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載】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之三
2016/10/28 20:53:22瀏覽564|回應0|推薦5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之三

第二堂 教育要注重文學

  我們剛才講到記憶力。為什麼古人喜歡讀詩?是增加記憶力的。至少在我,以及我小時候的同學們的經驗,文學愈高、詩詞愈好,記憶力愈會增強。但現在的人看書不是讀書,光用眼睛看,變成近視,不是用腦子在看。昨天提出《禮記》裏的《學記》,講到一個字,“藏”,注意哦!入藏。我當年讀書都要背書,老規矩是這樣的:父親也好,老師也好,坐到我們前面,我們站著把書本蓋起來就背了。父親說:“嗯!背得很好,但你是硬記的,沒有真的背來。”我很不服氣,背得一個字都不差嘛!他說這樣會忘記的。我說我沒有錯啊,父親回我“是沒有背錯,但沒有入藏”。我聽了這句話更不服氣,也沒有注意。後來因為學了佛學和科學才知道,藏下去、藏在裏頭叫做入藏,用思想是記憶,這是一個關於腦的問題,古人說用心的心,不是心臟,是要把思想沉下去。

  剛才我講到文學重要,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文化的基礎在文學。這五六十年當中,中國沒有出過一個文學家。譬如別人翻譯馬克思《資本論》的時候,我二十出頭;到我二十四歲看《資本論》時,很痛苦。為什麼?普通人在當時看這個是要殺頭、槍斃的,但因為我在中央軍校當政治教官,管政治的人非懂對方的思想不可,所以不得不讀《資本論》。可是我看了下半句忘了上半句,馬克思的文字不好,而且《資本論》是用德文寫的,更不好翻譯,加上翻譯的人文學基礎也不好,像現在的文章一樣都是堆積攏來的。所以我說我們現在沒有文學,只有手機上發的黃段子,好像還有點文學的氣味,可惜都是黃的,而且愈黃的文學氣味愈重些,不黃的倒不行了。你看文化發展到這種程度了。

  剛才講到我帶兵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每天過的日子啊!當年抗戰的時候,我們在四川,常常看見小客棧一付對子,“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好聽吧!文學很美。“雞聲茅店月”,這小客棧不是我們現在的觀光旅店,完全是茅草的房子,我們當年帶兵住的就是這樣,身上衣服裏都是蝨子,但躺下來就睡覺了,跟牛睡在一起。雞聲,早晨聽到雞叫,大概是寅時了,“人跡板橋霜”。很好的文學,這些句子我們很熟的,也是親身體驗。四川的客棧裏還有一個對子,“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天還沒有黑,叫你趕快在這裏過夜,不要再向前面走了,不然夜裏看不見。

  還有清人兩句詩,我們小的時候讀過,“世間何物催人老”,人世間哪些東西把人催老了?“半是雞聲半馬蹄”,半是雞聲,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被晨雞叫著早起;半馬蹄,不管天再冷,擦把臉,騎上馬就要走,把人都催趕著老了。這種日子我們過了好幾年。現在的人我看也是這樣,這個雞字變成飛機的機,天天要趕飛機,“半是機聲”同音的,馬蹄兩個字我改不了,變成輪胎,平仄不對,就唱不出來了。我們以前是“世間啊……何物……催人老,半是……雞聲啊……半馬蹄……”這樣用唱誦的。所以古人的詩有畫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中國的文學。教育要非常注重文學,所以中國以前講禮教、詩教的,這個禮樂,樂包括音樂、跳舞、作詩都在內。

化民成俗的師道

  注意啊!要曉得中國文化分三道,師道、君道、臣道。師道是超然物外的,所以可以做帝王師;我們稱孔子為先聖,也稱先師。我說我們有幾個老師,除了孔子,還有老子、釋迦牟尼都是,耶穌、穆罕默德是副教授。這些聖賢都是我們的老師,是教育家。師道超越了做領袖做皇帝的君道,和做宰相、做好幹部的臣道,這三道本來是合一的。中國文化的教育,就是使你走這三條路,教育家走師道,以師道自居。古禮上,皇帝見到老師要下拜,老師不須要拜皇帝的,師道很了不起。我們想要以教育家,以師道自居,在人格的建立上就有所不同。像我們喜歡走這個路線,大丈夫不能立功於天地,不能使國家太平,只好走師道的路。

  那麼師道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傳統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個字。“化民成俗”是師道的精神,“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皇帝也必須要尊師重道。中國幾千年講私人辦教育,現在是政府辦學校。我常常給同學們講,從推翻滿清帝制以後,拿最好的學校如有名的北大來講,你們知道北大第一名的同學有幾位啊?有哪個人知道第一名是誰的?清華第一名的幾十年來有誰啊?他們做出了什麼事業?拿上海來講,你們現在看到每個學校畢業的同學,社會上能立足的、事業做得很好的,或者最有錢的,哪個是名大學畢業的啊?不多吧!不要迷信這個了,教育不是這個道理!不管哪一行業,社會上成名的人士,不一定是從很好的學校出來的。這就是性情,他的稟賦問題了;教育只是一個增上緣,我們做老師的儘量幫他、培養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稟賦站起來,這是教育的目的。

  我自己的感想,就像古人的兩首詩,你們看看,詩的文學味也很好的:

雨後山中蔓草榮,沿溪漫穀可憐生

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

  “雨後山中蔓草榮”,一陣大雨下來,山裏頭的草就長起來了。這是詩哦!文學哦!我們國家這一百年的命運,遭遇到這樣大的一個劫數,就是所謂的雨後山中;而現在青年人、新的一代站起來了。

  “沿溪漫穀可憐生”,沿溪滿山谷都是草,這些草自然就成長了,那個草好可憐,可是它自己長得很快。我們生命活著,後代青年成長起來,也是非常可憐,靠自己成長。

  “尋常豈藉栽培力”,尋常是平常的意思。“豈藉”,哪裏是靠人家栽培的力量。世界上長得最快的是草木,平常沒有農夫去澆肥料,也沒有人管,它也自然成長。

  “自得天機自長成”,我的一生自己就有這個感覺,不是誰培養我出來,是我自己成長起來的。其實受教育的孩子們,將來好壞他自己會成長。我很感慨,一般社會上有成的人不一定受過好的教育,當然能受好的教育更好,我們並不否定教育。

  還有第二首詩:

自少齊埋於小草,而今漸卻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幹,直待淩雲始道高

  “自少齊埋於小草”,你看自己教的學生,看不出他將來的成就,如果有先見之明看到,你真是一個好校長、好老師了。這小小的一棵松樹,是跟草種在一起,一起成長的。

  “而今漸卻出蓬蒿”,很了不起的、幾千年的一棵大樹,它在草裏頭慢慢自己長出來。

  “時人不識淩雲幹,直待淩雲始道高”,當它和草一齊成長的時候,當時的人,不曉得這棵樹將來會長到天那麼高,不知道它將來會變成萬年的古木;一直要等到若干年以後,它變成大樹、衝到天上了,大家看到,哎唷!好偉大,才受萬人景仰,有些老百姓還要燒香禮拜,當成神木。

  這兩首詩就是講個人的成長,與教育有密切的關係,像我們同學裏頭有很多人今天都在社會上站起來了。“時人不識淩雲幹”,當時的人看不出來,“直待淩雲始道高”,現在看起來真不錯啊!教育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是意 志 精 神 我們對於教育的重點,剛才說過性情,性與情。那什麼是思想?學教育的特別要把這一點搞清楚。我先不拿佛學來講,那個太科學,太細了,就拿我們上古的文化《黃帝內經》講。其實,《黃帝內經》是我們最古老的醫書,《黃帝內經》靈樞篇,注重於經絡的,尤其對研究針灸的特別重要。靈樞卷二有個《本神》篇,這個本神的神,不是什麼神啊鬼啊,是我們的精神,生命的稟賦是“神”,我們講這個人有沒有精神的“神”。《本神》篇《法風》,法是效法,風是一股氣的意思,生命這一口氣,我們呼吸的氣一斷了就死亡。

  黃帝問他學醫的老師岐伯,什麼叫做人的意志精神呢?岐伯回答說,“天之在我者,德也”。上天,這個是代號,生命的本來,我們中國講的天或者道都是代號,已經切斷了迷信的觀念,是科學哲學的來源。上面是什麼,真講起來是大科學,“形而上”的。什麼叫“形而上”?宇宙萬物都有形態、有現象,看得見、摸得著、抓得住的,但生命的本來,最初那個功能叫“形而上”,沒有形象的,更不是唯物的;但你說唯心也不對,心跟物都是因它而起的。現在這個問題不談,太高深了,屬於大科學、哲學。

  “天之在我者,德也”,這一句話怎麼解釋呢?中國文化講“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給你的,稟賦來的。譬如這兩天我們四川大地震,地球裏頭的氣在震動了,這是大科學,可以生人也可以死人。所以“天之在我者,德也”,上天有好生之德。

