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26 15:39:17瀏覽119|回應0|推薦0 | |
********************* 台灣,就是一堆不知自己該做什麼的聖人!居然還自以為是! 王建煊昨天晚上在年代電台的新聞面對面說什麼?監察院長和副總統同樣是兩個沒事做的官職? 可以這樣比較嗎?副總統是備位元首,吳敦義是預防馬英九有個三長兩短,能夠緊急處理國家的事務,免得國家的運作陷入空窗期。 監察院長和副總統怎麼能夠比較呢?他確定自己沒有正事可以做嗎?他不能定期開會、考察監察委員的績效嗎? 三條魚隨便都可以替監察院長找到可以做的事情,王聖人居然不知道? ********************* p.18,愚蠢和規律是華倫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的主要重點,而這個愚蠢是別人的愚蠢,規律是巴菲特的規律。除非從企業前景角度來看是一個值得的投資,否則華倫不會拿錢投資。是“企業前景投資”〈Business Perspective Investing〉給他規律去利用市場的愚蠢。….. 我們都是人類,也都認同群眾心理,所以我們常常在自己的情緒起伏中犧牲,也因為一般人情緒的起伏經常影響股市波動,使得像華倫一樣規律的投資人獲利匪淺。 p.18--9,當道瓊工業指數大跌508點時,許多受驚嚇的人都倉惶跳下船,但是“企業前景投資”的信念讓華倫有信心在一片拋空中默默買進。 而當股價漲到最高點時,也是“企業前景投資”的規律,使其無法混淆華倫在高點投資一些既無希望、又無未來的企業。 p.19,…..一般企圖探究華倫投資哲學的人,最不解的是他也投資長、中、短期收益型股票,且在避險上也做得相當大。 華倫投資企業的方式,根據投資的特徵而有所不同,一個他願意用避險方式投資的企業,可能不是做長期投資的企業。但不論企業的形式,或是投資的特徵,華倫總是用“企業前景投資”的規律作為決策的依據。 p.20,首先,讓我們用“實質價值”這個名詞,它在過去數百年一直倍受爭議,但對我們來說卻非常貼切,因為華倫的投資就是看股價的“實質價值”。 決定企業的“實質價值”是探究華倫投資哲學的關鍵,對他而言,“實質價值”就是投資所能創造的 “預期年複利報酬率”。 華倫就是用這個“預期年複利報酬率”估算該項投資是否划算。 例如,他預估一個企業10年後的未來價值,然後比較“買下此企業所需的價格”與“達到這個預估價值所需的時間”。 p.20--1,你可能不確知:華倫的“實質價值模型”是不是需要預測企業的未來價值,而他又如何決定這個未來價值? p.21,我的朋友,那就是解決華倫哲學謎題的要點啊! 就像一個人如何決定企業的未來獲利,以便了解其未來價值,繼而了解其“實質價值”?以華倫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是本書的重點。 p.22,華倫與其他投資專家不同的是他先選擇想進入經營的企業來投資,然後領導股價,因此他的預期報酬率將決定他是否作“買”的決策。〈這就像華倫在高中時,他找到一位心儀的女孩子,於是他等待女孩與他的男友分手後,再展開追求。〉 *********************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