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10/07 13:46:20瀏覽197|回應0|推薦0 | |
*********************** p.207,比較優勢跟房價有何關係? 大多數人不是房地產專家,卻是其他某方面的專家──通常是他們謀生的工作。你做哪件事比較可能賺錢?是你受了一輩子訓練的工作、還是一年只花幾小時做的事情? 答案似乎和老虎伍茲不應自己除草及卡特總統不應安排網球場時間表一樣的清楚。我們這些非房地產專家,應期待在我們擅長的領域〈工作上〉賺錢。這是彼得令人費解的評語〈三條魚附註:前述「在工作上賺錢,住你自己的房子。」〉和經濟理論中間的聯繫。我們應期待從自己擁有比較優勢〈工作〉、而非比較生疏〈選購住宅〉的地方賺錢。 〈三條魚附註:(2)“絕對優勢”發展到“比較優勢”的關鍵意義,是強調國際貿易的互惠,當我在兩種工作、兩種層面或兩種方向都擁有優勢,我全力去做其中“比較優勢較高”的那種工作、層面或方向,把“比較優勢較低”的部分讓給別人去做,然後我再和他在國際貿易中進行交換。 不過,經濟學的理論畢竟只是理論,別說是國家和國家的商業競爭,有多少人會在相互的關係中強調“互惠”呢? 一方面,現在的國際社會強調競爭,鴻海郭台銘的殺戮模式成為最高的典範。管你是“絕對優勢”或“比較優勢”,只要有優勢的部分、只要能賺錢,人家為什麼要讓給你做!結果在極短的時間內,每一項新的科技產品的價值急速降低。 另一方面,台灣佛教的教義完全不談“互惠”,別說是自己擁有優勢的部分,就算是劣勢也應該自己克服,他們認為這叫做『個人修鍊』,叫做『道德』!〉 p.207,那麼,彼得在工作和房地產投資上的收穫如何? 他的成果與比較優勢理論的預測完全相反,彼得的工作收入不錯,但他的住宅表現更佳。彼得的房地產投資價值飆漲,使他的淨資產增加幾百萬美元,所以彼得實際上既住自己的房子,又靠自己的住宅賺錢。 經濟理論與歷史經驗一致指出,彼得買房子安居、靠薪水獲利的觀念是正確的。他的實際成果:在房地產賺的錢比薪水收入多,也是很多美國人的共同經驗 事實上,美國人已變成靠房市獲利。股市已幾乎五年毫無起色,在此同時房價卻節節升高,美國的房地產價值,無論純粹從金額來看、或就其占個人財富的比例來看,都達到了空前高峰。 我們還能既住自己的房子、又靠房子獲利嗎? p.207-8,我們還能繼續在沒有比較優勢的地方賺錢嗎?抑或房價可能漸趨穩定或甚至下跌? p.208,談到房價,1980年代末期的麻州發生了一場有趣〈雖然默默無聞〉的超級戰爭。一方是舉世聞名的哈佛經濟學教授曼基;另一方是費婷瑪‧麥羅〈Fatima Melo〉、一位沒受過大學教育的葡萄萄牙移民。 這場預測房價的戰爭,你押寶哪一方贏? ***********************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