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觀看電視國寶檔案,內容介紹清朝皇帝寶物,其中有金質書匣乙件,內部所收藏的書籍,乃記載薩爾滸之戰一事。此場戰役發生在努爾哈赤稱帝三年後發兵攻明,臨行以「七大恨」告天誓師。萬曆四十七年正月,明廷以遼東經略楊鎬統兵九萬分四路攻滿州,結果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戰場在撫順之東的薩爾滸,此戰之後,明廷轉攻為守,任令努爾哈赤四處兼併坐大。直至其進攻寧遠城之時,為袁崇煥發射紅夷砲擊傷,此為努爾哈赤生平第一次挫敗,憤懣疽發背卒。 關於明清之間的各戰役,一般近代史的敘述都甚簡略,想進一步瞭解,恐怕要去讀〝明實錄〞或〝清實錄〞了。據我所閱讀的相關資料,大致是戰爭初期,清軍尚無火器。關於火器的使用,在世界軍事史上,是中國人在十一世紀發明火藥。宋、金之戰開封城中射出的火箭,是人類戰爭史上的第一枚,可惜不敵弓箭及鐵騎。到了努爾哈赤(1559-1626)時,這些火器仍然進展有限,南宋(1127-1279)到明末,三百年來女真人與漢人政權兩度交鋒,均是火器輸給弓箭。其實火砲威力很大,清人有了火砲,還封之為〝天佑助威大將軍〞。在「石匱書」袁崇煥傳有記載,凡放紅夷大砲者,必於數百步外掘一土塹,火著線、即翻身下塹可以免死。唐通判不曉其法,竟被震死,炮過處、打死北騎(清軍)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太祖不敵而去,此一裨王可能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可惜火器未能與時俱進,裝填速度不及,冶金技術不良,炸膛成為常事,火炮救不了明朝的敗亡,天災人禍是主因。
美國獨立戰爭時槍械不足,富蘭克林曾建議使用弓箭,但為華盛頓所拒,可見國父終歸是國父。戰爭除裝備外,士氣才是致勝主因。剿匪失敗、乃是小米加步槍,勝了美式裝備的國軍。今天單靠採購一些防禦性二手武器,就想保台海安全,可能不太實際。因此參考一些歷史常識及圖片,憑想像畫了一張〝薩爾滸之戰〞水彩畫,借供欣賞。春節將至、謹祝各位網友新春愉快、猴年行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