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26 13:52:49瀏覽1727|回應14|推薦5 | |
近日高中國文課綱計畫刪減文言文比例,並預計選定十篇台灣古典文學範本,引發中文、台文雙方大戰,其中不乏充滿政治權謀的語言,不禁令人想起當年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與其說是文學之爭,不如說是政治意識形態之爭!同樣的,如果撇開政治意識型態不談,那麼國文課本應該教甚麼? 高中課本要教甚麼?首先要思考的是,「國文課」的定義是甚麼?是傳統的「基礎國學課程」還是現代化的「閱讀寫作能力培養課程」?這才是應該爭辯的癥結!我想,一般人在刻板印象中,對國文課的定義會將它當成是前者,但在課程結果的受益上,又希望它是後者。這可從兩方面來說: 一、從大學入學考試國文科試題來看,命題趨勢已經從筆者四十年前考大學的重度「基礎國學」性質演變成如今與「閱讀寫作」各半。而筆者之前在補習班講解國中基測國文科試題,則證實其已經是重度「閱讀寫作」性質,出現國學常識機會極低。 二、從大一國文選的改革來看,「大一國文」是當年的大學必修科目,被戲稱為是「高四國文」,全文言文,標準的「基礎國學課程」,但因同學興致嚴重缺乏,許多學校已逐步改革為「閱讀與寫作」課程(見下面兩連結)。 如果從演進趨勢與社會實用性來看(請注意這個訊息:「包括台大在內的10所醫學系,不採計國文指考成績」,國文課在技術專業眼中被當成是廢課,為什麼?),社會對國文課的定義傾向,已經從傳統的「基礎國學」衍變為「閱讀寫作」了! 如果我們能接受這個定義的轉變,那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一、文言文當然對閱讀寫作很有幫助,但並不若一些學者講的,刪減文言文比例會使學生語文能力弱智化,因為現在太多文壇大家並非中文系(可能外文系的還多一點,包括余光中、王德威和李歐梵等),一樣寫出絕世作品、牽動當代文風。 二、當代優質文學作品更容易讓學生對閱讀寫作產生興趣和影響,如果要真正避免國語文滅亡,應該是從現代作品著手,而不是文言文著手,相反的,從文言文著手搶救國語文,只會因為學生沒興趣、與時代脫鉤而死得更快。 三、台灣古典文學是否應該選入?那也要端視它的文學成分,而不是台灣意識。 四、選課的內容還應該更豐富,包括現代化、國際化、多元化,這樣才能更提升閱讀與寫作的興趣與目的。 當大學入學考試不採用國文成績的科系越來越多,連法定教育機構都不捧場國文課時,我們或許就會明白國文課應該教學生甚麼。但我不希望那天來臨! http://www.mdnkids.com.tw/news/?Serial_NO=99890 http://www.aipiirwc.pu.edu.tw/5about.php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