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甚麼是「後現代」大眾作品~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
2018/03/22 09:17:39瀏覽538|回應0|推薦5

《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是1977年《星際大戰》(Star Wars)的第七部續集(另有兩部外傳),其間相隔四十二年。《星際大戰》雖然不是第一部科幻片,但星戰系列獲得奧斯卡七次正式獎項與三次特別成就獎,無疑是「後現代」主義太空科幻片的典範,而在藝術上形式,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到底有何不同經常引起討論,所以試以本片來探討,本文並姑且將後現代作品分成純文學藝術與大眾文學藝術兩方面來談。

 現代主義藝術不再服膺傳統寫實主義對「客觀外在事實」的描述,它們用象徵、意象、超現實、意識流以及幻想的手法,打破外在現實在形式、理性、經驗上的束縛,傾向做心靈、精神等內在意識的探索與分析。而在大眾作品上,1764年的《奧特蘭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被視為第一部恐怖小說;1818年的《科學怪人(法蘭克斯坦)》(The Modern Prometheus; or, Frankenstein)被視為第一部科幻小說;1841年的《莫爾格街兇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被視為現代第一部推理小說。在電影上,二十世紀初的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被稱為懸疑電影大師;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被認為是第一部運用繪圖技術增進視覺效果的電影(當時還是手繪,而非電腦繪圖),從此開啟電影畫面和表現形式無限的想像空間。

 後現代(約1960年代以後)除了明確的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解構主義、反戰思想、雅痞文化外,在概念上,它們又對現實進行更加徹底的解構,傾向荒誕、破碎、虛無、異質化(因而常遭人批評看不懂),大膽的顛覆各種規則,包括性、道德、教條,乃至物理定律(因而常遭人批評驚世駭俗),並且傾向通俗化、商業化,並不重視實質內涵(因而常遭人批評沒有主旨),而在創作元素上也是沒有約束的,凡舉:科幻/奇幻/魔幻、夢境/潛意識/異想/精神疾病/變態/囈語/說謊、歷史/民俗/神話/傳說/考古/鬼怪、冒險/尋寶/恐怖/推理/驚悚……無一不可,而且相互為用(因而常遭人批評無法分辨虛實)。而在大眾作品上,科幻、推理、恐怖等作品,不但相互融合,而且創作元素與技巧隨著科學和時代的演進而更為先進、前衛,呈現建立在許多理論假設上如夢似幻的絢爛想像,這只要比較《星際大戰》第一部和第八部電影的海報便能對其中的差異有所領悟。

 不過,後現代其實也沒那麼可怕,它的基本要求是必須先打破現實、完型的概念來看作品,改從抽象、解離、錯亂的線索,去拼湊出「自己的」答案,每個人的答案不見然一樣,但也因而充滿可能性、歧異性和辯論性,現代主義作品才會像權威的老師一樣,單向的灌輸一個概念給你,後現代強調的則是自我反芻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見解。但就通俗的後現代作品而言,它們並沒有玩得如上面所說這麼徹底,因為終究在通俗化、商業化的考量下,要的是票房,因而它們必須讓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又能滿足聽故事的樂趣,所以需要一個極盡想像、繽紛、華麗、讓他們脫離現實的故事――「脫離現實」反而成了後現代受眾的需求訴求,尤其是越年輕的一輩。

 回到本文主題《Star Wars》,它極高程度的「符合」受眾對後現代大眾作品的需求,更有甚者,它領先的腳步,還「創造」了人們的需求——好的商品「符合」人們的需求,經典作品/世界品牌卻「創造」人們的需求並領導流行,因而能不能成為從「好」變成「經典」,關鍵就在是「跟隨」或是「創新」。

 我們常以「史詩」來形容結構龐大、氣勢磅礡、雄偉浩壯的英雄敘事詩,但是,現在「史詩」也同樣可以用來形容虛幻的華麗大故事,而其中最被引為新史詩典範的便是《Star Wars》。它除了是太空科幻融合神話的作品外,主題內涵也準確的切中現代人的精神意識,但因為它是虛構作品,所以鮮少被人察覺,這也是大眾作品之所以會無形中讓人著迷上癮的心理因素——它隱喻、反映、切合人心,因而讓人打從心裡認同。好的大眾作品不會只是炫技,只圖得感官的刺激而沒有更深沉的靈魂層面,所以經常淪為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但對創作者來說,必須兩者都同時達到。