  “地之在我者,氣也”,從媽媽肚子裏出來以後,我們的生命得以維持,是靠宇宙以內一股能量。這個“氣”並不是空氣的氣哦,也不要看成瓦斯氣啊、電氣啊,不要搞錯了,這是一個代號。生命有一股能量的存在,要注意哦!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要認得中國古文。像我們當年十幾歲在廟子裏讀書,自己就看懂了,要是你看成氣很薄,那就錯了。“薄”者,逼迫也,我們小的時候讀兵書,“兵薄城下”,這個兵快要到城邊,就是用這個薄。“德流”,上天給我們生命是個流動的力量,它是動態的。“氣薄”,後天的生命功能隨時逼迫著我們的身體。就是這樣,我們生命的存在,四個字“德流氣薄”,上天給我們生命的功能,地球給我們生命的力量。所以中國文化裏頭有很多寶貝啊!你古文不好,古書就讀不懂。

  “故生之來謂之精”,講到人的身體了。上天給我們生命的功能,地球給我們生命的力量,變成生命的存在,就產生精。精不是男女性交出精的精哦!精就是現在講的細胞、基因,或者荷爾蒙,我們這裏翻譯不叫荷爾蒙,叫“激素”,這些都屬於精。“故生之來謂之精”,所以老了、病了,人就瘦了,細胞出了問題。

  “兩精相搏謂之神”,有陰陽氣在裏頭,它是講唯物了。這個生命有兩精,陰精和陽精,每個人本身有陰陽的精。“相搏”,兩個互相糾結合攏來,這個力量絞起來就產生神了。所以我們老了,眼睛老花,神不夠了。像我現在還可以,因為我曉得養神,養精養神叫保養精神。

  “隨神往來謂之魂”,腦筋的思想叫做魂,靈魂。在中國文化的靈魂是唯物的嗎?不是,但也不是唯心的,是唯物唯心兩個同體變化來的。隨神往來就是魂,我們思想是魂。所以看古書,或看古代木刻的畫,人死了,這裏出來一條線,上面靈魂出來了。做夢叫神遊,我們古文講自己做夢,神離開頭頂去外面,魂出去了,先由腦通到心臟,全身通的,“隨神往來謂之魂”,它跟著這個神跑。以前老一輩子的人,會看老人的生存時間。譬如我有一個老師,有一次我父親告訴我,你那個老師我看不久之客了。不久之客就是活不久了,在這個人世做客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我父親對我講,旁邊就有人問他,你怎麼知道的?我父親說,他的神已經張開了,像花一樣張開了、散了,看到人茫茫然,所以就不久了。這是說“隨神往來謂之魂”。

  “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魄是睡著了的那個氣,我們睡著了身體還在動,會呼吸,呼吸同肺很有關係,這個叫做魄。魂魄是兩件事,你要研究中國字的不同哦!它們歸於哪一類呢?歸於鬼神這一類。什麼叫鬼神呢?往下面去的叫做鬼,向上衝的叫神。鬼字旁邊有個云字的叫魂,鬼字旁邊有個白字的,一股氣,叫魄,就是呼吸,就是心臟跳動。你們如果看過死人,到醫院裏看到快要死的人,他那呼吸,呵!呵!呵(急促狀),就是他的魄快要散了,呼吸快要完了;它同呼吸關係很大。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中國文化中,精、氣、神、心是分開的,這個心不是講心臟哦!你把它當心臟看就錯了。心,就是我們能夠思想、能夠記憶、能夠作用的能,用一個代號叫做心。你看我們中國的心字很有意思吧!

  黑板上寫的這個心字,同我們心臟解剖出來一樣的,心窩子這裏有個窩窩,空的嘛!像半個月亮一樣向上,上面沒有東西,裏頭也是空的。另有三點在外面,這三點是什麼?精、氣、神,這就是心了!我今天告訴你的是古文對文字的解釋,如果把這個心當成心臟就錯了,如果要當心臟,就要兩個字連起來,心字加個臟字,才是心臟。

  “心有所憶謂之意”,你們辦教育要注意,教育兒童增強記憶,心要寧靜,我現在重點給你講這個。心隨時憶念,所以要你背書,要你背來。你們同學說我記憶力強,我現在比以前還更強,強在哪裏?心有所憶,一個好的句子或者是好的問題,我留意了又留意,記了又記,是自己叫自己,不是叫腦,是叫自己這個主子你不要忘記了。怕忘記了就反覆記,可是還需要幫忙的。他們跟我比較久了,他們知道的,有時我夜裏想到東西要寫,明天要打字,就趕快記下來,有時候電燈關了,我拿一張紙閉著眼睛就寫了,懶得開燈。為什麼?萬一有一天老了瞎了也要寫嘛!大概意思畫出來。你問他們,我怕打擾別人睡覺,經常寫好了放在門下面,他們隔天一開門就看見了,曉得這個要打字出來。不像你們記憶力散亂,一天到晚在玩,自己又都在鬧情緒,沒有恢復到先前的記憶。心有所憶,是回憶,隨時回想這一句話。譬如我經常要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已經有記憶就不要這個意志了,這個意志是分析的,能記憶就已經不需要分析。“心有所憶謂之意”,意跟心不同的哦!

  “意之所存謂之志”,人要立志,很堅定的意志。學醫的人,不管中醫西醫,希望病人跟你配合,怎麼配合?告訴病人:放心,一定會好!增強他求生的意志。所以醫生曉得這個病人救不了,但還會告訴他,“沒有問題的,沒有問題”,然後轉過來跟他家裏的人講,“不行啊!準備後事吧!”不能給他聽到,你要保存他那個求生的意志,給他希望,使他堅強。

  “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意永遠保存著,謂之志,志跟意是這樣的差別。中國字心字上面加個士,士是知識分子、讀書人,受過文武教育的叫做士,士的心叫做志,堅定的意志,“我要這樣做”的意志。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思和想兩個不同。你看中國上古的醫書裏就有,並不是佛學來了以後才有的,可是一般的醫生不讀這些,可惜啊!所以醫學不會再高明了。一個好的醫生,他的意志、記憶、分析,一定很堅強。因志而存變,知道內在的變化叫做思,這個是思想的思,不是想,想是粗的。思是很細的,所以我們文學上叫“沉思”。科學家發明,哲學家研究邏輯,都是“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大學之道講,安而後能慮,慮包括了思想,這和佛學不同了,它是科學的。因你的意志而存變,心裏有這個觀念求變化,是思想來的,因思想考慮很多,很細密,這個叫做慮。這個慮字呢?老虎的頭,再下面是田,就表示這個身體的中心在胃這裏,放在心裏頭。所以這個慮,是很內在的思慮。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智慧是最高的,它不是思想來的。因慮,因為他內在的思慮,研究這個問題,譬如我們講,你要考慮考慮,我們中國話都是這裏來,叫人家多想多研究,考慮完了,不用思想,不用意志,忽然一個靈光發現,那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思想出來的,也不是心出來的,是神出來的,這又回到神了,所以說智慧可以通神。   這些就是告訴大家,教育是這樣的道理。這裏講“心、意”,還沒有講到佛學的“心意識”,佛學講的心意識就包括後面的智慧了,那個就是認知科學,生命科學。   “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我大概這樣帶領大家研究一下古文,讀一下,它的內容很深的,你們自己背來,去研究。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處物,就是對付萬物、對待世間人,如此能夠做事了,這是智慧之學,教育的目標在這裏,教育的作用也在這裏。

  所以我一開頭就叫大家不要光憑興趣辦學,不管你是出錢的創辦人,還是校長、老師,你本身必須要投入進去。不是說我辦個學校名望很高,那開個豆腐店也不錯啊!何必辦學校呢?再不然開個按摩店也很好,每次給人家按一下也可以拿五十塊錢啊!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裏。粗淺的貢獻大家這一點意見,很多想講的話一時講不完,謝謝。 第三堂 辦教育的人們

——教導孩子感恩

  張老師說她的經驗,她說:

  我跟同學們說,第一個從你的生活上做起,你們會不會說“謝謝”?會不會說“請你”?會不會說“對不起”?都會。我說你們有沒有想到,我們要常常說謝謝。他們就說,我們也有說過謝謝。

  後來我就跟旁邊的那些領導講,我說各位在座的領導,你們要注意到我隨時隨地在說謝謝。他們就點頭。在吃飯的過程中,服務生端水來、換個盤子,都說謝謝,那整個桌子上就我一個人在說謝謝。可是我發現服務生很開心。所以我就跟那些小朋友講,我說我們不要光想說人家該為我們做什麼?

