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薩爾滸之戰
2016/01/31 07:16:40瀏覽1418|回應8|推薦105

   日昨觀看電視國寶檔案,內容介紹清朝皇帝寶物,其中有金質書匣乙件,內部所收藏的書籍,乃記載薩爾滸之戰一事。此場戰役發生在努爾哈赤稱帝三年後發兵攻明,臨行以「七大恨」告天誓師。萬曆四十七年正月,明廷以遼東經略楊鎬統兵九萬分四路攻滿州,結果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戰場在撫順之東的薩爾滸,此戰之後,明廷轉攻為守,任令努爾哈赤四處兼併坐大。直至其進攻寧遠城之時,為袁崇煥發射紅夷砲擊傷,此為努爾哈赤生平第一次挫敗,憤懣疽發背卒。 關於明清之間的各戰役,一般近代史的敘述都甚簡略,想進一步瞭解,恐怕要去讀〝明實錄〞或〝清實錄〞了。據我所閱讀的相關資料,大致是戰爭初期,清軍尚無火器。關於火器的使用,在世界軍事史上,是中國人在十一世紀發明火藥。宋、金之戰開封城中射出的火箭,是人類戰爭史上的第一枚,可惜不敵弓箭及鐵騎。到了努爾哈赤(1559-1626)時,這些火器仍然進展有限,南宋(1127-1279)到明末,三百年來女真人與漢人政權兩度交鋒,均是火器輸給弓箭。其實火砲威力很大,清人有了火砲,還封之為〝天佑助威大將軍〞。在「石匱書」袁崇煥傳有記載,凡放紅夷大砲者,必於數百步外掘一土塹,火著線、即翻身下塹可以免死。唐通判不曉其法,竟被震死,炮過處、打死北騎(清軍)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太祖不敵而去,此一裨王可能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可惜火器未能與時俱進,裝填速度不及,冶金技術不良,炸膛成為常事,火炮救不了明朝的敗亡,天災人禍是主因。

  美國獨立戰爭時槍械不足,富蘭克林曾建議使用弓箭,但為華盛頓所拒,可見國父終歸是國父。戰爭除裝備外,士氣才是致勝主因。剿匪失敗、乃是小米加步槍,勝了美式裝備的國軍。今天單靠採購一些防禦性二手武器,就想保台海安全,可能不太實際。因此參考一些歷史常識及圖片,憑想像畫了一張〝薩爾滸之戰〞水彩畫,借供欣賞。春節將至、謹祝各位網友新春愉快、猴年行大運!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mcpwang&aid=45324793

 回應文章

驀然回首 (新納粹的認知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6/05 22:47
哇!有才情 既有歷史知識, 還要藝術想像, 歷史活起來了!
【新納粹的認知戰】

mate : 國會議員大戰奇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精彩
2016/03/01 00:20
哈哈哈

雲大少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畫得超棒!!
2016/02/14 21:53

猴年行大運!

Michael Wang(fmcpwang) 於 2016-02-14 23:58 回覆:
不敢當、也祝您闔家平安、萬事如意!

jasmine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13 11:48
好生動的畫作!原來大哥有如此才氣,深藏不露。
西雅圖夜夜眠
Michael Wang(fmcpwang) 於 2016-02-13 22:20 回覆:

塗鴉之作、國小五年級水準(最後一次得獎),

承蒙過獎、當繼續精進!


~奇異的奇異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6 17:12

老歌真是好眼力,我瞇著眼睛算了一下

連最外圍也有30個騎兵,最外圍要不要畫個10來天

裡面更小的豈不更費力,您花了一個月,算是快的了~

老哥會騎重機,還會畫畫,

您讓我想起橫槊賦詩。大笑允文允武啦

 

Michael Wang(fmcpwang) 於 2016-02-07 03:35 回覆:
過獎、過獎!

蕭之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5 13:24
大 場面之畫作,得之不易。文加上圖,文圖動人。
Michael Wang(fmcpwang) 於 2016-02-05 23:15 回覆:
多謝鼓勵!

李家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2 16:40

格友一定有很多這樣畫作吧,畫的真好,好文加好畫,讓我們更明白該知的歷史事件,謝謝了!

Michael Wang(fmcpwang) 於 2016-02-02 23:01 回覆:

退休無聊、重拾畫筆、一愚之得、不揣簡陋、

承蒙誇獎、自覺汗顏、當努力繼續習作、

以饗眾格友!


JJW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31 09:10

老哥

您畫的真細膩  

我不知從哪看來的 當時的辮子兵 手持弓弩 逼近距離

專門朝著明兵 鎧甲防護不到的 臉上腿上射

兩軍作戰衝鋒時 對著呎許長冷森森的矛尖

再高明的武術刀法 也派不上用場啦

 

Michael Wang(fmcpwang) 於 2016-01-31 12:26 回覆:

原為一時即興之作,誰知一發不可收拾,

如此耗時一月始成,敬謝來訪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