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10/05 14:20:28瀏覽324|回應0|推薦0 | |
*********************** p.205,1980年代末,朋友彼得和茱莉花了100多萬美元,買下曼哈頓中央公園西邊一戶公寓,這戶100多坪的漂亮住宅坐落在一棟高貴的大樓裡,窗外中央公園的風景盡收眼底。 彼得不看好經濟,卻買下房地產,於是,我問他: 「既然你認為經濟出了問題,難道房價不會跌嗎?你的悲觀看法難道不正意味你會在房是賠錢嗎?」 「在工作上賺錢,住你自己的房子。」彼得回答。 他解釋他期待繼續靠工作賺很多錢,不大關心房地產的價格變化,他打算在他的公寓永久住下去,因此,房價漲跌與他無關。 彼得「不指望靠房地產賺錢」的哲學似乎很有道理,理由有三: 第一,房產增值有高低起伏,有人買房子、相對一定有人賣房子,而且只在價格合理時才會賣。 p.205-6,既然房價有時超漲,要達到“合理”價位,有時應該也會下跌。 p.206,房屋是有風險的投資,不應期待它不斷增值。房屋也有熊市,無論理性〈效率市場假說〉或非理性市場觀點都如此預測。 第二,大部分歷史顯示,地價和房價事實上有高低起伏。 美國房地產曾經崩盤,最明顯的例子是1930年代的「黃塵地帶」〈dustbowl〉,但不需要經濟蕭條,地價也會受創,例如從1992年到2004年,日本的地價年年下跌,貶值將近一半,這個嚴重的跌勢出現時,日本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且未遭受經濟蕭條之苦。 第三,“比較優勢理論”〈comparative advantage,經濟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提出大多數人應該靠工作賺錢,而非靠房地產賺錢。….. 〈三條魚附註:真的是這樣嗎?〉 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謬森〈Paul Samuelsson〉有次遇到一位物理學家,對方叫他舉出一個純正而又不瑣碎的經濟學概念,他毫不遲疑地回答: 「比較優勢」。 這個理論是什麼,為什麼能證實彼得對房地產價格的謹慎觀點? 〈三條魚附註:薩謬森主張隨機運動理論,股市只是一個比較高尚的賭場、如果股價的日常變化就像樂透號碼一樣無法預測,在股市賺大錢的人或許就像樂透頭彩得主。他們只是幸運、不是聰明,因此可知建議客戶買哪支股票的人都是騙子。常見的比喻是,你還不如拿報紙財經版射飛鏢來選股。 這種猜疑心態的正式名稱叫做『效率市場假說』。它聲稱股市能夠設定每支股票的公平價格,沒有人可以比別人獲得更高的報酬率,除了純粹碰運氣。〉 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於19世紀首度提出“比較優勢理論”,指出我們〈不論國家或個人〉專注於自己最拿手的工作,能賺到最多錢。曼基在他著名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問道:老虎伍茲應不應該自己動手整理自家草坪?比較優勢理論說,即使老虎伍茲在除草上擁有“絕對優勢”〈absosute advantage〉──亦即他比其他人優秀,仍應把時間花在握高爾夫球桿,而非拿剪草刀。 ***********************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