  人家幫我們做的事情,我們都要感謝。一般都認為說我付錢來吃飯,沒有道理跟他謝謝。可是我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想,他幫我們做了事情啊。我說大家要時時用這個方法提醒自己,訓練自己多說謝謝。

  我舉個例子,我住的那個小區,後面有個擦鞋、修鞋的鞋匠,有時候我拿著皮鞋去擦,擦了以後我說,謝謝你,你辛苦了!那個擦皮鞋的是個年輕人,三十來歲,我對他講了謝謝以後,他瞪著眼睛看我,說我可不可以跟你談談。我想是不是我說那聲謝謝對他心理有什麼觸動,結果他就搬他的小凳子讓我坐,他一站起來的時候,我看到他是個殘疾的人。他說我從小就小兒麻痺,行動不方便,所以在外面常受到欺負,而且人家對我非常歧視,我心裹對我母親很懷恨,恨我母親為什麼要把我生得殘疾,我恨這個社會為什麼要瞧不起我。他說今天我賺你的錢,應該我跟你說謝謝,你怎麼反而跟我說謝謝呢?

  後來我就告訴他,我說我非常敬重你,我在外面看到很多不殘疾的人,他們在討錢,甚至是假裝殘疾來乞討。你雖然有殘疾,沒有向人家乞討,你以擦皮鞋來維生對不對?我說這就是你做為社會的一分子,對你個人負責,對社會負責,你沒有把自己變成社會的累贅或渣子,這一點我很敬重你。再一個,我從你擦的這個鞋子上來看,你把鞋擦得很乾淨,連鞋底都擦得乾乾淨淨的,可見你對你的工作非常專心,是用心在做事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你不是應付客人,隨便騙客人的錢,你是真心的把這個事情做好,也就是說,你對你的工作負責,對不對?我說這一點我也非常敬重你。第三點,因為你把我的鞋擦得很乾淨,我穿在腳上很開心,你讓我開心就是對我做好事,所以你不要以為說做好事要錢來做。我說你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使人家開心就是做好事了,所以我要謝謝你。同樣的因為我謝謝你,你也很開心,你今天跟我講的這些話表示你心理有很多障礙。

  他說是啊!他說我聽了你的話心裏面很震撼,而且我很感動,我覺得還是被人尊重的,不是說被人家歧視。我說,所以一件事情要從各個角度來看,你認為說你收了我的錢應該跟我說謝謝,可是我不從這個角度看,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你把我的鞋擦得很漂亮,讓我很開心,所以我應該謝謝你,我從這個角度看的話,就處處在尊重人家,處處在為人家著想,處處在製造一個很快樂的氣氛。我說大家都從這種角度來看事情的話,我相信這個社會就很祥和。所以我說你不要認為自己殘疾,你今天有這種感覺是不是心裏很溫暖?他說對。我說你的心現在很溫暖,你的心門在打開,就是你以前的心胸很瘀塞,現在你是不是覺得很鬆了,好像要打開的樣子?他說是這種感覺。我說你的心門一打開,視野就不一樣,觀念也會改變,你看事情就會從好的角度來看,而不會去鑽牛角尖。你一時鑽牛角尖就會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對人很不服氣,就會恨人家。我說你同樣過一輩子,快快樂樂的過也是過,整天愁眉苦臉怨恨也是過,你為什麼不快快樂樂的過?我說你碰到一次這樣的人,可以影響你的生命觀念,在我來講我就覺得功德無量,所以我也希望你們可以想一想張老師今天跟你們說的話。

  我舉出這個例子跟那些同學們講。我說同學們你們在學校,要用這個方法來訓練自己,告訴自己說那些事是他人為我做的,不要想說這些事是他的工作,他幫你端一杯水,或者同學們幫你遞一張紙,或借個東西給你,你都要隨時說謝謝,而且要很真心的感謝。這樣的話,每天晚上睡覺前你回想一下,今天說了多少的謝謝?我說你一定說了很多謝謝,你說了很多謝謝,就表示有很多人幫忙你對不對?他們說對。

  有些孩子,不是孤兒就是家庭非常窮困的,這些同學心理多少都有偏差,可是如果能這樣想的話,你會覺得自己並不孤單,還有那麼多人在關心我對不對?你就會感覺很溫暖,就會像我剛才講的那個腿殘疾的叔叔一樣,心門就會打開,你的觀念就會不一樣,就會感恩。所以為什麼張老師跟你們講感謝這兩個字,不是只是一個行為,而是在這個行為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如何作人做事。我說由這些行動,張老師教你們,你們會學會感恩,會覺得自己在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在幫助你,你不要光想不好的這一些,你要盡量想這些好的,這樣調整了自己的心態,那你就可以與人為善。在學校裏面每個同學都這樣子做,就會造成一股善良的風氣;學校形成一個氣氛,有了校風以後,就會有人來學習。

——品德問題

  張老師又說:第一個我叫大家多說謝謝,第二個多說對不起。我問他們,我說小朋友你們如果在操場上玩的時候,同學互相撞到會怎麼樣?他們說會吵架,會打架。我說我在美國看到兩輛車子相撞,從來沒有見過兩個師傅下車在那邊吵架,弄得整條街交通阻塞的。他們下來都會彼此問,你有沒有受傷?你車子哪邊撞壞了?如果可以和解的,他們自己賠一點錢就和解了,不能和解的就讓員警和保險公司來處理。不像在大陸,下了車就在那邊吵架。然後我跟他們講,可不可以把車子移到路邊去談,不要影響交通,他們就講,這是我們的自由,你管什麼?我說各位同學你們有沒有考慮到,這就是文明的問題,我們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號稱文明古國,可是我們自己反省想一想,我們真的文明嗎?

  我再舉個例子,上次有事情到北京,有一位記者約了我要採訪,因為我住在朋友家裏,不好讓記者到人家家裹來,外面又吵雜。那個記者就說,張老師啊!到我家來好不好?我家人都在國外,我一個人住,再把另一位女教授也約來,就在我們家裹談,這樣子就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我說好。於是我從朋友家出門,到外面攔計程車,在馬路上攔了兩個小時,我居然上不了計程車。我說到這裏就問了,各位同學你們猜猜看是什麼原因?他們都猜不出來。我說早上高峰期空的計程車很少,每當我好不容易攔到車,後面就突然跑出一個年輕人跳上去,每一次都是這個樣子。我心裏很感慨,我這個老太婆不能到大陸來生活,因為我搶不過人家。我想因為奧運,北京一直在宣傳說要有禮貌,可是我自己實際碰到的這個情況,並沒有因為政府的宣傳,北京的市民就有改進的現象。所以這個問題在哪裏?我說這是品德教育的問題。

  我談到這個事情的時候,旁邊那些領導也在點頭,他們就講張老師說的確實是這樣,而且很嚴重、很普遍。中央的政策我們抓不到重點要怎麼做,可是今天張老師講的這些確實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們有耐心,堅持來推展這個方法,對小孩心理會有影響。 我就對他們講,所以我們要表現我們自己的文明。你們說要報答張老師,那你們就要聽張老師今天交代的,好好堅持去做,訓練自己多說“謝謝”,多說“對不起”,多說“請你”。你們請同學幫你做事,遞一張紙給你也好,借個橡皮擦也好,多說個“請”;你加上一個“請”,對方的感覺就不一樣。像現在我們推動和諧社會,我說如果大家都這樣做的話,這個氣氛就變了,所以不需要任何口號,從生活上這些小事情來做起,培養這些孩子們寬容包容的心,能夠謙讓,這樣子的話,整個社會就和諧了。

教育以變化氣質為目的

  剛才是由張老師講起的,辦教育是改變氣質,不只是教學生知識,我的想法,我的經驗,都是一致的。古代書院裏頭,是以創辦的人為標準,例如朱熹在福建辦紫陽書院,是以朱熹為標準,進行人格的教育,對老師有要求,學生要進修,老師也要進修。剛才講的,如果老師自己本身不能修正,空口說白話,對學生的教育就沒有用。

  所以老師的問題很大,不是你辦個學校就解決的。你辦孤兒院,辦學校,我始終惋惜你,我也曉得你有這個願力,你的願力是對的,但是你要想改變孤兒的教育很難,孤兒和艱難困苦的孩子,長大了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非常戚恩這個社會,想辦法做個好人,會報答這個社會,就像你一樣的,千萬人中只有少數幾個;其他一大半以上對社會是埋怨的,你對他再怎麼好,他心裏的根上(下意識)總有埋怨,這一點很難改變的。不僅孤兒教育是這樣,普通的教育也是這樣,這是人性最基本的問題。

  教育是以變化氣質為目的,但是變化氣質是非常難的!我教了一輩子,等於說二十幾歲起,就看通看透了這些,可是我沒有放棄,還是朝這個方向在努力。我為什麼說不敢寫書?譬如大家都講跟我學佛,是否有人有成就我也不知道,我這個話是客氣話,跟大家客氣。我說的幾乎沒有人聽,沒有人真去做的,所以對教育我始終是很灰心,一輩子講教育無用論。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個賢人,但是真正成就的,十來個人而已。釋迦牟尼佛一生也是這樣,儘管經典講的那麼鬧熱,真成就的只有十大弟子。教育是個犧牲,很難有成果;可是雖然如此,它的影響還是非常大。

