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習應是在安逸的慣性中抑或是勇於逃離安逸的慣性?
2015/02/27 23:13:46瀏覽354|回應0|推薦8

   當人覺得有安全感時,這可能是一種虛幻的感覺。同樣活著但不清晰時就必須思考:把自己擺在安全之中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想想,在安全的心態中有可能學到東西嗎?學習是行為模式的一種,人越是能全面覺省、樂意行動並時時反省就能在學習的情境中,且對情境的判斷就越是正確。雖說有時我們身處的世界對的事反而是錯的,然真正的學習是即使錯也敢勇於挑戰。

   人習於慣性中學習,然越是在深刻的關係中,其學習是更多的。而所謂學習是自己改變,而非使他人改變。比方說當伴侶不對時,若不想改變自己當然就是換掉伴侶,如此地周而復始,又會陷入另一個昏迷的狀態,你可能又結一次婚。因此人一旦陷入慣性,其反省與改變就會更困難。因此,人一旦年紀大了,若還能帶著適應良好的慣性,這會為自己帶來好的學習習性。

   在不談基礎與理論下,學習基本是一種改變,而所有的學習都是在各種感官理論是被歸納出,但是一旦換場合與情境後就一定要調整,然大部分的老師喜歡套裝理論,這也成為目前學習現場的一種慣性。真正的學習行為,應是帶著自己的相信而非套理論。

   真正做人處事的道理應是在真的基礎下修正,即使犯錯也不去責怪自己的相信,而是重新檢視那些不符合的條件與理論才是。又當我們發現對處境的判斷是處於錯的情形之下,就算是自己已經相信的理論還是要修正。因為多數套理論的結論都是錯的,因為理論談的大都是大的概念,因此放在任一的細節中,都還是要調整,甚至有些理論是引用國外的情境,這也是無法符合國內的原因之一。

   每一個人的學習應是本著相信,在學校的學習大都是藉由同學與老師的共作後,才整合出自己的想法。有些老師很敬業,但可惜的是很多的相信與理論都是不合時宜,這是可惜的!

   因此,行動研究是行動者認識自己後進行反省,千萬不要強化僵固那些錯誤的研究,以及研究典範的限制才能做好研究。研究主要是在收集資訊,根據已相信並產生行動的選擇,簡單的說是當我們要研究外面的世界,我們須相信並驗證理論是否正確,然而一但當驗證後發現相信的理論竟然是錯了,要怎麼辦?然為何錯?在量化研究是完全不碰觸。而研究之所以值得是因以現象去找概念。但若以科學的精神,強調以根據來找現象,需拿出證據說話,當有時拿出了證據後還是有人不信時,那麼又該如何?這引發我們更深的反省是研究除了依據證據並且加入自己的觀察後行動,此典範就是一個獨特的概念,因此行動研究和不管是甚麼研究都沒有自己的處境之研究相較,是有很大不同,也只有行動感受安逸始能使自己覺醒並對自己的處境了解。

   過去的研究要研究者客觀,但人怎可能是一個沒有感覺的行動者?因此要求客觀的研究是困難的,不管你相信甚麼?還是要自己相信甚麼?都很難做到客觀。

   人最高的價值是頂天立地做自己,就算因此傷痕累累並感受痛,但至少這痛會使自己知道自己還活著的感覺!更多的冒險才會學得多! 越冒險越是保持警醒的狀態,研究自己的處境並認識自己是學習成長的開始,不吃苦不會真正成長,人不需符合他人期待,但是要有自己的期待才是!                                 (行動研究實務 01筆記)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lora0411&aid=2117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