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14 18:58:47瀏覽235|回應0|推薦2 | |
******************* 反過來說呢? ******************* p.247,在著名的科學論文《鑒往知來:情緒適應與祖先的環境結構》〈The Past Explains the Present : Emotional Adapta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Ancestral Environments〉中,約翰‧涂碧〈John Tooby〉、李達‧柯斯麥德〈Leda Cosmides〉兩位教授就人類的邏輯能力提出了相同的論點:對我們的祖先有利的事情,可能對活在現代世界的我們不利。 兩位教授推論,人類非理性之說是過度簡化或根本錯誤,相反的,我們的行為要從環境脈絡來看。在與老祖先相關的環境中,我們可以表現得聰明絕頂;但在新奇環境,即使有很大的前額葉皮質,我們仍顯得愚蠢,因為我們是離開水的魚。 傑德‧吉爵倫哲〈Gerd Gigerenzer〉等人運用這個邏輯,修改本書開端曾讓我們中計的「銀行櫃員琳達」的問題,以示人的表現合乎理性。回想第一章討論個人非理性時,曾談過大多數人回答下述問題都犯了「連詞謬誤」,選擇答案(2),而非正確答案(1): 琳達現年31歲,單身,能言善道,非常聰明。她主修哲學,學生時代非常關心歧視及社會正義的議題,也曾參加反核示威。 p.247-8,下面兩個選擇哪個“比較可能”為真?〈“”是三條魚加上去的。〉 1.琳達是銀行行員。 2.琳達是銀行行員,並積極參與女權運動。 〈三條魚附註:參見蜥蜴腦1-3,原書p.22。〉 p.248,吉爵倫哲教授稍微更改問題,變成: 琳達現年31歲,單身,能言善道,非常聰明。她主修哲學,學生時代非常關心歧視及社會正義的議題,也曾參加反核示威。 〈以上與原始問題的措詞完全相同〉有100人合乎上述描述,其中多少人是 1.銀行行員? 2.銀行行員並積極參與女權運動? 大多數人答對改寫過的問題,連詞謬誤消失了。 吉爵倫哲做了一系列相關實驗,證明一旦以頻率陳述問題〈例如:「100人中有多少人?」〉,而非以機率表示〈例如:「哪個比較可能?」〉,人腦就變得比較靈光,吉爵倫哲認為人腦天生適合處理頻率。 為什麼人腦處理頻率比較靈光? 沒有人真正知道原因,但我猜想人類祖先是以頻率來思考問題。 例如:「記得上次像這樣的下雨天,我們在營地西邊捕到那些美味的羚羊。」我不能想像他們說:「雨天狩獵成功的機率增加7%。」 p.250,只要我們坐下來觀察輪盤賭,觀察時間夠久的話,我們的蜥蜴腦自會找到一個模式,即使我們的前額葉皮質知道“任何模式必然是隨機的結果”。 好在輪盤對任何亂找模式的策略一概保持中立,因此,在某個意義上,我們的非理性尋找模式的大腦,在無記憶的環境如輪盤賭是無害的。〈不過,賭博輸多贏少,人們卻總是樂此不疲,所以實際上還是蜥蜴腦害我們變成冤大頭。〉 *******************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