  我現在聽你們幾位講辦學,都是請老師的問題。當然請校長也很難,孔子來給你做校長,你不曉得請不請他,也不知道他會不會答應。所以講到教育,我是深深佩服文中子的,你們沒有讀過文中子的書吧?這裏有幾個同學聽我講過就知道。文中子的名字叫王通,是隋朝人,我們讀《古文觀止》有一篇文章,寫《滕王閣序》的王勃是他的孫子。文中子王通一開始有志於天下,後來不幹了,在隋朝那個階段退下來,講學河西,在山西一帶,培養出初唐開國時期的好幾個文武名臣,譬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李靖等,這些都是他的學生。他自己本身不出仕,而把帝王之學教育給學生。他有一部書叫《中說》,很有名。中國三部有中字的書,一個是子思的《中庸》,一個是王通的《中說》,一個是翻譯過來龍樹菩薩的《中論》,都是很特別的書。文中子這三個字的謐號並不是帝王封給他的,是他的弟子們對他共同的尊稱。文中子是繼孔子之後,在隋唐之間承先啟後的一個人,是教育成功的一個人物。

  我看你們的報告,都講了一段。   你們缺校長,缺教務主任,我想在湖南、湖北找恐怕很難。大陸教育這五六十年,已經很難改變,很難轉型了。大陸出來的學者很多,人才也很多,但是它的思想教育,在這六十年當中定型了,很難改變。 師才難得   剛才那個同學報告的有一點你注意,她是在偏遠地區辦孤兒院,那邊是我在抗戰時期經常活動的區域之一。少數民族各有特別的個性,要善於瞭解與教育。

  所以我過去給你們講課,提到過清初有兩本書,一個《天下郡國利病書》,是顧亭林的著作,第二個《讀史方輿紀要》,是顧祖禹的著作,兩部合稱二顧全書,都是很值得一讀的;裏面把中國每個地方的山川、地理、物產、人情都講到了。

  現在我們講請校長,你在湖南、湖北找,恐怕很難。照你這個選法,留學回來的不願意給你做校長,你們幾位自己都是海歸,叫海歸來他不願意的。土鱉呢?他討厭你是海歸,也難辦。

  校方老師:因為我們是私立學校,所以我們在師資的招聘會上遇到非常非常大的困難,就是成熟的老師不太願意放棄公家的鐵飯碗,到私立學校來教書。一方面我們提出相當優越的條件來吸引他們,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招年輕的,也就是剛畢業的老師來教書。三年下來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在教書上,有經驗的老師跟沒有經驗的老師,在課堂的掌控上實在差別太大了。但是另外一方面,沒有經驗的老師他如果很投入,在一年兩年以後,他帶出來的班會比有經驗的老師帶出來的班還要好,特別是男的班主任。   那就是說油條還是要嫩一點好,老了就是老油條了,對不對?

  校方老師:是。辦了教育以後最深刻的感觸,就是如果從事這個事業的人有這份心的話,確實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看到老師用心帶孩子就很高興。但是老油條有時就會耍大牌啦,好像自己不得了,他的班簡直翻天了。   我們今年要進入第四屆招生。還繼續在找校長,可是很難找。完全不懂教育的,本身有相當大的障礙;但教育出身的,就有前途上的或者其他想法,年輕的會想在公立學校出人頭地。這裏面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對私立學校的政策,國家在這一方面目前是不平等的。

  世界上很少有人願意一輩子只做老師,很誠懇從事教育的,很少很少,我看到有幾位。其他的若只求職業倒也還好,但有好勝求名的心在,就很難了。 舊教育的教法   剛才講到傳統文化的教育,再給大家提一點,譬如《三字經》《千字文》,你叫他背書,不是會背就算數。我的經驗,還是照舊的方法,背完了默寫。可以買毛筆給他默寫,一方面認識繁體字,另一方面書法也練習了,三樣合在一起做,時間只花一次,其實都會了。毛筆字練好以後,鋼筆字、原子筆字自然漂亮。要用繁體,你們自己買《康熙字典》或者是《辭海》,好像有兩個老師在旁邊,兩本就夠了,來翻、來唸,你自己也跟著很快進步了。沒有別的方法,我這個方法是舊方法,非常快的。照新的辦法是很難,光背還不行,要默寫。

  另外,叫他們背詩,背什麼詩呢?重要的都有編出來,比如《笠翁對韻》,要多唱念,然後告訴他們怎麼作對子,“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曰對蒼穹”,這樣把一本書唱歌一樣念下來,一邊默寫,一邊背,很輕鬆。這樣唱起來念誦,將來還可以培養出作詞家、作曲家,作出好聽的文學詞曲藝術。

  還有要用珠算、筆算教算數,不是數學哦!算數跟數學有差別的,初步的加減乘除這個是算數,數學就高一點了,三角、幾何、微積分啊!那個叫數學。你把初步的算數背來,背什麼呢?先背九九乘法表,都是老的,九九乘法表背會了,加減乘除也會了。我們這裏有一位老師會教珠心算的。這個會了以後數學很容易上去了。

  講英語,暫時先不管英文文法,把普通的英語先認得,會講會寫,這個會很快。

  舊的教法就是這樣。政府規定的課本你不要丟,其他科學的東西,將來再想辦法在政府規定的課以外加進去,現在還達不到。政府規定的考試,一樣考啊!我貢獻你們的意見是這樣。你去實驗,我講的這個是舊的辦法,是最快速的成就。

  好了,差不多了,今天晚上就是閒談一下,我向諸位同學們請教。

(整理:牟煉)

三、對學生家長研修班講話

(二○○九年十月九日至十一日)

第一堂

  諸位家長第一次見面,我們就都不客套了。很抱歉我這幾天眼睛不大好,正在治療當中,看大家看不清楚。古語有一句話叫做“霧裏看花”,我現在的眼睛看一切東西,就像在雲霧裏頭看花一樣,只有個影像而已。

亂世出聖人

  我看到我們這裏為大家安排了靜定的課程,這件事情我要特別聲明一下,靜定不是修道,也不是學佛,而是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來,對於自己人生修養最基本的一個東西。在兩千多年前,這個階段奇怪得很,東西兩方都出了聖人。中國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釋迦牟尼,歐洲有蘇格拉底,這個階段是出聖人的階段。差不多在同一個世紀當中,像太陽一樣,白天從東方升起,晚上就到了西方。我們現在是二十一世紀,如果拿這個觀點去研究一百多年來世界的歷史,那是非常有趣的。

  我們現在叫這些古人為聖人,在我的觀點看來,凡是時代最亂、最衰敗的時候,就會出聖人。所謂聖人也不過是時代的醫生,整個時代有病了,就會出現了不起的人做醫生,治時代的病,也是治人類的病。我這個觀點差不多是個定律了。再回過來看東西方的歷史文化,一個時代衰亂到極點就會出聖人,出現了不起的人。其次就出英雄,英雄比聖人差多了,英雄是征服世界,雖然也有安定的作用,但不及聖人,不是根本之道。聖人不想征服世界,只想使世界人類能夠平安。

  我們現在在這裏靜坐,就是求證自己身心的一個修養,這是中國文化從上古開天闢地以來,一直流傳下來的。大家都聽過四書五經,我們第一部講歷史的書叫《書經》,也叫《尚書》,裏頭講上古文化,自黃帝以後,唐堯、虞舜、大禹,這三代我們歷史上稱為“公天下”。因為這三代的政治文化正如現代人所講的民主、自由,雖然有君王,但是唐堯、虞舜、大禹這些君王是公眾選出來的。那時候不叫民選,叫推舉,由老君王讓位給大家推舉出來的人。唐堯傳位給舜,虞舜傳位給大禹,大禹治水,使中國農業社會打好了基礎,這三代叫做禪讓的時代。所謂禪讓,在古文是四個字,“推位讓國”,自己年紀大了,覺得沒有餘力,不能有所貢獻了,就選拔另一個人出來接手。

  唐堯選拔了大舜,舜是孝子,你們講兒童教育要注意哦,唐堯、虞舜、大禹這三代的家庭都是問題家庭。唐堯是聖人,可是他的兒子“丹朱不肖”,作人不像樣叫做不肖。舜的父親也是一個亂七八糟的人。古來聖人、孝子、忠臣,多半是出在有問題的家庭。譬如我們講二十四孝中的孝子,你聽二十四孝好像很了不起,你研究一下,二十四孝都是出在有問題的家庭。正如《老子》的兩句話,“六親不和有孝慈”,家庭有問題才出孝子,為什麼要求要有孝子啊?家庭沒有問題自然各個都是孝子嘛!不用再特別要求有個孝子。“國家昏亂有忠臣”,為什麼需要忠臣啊?一定是國家出了問題,國家不出問題每一個都是忠臣嘛!所以老子的話講得很徹底,“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你看歷史上許多人物就是這樣出身。

