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忍辱與憤世、鄉愿
2016/05/09 19:30:19瀏覽413|回應0|推薦10

忍辱是菩薩道六度(六波羅蜜)之一,最高境界是無生忍,也就是了悟了諸法畢竟空的道理,因此沒有可憎之物,也沒有可生之氣,自然就平平靜靜,如果認為還有一個辱在那邊而要去忍它,那就是還不到家,也會憋出內傷,而內傷,就是不能忍的代價。

不過,中國的忠恕和佛家的忍辱在實際的社會道德操作上,經常淪為鄉愿,這可是不太好的事情。

根據我的觀察,很多人生氣倒不是為了自己的貪嗔癡,而是希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更快、更有效益,這在現代社會其實是很必要,也很正確的,也因為有這些人的不平之鳴,才讓已經成為機器的組織或社會產生刺激。所以,我並不認為不生氣的人就是道行高,那可能是天然呆,看不出(或漠視)組織的僵化和危機,有時不得不羨慕或忌妒他們可以過得如此無憂無慮,不知死之將至;同樣的,我也不認為會生氣的人是道行不高,他們可能有較高的道德意識或求好之心,譬如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就絕對有焦慮症。

但倫理學有一句話:「效率和正義往往是矛盾的。」譬如在組織裡,有疊床架屋的科層體制,有繁複無比的流程制度,有不斷開會營造假共識的形式民主,這讓許多有創造力的人受不了,但如果不遵循這些架構,可能產生獨斷與風險,後果可能更糟,站在整體的立場,為了正義,效率可能要讓步一下。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一片和諧卻使組織不再進步或包藏禍心,那是鄉愿,不是忍辱;但創造力很強的個人,應該多站在團體動力學的角度來看問題,參與團隊活動讓整個團體動起來,而不只是個人能力的發揮,才是真正的更好、更快、更有效益,如果能這麼想,就更能忍辱,而且會比憤世忌俗更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50266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