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14 11:32:11瀏覽7955|回應0|推薦4 | |
十九世紀中期因為科學崛起,導致理性/實證/經驗主義興起,在藝術上也出現了現實主義(也稱寫實主義,Realism),反對過去古典主義以美學方法來美化作品,也反對浪漫主義的主觀情感,主張應該真實的將自然與人文的實況呈現出來,不需扭曲修飾。但隨著時代科技的演進,譬如拍攝技術已能完全複製景物,藝術家還要堅持手作還原實像嗎?各種創作手法已經更新(如人工造景、燈光等),藝術家還要堅持傳統的創作模式嗎?此外,精神醫學與心理分析興起,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非現實層面的意識層面,包括個人的夢、集體的潛意識,因而從外在走向內在。 所以現實主義便面臨兩支改革力量,一支是現代主義(Modernism),走向虛實相雜且充滿象徵的抽象藝術(見〈母親〉);一支則是新現實主義,它們反對遠離現實主題和過度抽象形式,強調表現現代文明中的現實(亦即,主題為探討當代而非懷古),並用更新的手法來表現,不拘泥過去的形式,因而更貼近當代的現實。 新現實主義在電影上主要表現於義大利電影,稱為新寫實電影(Italy Neorealism),重點在反應二戰後義大利的日常生活,底層人物在整個破敗社會裡的實際寫照,代表作是1948年狄西嘉(De Sica)的《單車失竊記》(The Bicycle Thief),這股風潮還影響了法國新電影和台灣新浪潮電影(註一)。「寫實主義」和「新寫實主義」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當然最重要的共同點是,回歸到書寫現實、環境、生活的本身。 超現實或後現代的表現方式, 容易流於形式遊戲與作者主觀的意識,卻讓讀者很難從其中體會出作者的情意終究何在?有一陣子甚至還很流行純粹只是在玩弄文字、技巧與結構的手法而已。 二、傳統寫實的對象經常是農工或低下階級,但現在應該可以擴及到「當代」各種面向與階層人物,甚至都會、同性戀亦無不可。 三、傳統寫實經常強烈而明確的表現訴求、訴之情意,但新現實較含蓄,保留給讀者更多空間或權力。 四、在探討主題上,傳統寫實經常是小人物或環境的悲情,但新寫實則訴求較高的意識人性問題。 五、表現手法上,傳統寫實經常是絕對寫實的,但新寫實則帶有更多新的非現實技法。 藝術或文學的流派演進,代表人類看待、分析、理解、表現這個世界的不同方式與變革,多懂一些技法,能多瞭解一些別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表現藝術,文化也會呈現多元化,也是不錯的。
註一:台灣新浪潮電影,在小野、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詹宏志等人推動下,以1982年《光陰的故事》、1983年《兒子的大玩偶》正式開啟,因為電影清新寫實,以藝術為訴求,能說出民間的聲音,因而深受知識階級歡迎,並屢獲國際大獎,但終不及商業電影票房,乃至與官方政策有所牴觸,1986年楊德昌與五十多位電影工作者發表〈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電影宣言〉,運動終結。在此之前,由官方的中影提出健康寫實電影,雖然引用新寫實電影拍攝風格,但刻意美化現況乃至夾帶政令宣導,本質上並非新寫實電影的特寫底層真相,乃至視違背的。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