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什麼是茄鯗?──中國路菜的考究
2014/02/13 17:39:18瀏覽1969|回應0|推薦2

                                  什麼是茄鯗?──中國路菜的考究
                                                                                                                        朱嘉雯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寫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初嘗賈府獨家配方的一道茄子料理,頓時驚艷得不敢置信:「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我們也不種糧食,只種 茄子了。」這麼特殊口感的茄鯗,做工之繁瑣是讀者所周知的,不過作者在這道名菜上所耗費的思考與修改功夫,恐怕更為可觀!我們看《戚蓼生序石頭記》裡,鳳 姐說道它的作法如下:


「把四、五月裡的新茄包兒摘下來,把皮和穰子去盡。只要淨肉,切成頭髮細的絲兒。曬乾了,拿一隻肥母雞,靠出老湯來,把這茄子絲上蒸籠蒸的雞湯入了味,再拿出來曬乾。如此九蒸九曬,必定曬脆了。盛在磁罐子裡封嚴了。要吃時拿出一碟子來,用炒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了。」
將新鮮的茄子去皮去子,再切成像頭髮一樣的細絲。而最難得的還是「九蒸九曬」的功夫!早期抄本將這道食材普遍的菜色,寫成了手工繁複的傳奇。然而在其他脂評過錄本中,「茄鯗」這道文學名菜則呈現出迥異的做工與風味:
「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籤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乾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裏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了。」

前後兩種版本的製作手法差距很大,後者並將茄子與雞脯肉、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乾果混拌,反映出曹雪芹在這道菜色上,經歷了反覆地改寫,務使其更真實地呈現清代官宦人家對於「路菜」的講究。


在曹雪芹的時代,官家仕宦調遷之途,往往備嘗艱辛,一般從京城外派到南方的要員,動輒走上兩三個月才抵達任所,都屬平常事。為了在路上解決飲食問題,官員 們的廚師和傭人往往在動身之前,先預備好經久、美味,又兼具養生的路菜,以致當時社會風氣也流行致贈路菜給即將啟程的官場朋友。

路菜不能有湯水,而素材的初步處理,首先講究刀工,一般是切絲,因而有肉絲、干絲等菜色的出現。後來又發展出切丁的作法,繼而帶動雞丁、筍丁、 香干丁、醬瓜丁等多重配料的組合。大戶人家的路菜,通常要求香而多油,口感不膩,而且稍微偏鹹,以適合就粥飯、下酒,或搭配饅頭、麵餅等主食。

常見的路菜例如:油悶春筍、紅糟鯽鯗等等,都須將湯水滷汁收乾,封在瓷罐裡收存,有時也用藤簍,不過最好是瓷罐,因為瓷器不透油,將來一旦官家主人走進了某個荒僻小驛,到了那打火作飯的時刻,廚子只消燒一鍋粥飯,再配上幾道路菜,便可以美味地吃上一頓飯了。

中國官家自有路菜的需求以來,名府秘方便逐漸往精緻講究的道路上發展,所有秘製祖傳無不曲盡其妙,雖是習慣於冷吃的存菜,也往往有名師大廚暗藏其中。在烹 調手法上也因而創造出了醃、臘、糟、醉、烤、燻,以及風乾等各式手法。《紅樓夢》裡,老祖宗特別指定宴饗劉姥姥的這一道賈府名菜,想來應是她們大廚房裡的 秘製。而「鯗」之一字,上半部為「美」,下半部是「魚」,古人將鯽魚、黃魚等風乾或製成臘味,特稱之為「鯗」。

中國廚師做菜的原則在於「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茄子並無厚味,也非一年四季常有,因此賈府的廚師務使家主人不但能經常吃到茄子,而且使之盡收雞湯的 厚味,因而發明了茄鯗這道菜餚。它的製作程序可化約為:炸、煨、收、拌、封等五大步驟,蓋因雞油炸過之後茄丁不會稀爛,這時再用雞湯慢慢煨乾,再以小武火 拌香油乾炒,必定使用香油,乃因香油遇冷不致凝凍。而這番不斷攪拌的乾炒功夫,又可與福建人炒肉鬆的手藝相媲美,他們從生鮮豬肉一路經過層層繁複的手續, 最終做到乾炒肉鬆的地步,亦是路菜的極致展現。

紅樓食府之茄鯗屬於陳菜一系,其做工融合了多種中國路菜烹飪技法於一爐,高湯入味深透醇厚,口感韌軟有嚼勁。曹雪芹對它情有獨鍾,因而反覆地改寫,終於成 為詩禮簪纓之族飲食美學上,最後的一道榮光!它背後同時隱喻著仕宦之道的艱辛與繁難,現代人多不諳其理,若不深入研究與反覆琢磨榮府菜單的歷史源流與各式 手法,恐怕很難炮製出真正道地的紅樓美宴。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guedu&aid=1111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