  我講到這兩句話,同時也告訴各位家長們,不一定要望子成龍。我常常說家長們有罪過,把自己一生的缺點、遺憾都拿來要求自己的後代,加強他的負擔,這是很罪過的。我本身很感謝我的父母,只管著我不要亂來,不要求我別的,甚至還要求我不要讀書、不要出去做官。我的祖母、我的父母都是這種想法,只要我規規矩矩作個人,有口飯吃。我是獨子,沒有兄弟姊妹,可是我硬要出來到處遊學,他們也沒有堅決反對。

十六字心法

  因為講到聖賢,前面這一段把話扯開了,現在講回中國傳統三代關於靜定的修養。堯傳給舜,舜傳給禹,把國家交下來,這是公天下。大禹死前也想推位讓國,可是找不到合適的人。大禹死了以後,全國人民把他的兒子啟推舉出來,大禹以後從此變成家天下,一代一代傳下來。所以我們中國文化推崇的,是三代以上主張的公天下,你看孔子、孟子,儒家、道家,隨便哪一家,都是推崇公天下的。

  堯、舜、禹三代除了傅承國家政權以外,也傳心法,這個心法就是我們說的修養,怎麼樣修心養性,也就是靜定的道理,不要看到靜定就認為是學佛修道,在中國文化中,修心養性的方法簡稱叫心法,由唐堯傳給大舜,大舜傳給大禹。   他們傳位的心法只有十六個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惟危”,現在國家給你去管了,你要注意啊,世界的人心是很危險的,人的心理有善惡,是相對的,不善則惡,所以說“人心惟危”。古文很簡單,中國文字幾千年保存下來,幾個字就包涵了很多的內容。“道心惟微”,你做皇帝要修養自己。做家長也同做皇帝一樣,要先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心性的學問,太難了。“微”,你看不見摸不著的,自己的思想情緒太微妙了,這個微是代表微妙。等於印度釋迦牟尼佛的佛經翻譯過來,什麼叫做微?“不可思議“,你不能想像,也不能討論,我們這個心性的活動、這個思想情緒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在古文是那麼簡單的兩句話,傳位時就告訴繼位的人:你注意哦,做國家的領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要找出自己修養中不可思議的那個道德方面的功能。

  “惟精惟一”,這是本身內在修養的工夫了,你心念不要亂,萬事要很精到。這個精字解釋起來很難,你看到的是精神的精,但什麼叫精?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同學們講笑話,什麼是精啊?吃了飯就精嘛,為什麼?青字旁邊一個米嘛,飯吃飽了就精了,這是小時候我們同學講的笑話,因為精字很難解釋。我們都曉得精細,這個講起來容易明白,“惟精惟一”,修養方面是唯一,心性自己要專一,要是有一點不小心,我們這個心性就容易向惡,向壞的路上走。後來佛學傳過來,古代禪師也有兩句話,“染緣易就,道業難成”,社會的環境、外界物質的誘惑,容易把我們自己清明自在的心性染汙了,一個人學壞很容易,就是染緣易就。“道業難成”,自己回過來想求到惟精惟一這個修道的境界,很難成功,太難了。這是借用佛學的話,解釋我們自己上古傳統文化的“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善與惡,是與非,好與壞,對與不對,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相對的。譬如剛才我來以前,那位李老師給我唸一篇家長的報告,講做善事、做事業的辛苦。其實,善與惡是相對的,我們沒有智慧做事情,有時候因善因而得惡果,做善事變成很壞的結果;有時候無意做了一件不大對的事情,卻有很好的結果。這個裏頭的道理太難了,作人處事,並不是一定說作好人就對了,那世界上好人都對了,壞人都不對了嗎?不是這樣。治理國家、作人做事、講自己的修養,都很難,所以要“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把握中道。要治天下,有時候要用看似不善的方法來做,如何用看似不善的方法達到善的目的呢?這個是智慧了。

  這四句心法就是堯傳給舜、舜傳給大禹的三代修養的口訣,出自《書經》裏頭的《大禹謨》,謨就是謀略,也就是現在國家重要的文告。

  堯傳位給舜時,自己已經一百歲了;大舜傳位給大禹的時候,也快要一百歲了。因為大禹治水有功,大舜把國家傳給了他,自己渡過長江,到湖南、廣西去了。現在歷史上還有一個疑案,大舜據說死在湖南九嶷(yí)山一帶,究竟死了沒有?道家的《神仙傳》上說他在這裏成仙了。 舜的兩個太太娥皇、女英是堯的女兒,她們為了找舜,就過了長江來到湖南,準備到廣西尋找大舜,結果得知丈夫死在湖南。湖南洞庭湖有一種竹子叫湘妃竹,傳說是娥皇、女英為了思念丈夫,在那裏哭啊!淚都流乾了,淚水流到這個竹子上,留下斑斑的痕跡,所以這種竹子叫做湘妃竹,故事很美。後來道家的書上說,她們兩姊妹死後變成了湘君,管理洞庭湖。這些都是無法考證的神話故事,但是你仔細研究,透過它的內容,裏面有高深的道理。

孔子一生的修養

  我現在閒話講多了,不要離開本題,不要把靜定看成學佛修道,它是講身心的修養,過去是這樣傳下來十六個字。

  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天下亂了,那個時候不但中國亂,印度、歐洲也在亂,都一樣的。因為我們現在的人書讀不多,只知道中國有春秋戰國,那個時候的歐洲,一樣是混亂的時代,印度也是,這個地球的命運是很有意思的。這個時候,孔子出來整理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古書,集中起來叫做六經,現在我們傳下來的有五經。比如《詩經》,社會亂的時候老百姓心裏有許多講不出來的話,就用唱歌啊、作詩啊,來諷諫政治。孔子整理的時候,有些太低俗的不要了,把好的集合起來叫《國風》,代表某一個地區的風氣,某個時代的情緒。

  孔子整理了《詩》、《書》,《書》就是剛才我講的《書經》,是中國第一部重點記錄歷史文告的書,記載了心法的傳統。最後孔子自己著一部書叫《春秋》,講春秋時候天下變亂的歷史,是他記的賬,只記賬哦!譬如說“二零零玖年,秋天,太湖大學堂跟大家聚會”,孔子只這樣記,至於內容是什麼,沒有寫。他後來的學生,根據孔子的記載加以發揮,再記下詳細的內容,就有了《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這三傅。

  從傳心法講到孔子,孔子用一段話講自己心性的修養,你們注意哦,心性修養很難,不像佛家、道家講打坐、飛升,沒有這個事。孔子一輩子做學問,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就曉得立志了。孔子是個孤兒啊!生活環境很可憐的,年輕時很辛苦,父親早逝,家裏很窮,他什麼最苦的差事都幹過。聖人是從苦難中磨鍊出來的,你們諸位太幸福了,每個孩子都是皇帝、都是公主,哪有這麼好的?我小時候都沒有經驗過這麼好的生活,我也是自己磨鍊出來的啊!同樣的道理,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而立”,到三十歲確定了學問、人生的道德修養是這個樣子,真正站起來。

  從十五歲到三十歲,這十五年間,孔子痛苦得不得了,所以他說自己三十而立,這個人生磨練出來的學問,在三十歲確定了。“四十而不惑”,三十歲確定做修養的學問、磨練自己,有沒有懷疑?有懷疑,搖擺不定的。自己生活的經驗,有時候明明做了好事,卻得了很壞的結果,很受不了;有時候心裏反動,就要發脾氣了。所以古人有兩句話,“看來世事金能語,說起人情劍欲鳴“,這兩句話怎麼講?看來社會上只有錢會講話,大家只要送錢就好了,拿錢給人家就一切好辦,”看來世事金能語“,要做官拿錢去買。“說到人情劍欲鳴”,講到人的心理啊,刀劍就要拿出來殺人了,世上人心太壞了,會氣死人的。我引用這兩句話是說明孔子三十而立,再加十年用功作人,十年讀書,十年修養,“四十而不惑”,才決定要做一個好人,不能做壞人。雖然“三十而立”,但看法還會有搖擺,可見修養之難啊!