 因為二戰後,世界仍處於戰亂狀態,星戰的基調便建立在下列三點之上:一、對專制勢力壯大因而毀滅民主、和平的憂慮,乃至假設這個憂慮已經成真,人類面臨了專制統治的災難。二、擁護為反抗暴政而戰的正義,同時呈現反抗的艱辛與犧牲,以激起共奮情緒。三、在此同時,他們更回向東方尋找古老的智慧,以做為對西方科學文明的反思。這三個軸線,似乎已成為科幻戰爭片的公式,可見受到廣泛的認同與支持。

 此外,作品中也會無形中加入一些新時代的主義思想,譬如有人認為,現在的大片在角色設定上有個趨勢:女力崛起、黑人吃重、東方臉孔,他們認為女力是花瓶,而黑人和東方人是為了打入該族群市場,但實況並非如此,就後現代來說,這代表的是女性主義抬頭、後殖民時代族群共和,還有重視東方智慧,尤其是中國的禪和道、印度的創世神話和瑜珈、日本的武士道和忍術,以及大東方的神秘宇宙觀。

在《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中,擁有強大「原力」而成為最後一位絕地大師路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繼承人的芮(Rey),是一位年輕女孩而非男性,她擔綱的演出與肩負的使命,絕非花瓶角色,同樣的,反抗軍的將軍和中將都是女性,這也與新近世界上國家領袖紛紛由女性脫穎而出的女力崛起十分契合。但,相反的,控制銀河系的第一軍團最高領袖、指揮官,以及弒主奪權、叛師仇父,乃至最後舉兵要一舉殲滅反抗軍的路克的徒弟忍(Kylo Ren),都是男性。而這似乎也隱喻,男女對於權力的獲得與行使,有殘暴與慈愛的差異。

 路克則是擁有西方騎士與東方武士道精神的武士,擁有高強的原力和卓越的戰技及品德。「原力」是一種超自然、無所不在的神秘力量,但它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大自然本有的,每種生物都有原力(只有一個族群例外),所有的原力構成宇宙的總原力,原力分為光明與黑暗,因而人和族群也有善惡之分。此外,人類可以靠原力進行感知、傳遞、操控他人和物質、療癒、了知真相,並且讓肉體靈體化,到了極致也就可以取代物理力和科技方式,用原力來行使意識,乃至與天地、萬物交流。對東方人來說,對原力應該不陌生,它就是中國講的氣、瑜珈講的能量,絕地武士練習增強原力的方式,就幾近中國道士和印度瑜珈士的修練,而現代「意識類型超能力」(註)的概念也與密宗的念力幾近。

 原力的想像非常超乎西方經驗,因為西方人如果不是相信上帝,就是相信科學,可是在此卻展現後現代對上帝和科學的質疑,反而回歸東方的唯心論來探索答案,因為在佛教的唯心論裡,世界不是造物主創造的(造物觀),也不是自然天生的(唯物觀),而是由一個大心創造的,那個大心就是每個個心的總和,所以我們每個人的心念都是可以交流的,我們跟宇宙訊息也是可以溝通的,要了知世界並不是向外探求,而是向自己的內心去領悟,方法就是保持思慮寧靜與消滅自我意識,這樣內在的心靈力量(原力)就可以開發出來了。

本片頗令我感動的一幕是,一位黑人駕駛員原本要駕機衝撞第一軍團指揮艦同歸於盡,但被一位東方女駕駛員制止(她同時也因而負傷死亡),臨死前她說:「我們不是在對抗憎恨,而是為了拯救愛。」由非白種人角色演出這幕,不但頗有種族共和的偉大意涵,同時也在昭示,世界雖然有衝突和戰爭,但不要因而埋下恨怒與仇殺對方的心理,而是抱著讓世界恢復和平與愛的心態,這種情操令人動容,也替「為何而戰」下了一個註解。

對於後現代幻想片,許多人會將重點放在聲光特效場面以及故事的吸引力,這固然是大眾作品的重點,但隱含在其背後的思想內涵及意義,卻往往才是成為經典和史詩的關鍵所在。

註:意識型超能力主要分兩種,一是超感官知覺(ESP),能認知到現象的真相,如知道別人的心意和底牌。二是念力(PK),能產生干擾物理的能力,如移動物品、影響他人感官收受。這在新近電影中經常出現,港片更拍出一系列電影。。在《神佈局》(Beyond The Edge)一片中,超能力是以進入榮格(Carl Gustav Jung)所謂的「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來行使,計有:控制電子產品、控制物品動向、控制人的理性思維、讀心術與傳遞訊息四種。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1125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