簡單的烹調,就可以嘗到天然的營養成分,例如汆燙後沾芥末醬就很好吃。因為銀耳有天然膠質,可以代替勾芡,像我們自產的五種菇可以煮成五菇羹,銀耳也可以燉雞、燉排骨!」
「銀耳夏天還可以涼拌吃,加辣椒、紅蘿蔔、小黃瓜絲點輟一下,色彩很豐富,再加點和風醬即可。如果是當甜品,加進紅棗、枸杞,夏冰冬熱兩相宜。」菇嫂還教大家一個撇步,「杏鮑菇不要用切的,用手剝的口感更佳。」
談到菇類市場在台遠景,莊文豐認為,單就銀耳來說,成長的空間仍非常大,遑論還有更多值得開發的新品種,例如目前只靠天然氣候栽種的香菇及黑木耳來說,品質上有瓶頸,只要懂得應用環控設備,靠技術克服天然條件,未來全年度、任何地方均可種植,「我都有興趣去挑戰!」 

莊文豐小檔案

出生:1962年生(57歲)
種菇經歷:16歲考上光華商工測量科後輟學,隨父親上山學種菇。1年後考上新民商工夜補校電工科,白天種菇、晚上進修
家庭狀況:已婚,妻吳素月綽號「菇嫂」,育有3 

隆谷養菇場 發展大事記

1978 成立隆谷養菇場,研發種植椴木香菇
1986
達到頂峰,產量在台市佔超過6成,但同年禁伐椴木,改由成本較高的太空包取代,且面臨中國香菇威脅
1987
轉型研發室內栽培柳松菇,全台首創且產量第一
1991
與農業試驗所合作,研發杏鮑菇栽種技術並量產
1997
開始栽種金針菇
2001
開始栽種鴻喜菇
2015
研發環控技術種植銀耳,2017年成功量產 

作者、攝影唐復年

媒體資歷32年,曾任《聯合報》記者、特派員、世新新聞系講師等,覺得自由作家最自在。 

( 在地生活中彰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eddytang0054&aid=12668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