  四十而不惑,再加十年作人做事,“五十而知天命”,這才曉得宇宙觀、曉得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人怎麼會生出來?人為什麼生來是男是女?為什麼在同樣的環境,每人的經歷統統不同?為什麼有的人一輩子很享受,有的人永遠很痛苦?這裏頭有個道理,“五十而知天命”,換句話說,孔子講自己到五十歲才曉得宇宙萬有有個本能的因果規律的作用,都是十年十年的磨練。

  再加十年的修養磨練,“六十而耳順”。我們小的時候讀書,老師講的也聽不懂,同學們講笑話,什麼叫耳順?有同學告訴我,孔子以前大概耳朵聽不見,到六十歲挖耳朵挖通了,這是小時候同學們講的笑話。其實耳順就是看一切好的、壞的,聽人講話對的、不對的,聽來都很平常,都沒有什麼,就像做飯一樣,修養的火候到家了,好人當然要救,壞人更要救,這是耳順,“六十而耳順”。

  再加十年,“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得道了。你們現在教孩子們讀古書,看看孔子幾十年的修養,到七十以後,他真正的大徹大悟了,是這麼一個過程。

大學提出的方法

  我現在為什麼提到孔子一生的修養呢?他死後,繼承他心法的弟子是曾參,曾子作了一篇文章叫《大學》,我前些年出了一本《大學微言》,就是講這個。現在好像很多人提倡讀古書,今天有家長帶來一本書,叫什麼《私塾手冊》,裏面收錄我講的話,但我根本沒有講過,這是不對的。而且現代人為什麼要提出私塾兩個字啊?這很奇怪。要知道我們推翻滿清到現在只有九十幾年,還差兩年到一百年。這是把歷史分一個階段,因為民國元年以前都是帝王政治。

  推翻滿清以後,民國元年開始,我們學西方文化的政治體制、教育體制,成立了教育部,把所有的教育由國家包辦,推行普及教育。所以學校是國家辦的,如果私人家庭辦學,就叫“私墊”,政府會干涉你。過去沒有“私塾”,私人辦學叫“蒙館”,“私塾”是學西方文化體制改制來的通行名稱。中國過去幾千年的教育,政府沒有出過一毛錢,都是老百姓自己家裏開“蒙館”教出來的,不用登記申請,因為政府不干涉,而社會公認、許可。現在為什麼寫一本書叫做《私塾手冊》,為什麼要跟時代來對立?妨礙自己幹嘛呢?這個不通嘛,從書名就不通,還亂出書,會害死人的。而且還說引用了我講的話,我沒有講過私塾了不起的話啊!我雖不同意現代教育的體制,但現在我在搞教育,可是我有遵守時代法令,登記備案的啊!我們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政權,不管這個政權怎麼樣,將來交給歷史去評論就好,我們做當代的人,就要遵守當代政府的法令,遵守當代社會的規則,要改變也是慢慢的改變,非辦私塾不可是行不通的。而且現在兒童讀經也在亂讀,把孩子讀壞了。

  現在我們回過來講曾子。曾子受孔子的教導,著了一本書叫《大學》,你們都讀過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成人之學,就是講身心修養,這就是中國教育的基本。我常說我們這一百年來,教育沒有方向也沒有目的,究竟想把我們的孩子教成什麼樣子?沒有一個方向、沒有一個目標,方法也有問題,所以我們要重新思考。像《大學》這一篇,就確定了中國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什麼是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作人;作人從什麼開始?從心性修養開始,作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綱要,明德、親民、至善,古人叫“三綱”。下面修養的程度有七個階段,“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定”不是講靜坐,不必盤腿,隨時站在那裏也好,坐在那裏也好,在生活行住坐臥四個形態之間,就是修養心性的定。“知止而後有定”,知止,有定之後呢?“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才能發生智慧,“慮”是自己內在的智慧,“慮而後能得”,得到什麼?得到“明德”了,大徹大悟,見到生命的本來面目,曾子把這種心性修養的成就稱為“明德”。所以《大學》裏頭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這七個階段就是學問修養的程式。

  注意“知”跟“止”這兩個字,人一出娘胎就有個知道的作用,譬如嬰兒生來,肚子餓了就曉得哭,要吃奶;冷熱過份了,他也曉得哭,這個知性是天生的。但是“知止”,注意哦!知止並不是說把能夠感覺知覺的這個作用停止了,這就錯了,是要自己引導知性向一個最好的路上走,選定一條心性寧靜的路給自己走。

第二堂

  你們諸位最多不到五十歲,在我的眼中是年輕人,就算超過五六十歲的人我也叫他是年輕人,六七十歲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齡,我想你們大多更年輕一點,因此我就很直的跟你們講話。 社會文化變亂的時代   你們諸位家長跟我一樣,命不好,生在這一個時代,一個社會文化都發生大變亂的時代。尤其在我們中國,是幾千年未有的巨變,舊的文化打倒了,新的文化還沒有建立,是很痛苦的一個時代。現在的你們所感覺到的麻煩痛苦,不如我的深刻,我是從小看到現在。所以我說自己經過了五六個階段,一切看得很清楚,但很不幸的我還活著,活在九十多年的憂煩痛苦中,看自己的國家,看自己的民族,總是希望自己的國家民族走上最好的一條路。

  我們在這裏辦了這個太湖大學堂,實際上的目的是溝通,溝通什麼?溝通東西文化,東方與西方,把西方科學與中國人文的文明相結合。我們這一百年來的文化是輸入的,都是從外國搬進來的,用得對不對,不知道。幾十年前我就說過了,從我開始,中國文化要輸出,向外傳出去。至少你們有機會在這裏碰到,有些外國的著名學者,都來這邊找我,這是文化的出口耶!

  過去我們中國人崇洋媚外,對外國文化崇拜得不得了;你們現在也一樣,也都想要孩子們出國唸書。可是你看這一批外國有名的老科學家、學者卻來找我,實際上他們是來找我們的中國文化,想帶回去融入西方,挽救人類社會。你們這次剛好碰上幾位,在這裏是常有的事。我說這些話的用意,是說中國人要自強,自己的文化斷根了,要怎麼去建立,這個題目太大了。

  現在我看諸位,你們還是年輕人,都寄望兒女的教育好,記住我前面講過的話,不要只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你們現在都只生一個,嬌慣得不得了,已經害了孩子。你們的孩子在這裏,你們是家長,我們等於一家人,我講句在外面不大好講的老實話,我寄望的是後一代能站起來,這一代是沒有希望了。但是我們這個願望是不是做得到,不知道。所以我認為現在不單是孩子教育的問題,家長更要重新受教育。我講話很直,請大家深刻的瞭解,不要只是望子成龍,不要只是望女成鳳。你們每個人心裏都覺得自己的孩子了不起,要好好培養。我不是講過嗎?做父母有個錯誤的觀念,把自己的缺憾,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望在下一代身上,這是一個罪過,不可以的。

讓孩子能自立

  我的經驗告訴你,對孩子們不要這樣溺愛,舉一個小的例子給你聽。中國商業發展到今天,在歷史上有名的大商人,一個是晉商,山西的票號很有名,第二個是安徽的徽商,揚州是安徽徽商的天下。從古代到現在,徽商對文化、工商業發展的貢獻,可說是第一位。你們沒有研究,也沒有看過這類書籍,中國有十大商幫。講到做生意,徽商是第一,晉商第二,寧波是近代的,江南有龍遊商幫,廣東有廣東商幫等,這十大商幫大大影響中國的經濟。安徽的人不止對經濟財經的發展有貢獻,對中國文化也有貢獻,尤其是安徽的婦女。你們家長之中婦女很多,我常講中國文化能夠維繫五千年,是靠家裏有一個好太太、有個賢妻良母,不是靠我們男人。現在我簡單跟你講一個例子,就是安徽婦女的貞節牌坊。貞節牌坊以前在中國是了不起的,現在留下來的在安徽最多,家庭中的婦女為中國文化挑起了擔子。

  說到安徽人,我們經常說笑話,我的朋友很多,各地都有,看到湖北人,哦!你是九頭鳥啊!開玩笑的,九頭鳥不是罵人,是講湖北人了不起(因為明代有個時期出了八九個耿直的大臣)。我說十個九頭鳥抵不過一個江西老表,十個江西老表抵不過一個九江老,十個九江老抵不住一個安徽老母雞,這是講笑話,民間的笑話是真話。

  他們安徽朋友告訴我,安徽人很辛苦啊,對自己出身很威慨。你注意聽,重點在這裏:“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古代的孩子是這樣,父母對孩子用心培養,忍心把十二、三歲的孩子送出來當學徒,絕沒有像我們現在父母對孩子這樣溺愛。我們當年也是這樣。像我十九歲離開家,十年後抗戰勝利才回家短期,以後至今再沒有回去過啊!也沒有靠兄弟父母朋友的幫忙,都是自己站起來的。一個孩子要自立,只要希望他有一口飯吃,不要做壞事,出來做什麼事業是他的本事與命運。 你看安徽的朋友,十二三歲就去做學徒了,跟著學商,到外地發展;長到十七八歲或二十歲回來,家裏給他訂婚了,舊時訂婚男女不必見面的。討了老婆,過個一兩年又出來了,出來七八年,甚至十來年才回去一趟。所以安徽的男人對這些好太太都非常感激,老了為她修個貞節牌坊。

  我也是十八九歲自己混出來的,我不是偉人,你看那些偉人們都是自己站起來的,沒有什麼教育,都是自學出來的。我再一次跟你們講,不要只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在講愛的教育,中國古文有一句話,“恩裏生害”,父母對兒女的愛是恩情,可是“恩裏生害”,愛孩子愛得太多了,反過來是害他不能自立了,站不起來了。

  現在沒有時間,簡單明瞭四個字,“語重心長”。你們不是要讀古書嗎?教孩子們讀經,你們自己先要會。我以前講話,只要說我這一番話是“語重心長”四個字就完了,不要說那麼多。話講得很重,很難聽,我的心都是對你們好,希望你們要反思。並不是叫你們不要愛孩子,哪一個人不愛自己的兒女啊?我也子孫一大堆啊!我讓他們自己站起來。

  大家曉得我的孩子有在外國讀書的,有一個還是學軍事的,是西點軍校畢業。不是我鼓勵他,也不是我培養他,他十二歲連A BC也不認得就到美國去了,最後進入軍事學校。他告訴我:“我不是讀軍事學校啊,我是下地獄啊!”我就問他說,那你為什麼要考進去呢?他說:“爸爸啊,我離開家裏時向祖宗磕了頭,你不是說最好學軍事嗎?我就聽進去了。街上的西點麵包很好吃,所以我就想到讀西點軍校。但是好受罪啊!”沒有辦法,他也是自立的啊!要靠自己努力出來的。

灑掃應對的生活教育

  話不要說長了,現在你們大家都講讀經,講老實話讀經是我發動的,悄悄推廣開來,因為中國文化的根根斷了,想把它接上去,到現在二三十年了。初期是李素美老師跟郭姮晏校長她們到全國各地去推廣的,送書給買不起書的家庭,提倡讀經,《千字文》、《三字經》啊,是這樣開始的。一般人搞錯了,以為我們提倡讀經,事實上我們是主張讀不起學校的貧窮孩子,在家裏自己學,中文、英文、數學,一齊來,並不是要中國專出詩人。現在到處提倡讀經、辦私塾,這是錯誤的,讀了經什麼學校也不進,科學也不知道,孩子只要會背《大學》、《中庸》、《千字文》、《三字經》、《弟子規》啊,就覺得了不起了。這不得了啊!我們沒有提倡這個,這叫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一定糟糕。

  像我們這裏,讀經也很重要,但是要配合現代的教育一齊來的。你看我們有好幾位教外文的老師,孩子們日文也會一點,英文也會一點,這些都要會,我們沒有光提倡讀古書啊!現在外面提倡,你們千萬不要犯這個錯誤,這樣搞,孩子以為自己書讀得很好,其實什麼都不懂。

  教育的目的在生活,孩子來我們這裏,先教怎麼穿衣服,怎麼洗臉,怎麼端碗,怎麼吃飯。現在的社會,連大人們都沒有這些規炬了,鞋子亂丟,東西亂放,自己都成問題,怎麼教孩子呢?譬如我們這個地方,前一次辦活動來了一兩百人,我那個孩子也來了,我走了幾圈,碰到他三次,就見他在那裏團團轉,拿個吸塵器到處吸,說這裏的人怎麼那麼不守規炬啊?地上都是髒的。他看到哪裏吸到哪裏。我說你不要這樣啊,在這裏搞不完的。他說他實在看不慣,我說這是生活教育沒有做好,鞋子亂丟,垃圾亂丟,穿衣服沒有規炬,做人也沒有規矩,講話沒有禮貌……這些都是兒童教育最重要的。所以中國文化講教育啊,小時候的重點在“灑掃應對”,這是古文了。你們希望孩子懂古文,你們自己先要會,灑掃應對是生活,早晨起來要怎麼樣掃地,怎麼樣清潔房子等等。

  像這裏有位大老闆,他大學一年級的時候來我那裏,要求參與聽課。我不准他參加,因為他上的是最好的大學。我說你好好的去唸大學吧,到我這裏幹什麼?他說我已經考上在那裏讀書了,我到你這裏來是學文化的。我說要交學費,學費很高的。他說我沒有錢,還有別的辦法嗎?我說有啊,你在這裏打工,因為我曉得考取名校的那個傲慢心理。他答應了,說好啊!就來打工。

  他一來,我就讓他去洗廁所,洗完了,我親自檢查,跟他說這個廁所沒有洗乾淨。他說馬桶裏刷不到,我就用手去掏給他看,他一看就傻了,問我:老師啊,你是這樣做的嗎?我說清潔衛生就是這樣做,尤其這一班人亂七八糟,煙頭都丟在這裏,衛生之亂,你用水沖不掉的。還有洗茶杯,我說這個玻璃杯也沒有洗乾淨。你們洗茶杯,放在水龍頭底下這麼一沖就好了,茶杯最髒的是嘴唇這裏啊!要把這一圈洗乾淨,洗好還要對著光照一照,看看乾淨了沒有。他現在是上市的大公司的老闆,學位也讀到外國名校的博士,在我面前他一樣給人家倒水,他是接受這樣的教育的,這叫“灑掃應對”。

  孩子們主要要教他們學會謀生的職業技能,不是讀名校,讀名校出來又有什麼了不得的?那個我們看得多了。生活的教育最好從家庭做起,尤其你們是家長,教孩子更要注重生活的教育。你們不是都讀了《大學》嗎?自己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本身做起。這是臨別贈言,我講話很直,對下起啊,這是我所看到的現象。

學佛應以佛為師

  還有,這幾天他們學校好意,曉得你們大家心裏的需要,讓我給你們貢獻了一點靜定的方法,就是我前天講的《大學》,根據中國儒家傳統來的。你們之中有學佛的,不要亂學,我摸了一輩子,什麼密宗啊、禪宗啊,我都深切的參透過。為什麼?我十幾歲就出來,求學幾十年了。譬如你們說,傳授各位“心中心”咒的是大愚法師的徒孫,大愚法師是我的好朋友,他是太虛法師的弟子。抗戰的時候,他在四川成都隱居。佛門早晚課誦有十個小咒,其實都是大咒。你們只學了一點,不要說自己學了“心中心”了,或者說學黃教密宗了,不要搞這一套啊!修身養性不是搞迷信的,你們要研究就好好去研究佛經,研究《楞嚴經》、《楞伽經》啊,我寫的書都有,你好好研究。

  大家連書都沒有讀清楚,都想隨便問問題,用功也沒有好好上路。靜定修養是修身養性之學,不要搞宗教迷信,什麼禪宗啊、淨土宗啊、密宗啊,這個法師啊那個和尚的,你們學佛,佛經自己有嘛,所謂佛經就是當時佛的弟子們問問題,把他的回答記錄下來。佛的弟子們問佛的問題,也同你們諸位一樣,自己身心修養有問題,當面請教,當面記錄下來,流傳後世,就叫做佛經。你如果找了什麼老師,說這個人有什麼了不起的修行,我不相信,你必須找佛嘛,釋迦牟尼佛是各宗各派的根本上師,去看佛經嘛,不要迷信了。

  我們學佛的人有一句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說東西方文化有五個老師,老子、孔子、釋迦牟尼、耶穌、默罕默德,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學佛稱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中國人稱孔子為“先師”,最初的那個老師,這個道理要懂啊。現代人常常講,這一個得了道了,那一個有功夫,哎呀!你如果問我某某法師怎麼樣,我不會答覆你,我只有一句話,你不要問我,大家都要吃飯。你們懂了吧?留一條路給人家走,這個話聰明人一聽就知道很嚴重了,所以你不如自己看佛經,不要亂聽,關於修行修養的方法要多去讀書。

  今天就我所看到的來講,修行、學佛法,什麼是佛?心就是佛,不管密宗、禪宗,最高的佛法,此心就是佛。不是這個佛像哦!我現在為什麼在這個臺子上擺一個佛像啊?這個是象牙佛,做樣子的。為什麼做樣子?因為有許多學佛的人來上課,很執著,要向我拜拜。我一輩子不接受人家禮拜,因為我是一個普通人,很平凡的一個人,絕不願意“為人師”,所以我擺個佛在前面,你拜是拜他,不是拜我,同我沒有關係,是這個意思。我在這裏放一個佛像,你也拜,我也拜,大家拜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我不接受人家恭敬的,接受人家的恭敬,人家說南老師你了不起、起不了,最後自己真的起不了了,不要搞這一套。

  這次很有緣看到諸位,我這些話講得不好聽,但語重心長。學校的李老師帶領你們,講到了靜定,我是怕你們又走上學佛學工夫的路線了。學工夫不是那麼簡單的,什麼叫工夫你們知道嗎?我告訴你一個定義,先有一個方法,加上信心信念,再加上練習,加上時間,再加上實驗的結果,這麼一個程式叫做“工夫”。並不是說學會了某個秘密的法門,明天就能夠成佛得道,不是那麼簡單的,等於你讀書一樣。

  你們家庭都很好,生活無憂,尤其是婦女們,回去要研究,怎麼樣建立一個融合新舊文化的家庭。至於孩子們的教育,放心,你們的孩子們都很好,將來孩子的前途,他做聖人也好,做英雄也好,靠他自己成長。

(趙培珍整理)

四、對學生家長講話

(二○一○年一月廿五日至廿七日)

  諸位請坐,不要客氣。

  人老了一切都糊塗,這一句話是笑我自己。我們為了中國後一代的教育,所以在太湖大學堂辦這個國際實驗學校,實驗我們兒童教育的理念,是希望承先啟後,繼承自己中國文化的精華,並吸收西方各地文化的精神,建立一個新的教育風氣,以開啟我們後一代的興旺太平。   因為郭校長他們很熱誠,從上一次開始,辦了父母跟孩子的親子活動,我都讚 成,這是好事。那麼這次又辦活動。不過現在一聽,發現原來諸位是對打坐修養身心這一套有興趣,這是個很嚴重的事了。全世界只要講到修身養性的道理,都很容易迷到人的。我怕大家走錯路,今天又對郭校長說,我以為這個親子活動只是關於父母跟孩子教育的,結果牽涉到大家個人的身心修養,這當然也是一個重大的教育問題,但你搞大了,麻煩也大了,因為這個問題很嚴重啊!

  我年紀大了,直話直講,我認為現在的教育出問題,不在孩子,而在家長。對不起,先請大家原諒,我這個人講話很直爽,我認為現在中年以上的家長本身就有問題。我們中國近一百年來,傳統文化被自己推翻了,又被西方的科技工商發展弄迷糊了,整個國家上下近一百年來很茫然,教育也好,人生也好,沒有方向了。現在是跟到利益跑,唯錢主義,有錢就好。我們居然走上這樣一條路線,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但也無可奈何。

  我發現大家有個錯誤觀念,以為南懷瑾是個學佛打坐搞修道的人,想跟他學一點修身養性,如不能成仙成佛,也至少祛病延年。這個觀念錯了,不是這樣一回事。我從昨天曉得以後到今天,就自己反省,我太馬虎了,郭校長他們太熱誠了,這活動本來是個好事,可是搞嚴重了。

請注意兩本書

  大家真的要學,就千萬不要認為這一套是長生不老之學,什麼健康長壽、成仙成佛,不要存這個希望。我活到九十多歲,一輩子都在找,也沒有看到過仙佛。那麼有沒有這回事啊?有,但是找不到。

  仙佛之道在哪裏?今天正式告訴大家。我的著作很多,大家要學修養身心,重點是兩本書,請諸位聽清楚,一本是《論語別裁》,講聖賢作人、做事業的行為。書名叫作“別裁”,是我客氣謙虛,也是誠懇真話;我不一定懂得中國聖人之道的傳統,不過是把我所瞭解的解釋出來,其中有許多解釋與古人不同,有的地方推翻了古人,很大膽,因此叫作“別裁”,特別的個人心得。譬如一塊好的布,裁縫把它一塊一塊裁剪了,重新逗攏來做成衣服。我在序言裏也講到,我不是聖賢,只是以個人見解所瞭解的中國文化,作人做事是這樣的。所以你不管學佛修道,先讀懂了《論語別裁》,才知道什麼叫修行。

  現在有個流行的名稱叫“粉絲”,據說外面我有很多粉絲,其實都是假的,他們自欺欺人,我也自欺欺人,他們連《論語別裁》都沒有好好看過,好好研究過。因為我這一本書出來,之後外面講《論語》的多起來了,各個大學都開始講《論語》,我也很高興。《論語》真正是講聖賢作人做事的修養之道,也就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內聖外王之道。孔子是中國的聖人,在印度講就是佛菩薩,在外國就叫作先知,在道家叫作神仙。可是儒家的傳統上,只把大成至聖孔子看作是一個人,不必加上神秘外衣,他就是一個人。

  《論語別裁》是我很重要的一本書,另一本非常重要的是《原本大學微言》。諸位如果說對我很相信,請問《原本大學微言》讀過嗎?不要說讀過,翻過嗎?看得懂嗎?要問打坐修行修養之道,《原本大學微言》開宗明義都講到了。

  今天我仔細反省的結果,不要給大家一條錯誤的路線,因此我叫郭校長發給大家《大學》的這一篇,你要先把這個搞清楚。我從八歲起就讀《大學》了,從這個宗旨來講,佛的道理不離它的。

  (師朗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第一節,要會背,你們教孩子要會背,自己也要會背。每個人朗誦著讀,不是唱給人家聽,朗誦的時候自己要曉得。

  大學之道是大人之學。中國古代的傳統,周朝以前的教育是八歲入小學,到了十八歲由童子變成大人了,開始教大學,教你如何做一個人。

三綱——明德 親民 至善

  我剛才讀的《大學》第一節有三個綱要,叫作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解釋呢?我們幾千年來很多人解釋這一本書,在中國文化中,它是內聖外用之學,由一個普通人變成聖人,就是超人,超人就是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樣,仙啊,放光啊,神通啊,都不談的,只是說如何作一個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麼是明德呢?明德就是得道;明德以後去修行,起行,做濟世救人的事就是親民;止於至善是超凡人聖,變超人,天人合一了。這是講從一個凡人成為知道生命來源的聖人的三個綱要,叫三綱。

  大家要學佛,對不起啊,我請問一個問題,不是質問,是請教。哪一位朋友簡單明瞭告訴我,什麼叫佛?想學佛嘛,佛學要懂哦!先要知道什麼是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叫作佛。“佛”在印度文叫Buddha,現在的翻譯叫佛,老的翻譯叫佛陀,也就是我們唐朝的音,意思是明德,親民,至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功德圓滿,智慧成就。不懂這些基本原理,一味盲目的打坐修行,你成個什麼佛啊?

  “自覺”是自悟,自己悟了,所謂證得菩提就是悟了,找到生命的根本;“覺他”是度一切眾生。在《大學》呢?明德就是自覺;親民就是覺他;自己悟了,證得菩提,行為、功德做到度一切眾生,利益大眾,這些都完成了,止於至善,這樣叫作覺行圓滿,就是佛。換句話說,自利,利他,功德智慧圓滿,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佛學跟《大學》所講的一模一樣,不過大家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中國本來就有的啊!講佛也好,神仙也好,都離不開它的範圍。自己沒有中國文化根本的基礎,想去成仙學佛,搞打坐,那是幹什麼呢?自誤誤人。

  不過反過來講,學打坐也對啊。他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怎麼明呢??道怎麼得呢?怎麼明白生命的根本意義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不是都講得明明白白嗎?就此一路過來得到那個明德,得道了。好!你看他的方法,也就是打坐的方法,“知、止、定、靜、安、慮、得”,一共七步功夫,七證。所以後來佛學說修禪定,這個禪定的翻譯就是從“知止而後有定”來的,用《大學》的啊,所以禪定,也叫作靜慮。

  這一段,大家要背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修養功夫的程式,也就是求證大道的學養步驟,都跟你講完了,一步一步,就得到道,得到明德了。這是講內聖之學,自己內在的修養功夫。

八目——八個方向

  跟著三綱還有八目,就是八個方向。怎麼樣能夠達到打坐功夫的境界,達到聖人的學問和修養的程度呢?“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身脩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叫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大項目,大方向的外用之學。

  這一段內容,你可以當成咒語唸,是真的哦!我書上提到過這個故事,現在講給大家聽一下。

  我年輕的時候同大家一樣,到處求師,求神仙,拜菩薩求佛,要修行,找門路。當時去大後方,經過長江湖南的邊緣地帶,有一派修道的人,裏面有個神仙,徒弟很多,據說有神通,本事很大,很多人生了病找他,他會畫符唸咒,拿一杯水,嘴裏唸,手在水上畫,喝了病就好了。真厲害,好像小病都喝好了,我心裏想,這是什麼咒啊?是不是出家人的觀世音菩薩大悲咒啊?所以我非拜門不可,非求這個法門不可,磕頭花錢,向他求了半天。我這個膝蓋太容易了,我說騙人最好用的,一跪磕頭,叫一聲師父,就把他哄死了,什麼都告訴你。但是我自己一生不上這個當的,大家不要跟我磕頭,我不是佛,也不是聖人,更不是神仙,我是專門給別人磕頭的。   轉回來講,拜門吧,花多少錢都要學。他說“六耳不同傳啊。”什麼叫六耳不同傳?你磕了頭花了錢,過來跪在旁邊,只對著你一個人的耳朵講。

  先傳你五個字的口訣,這個是秘密、密宗,然後傳你咒語,你也會畫符水給人家治病。諸位學會可以去試驗啊,但是不能對外講的,我現在關起門來告訴大家(師微笑作神秘狀)。我規規矩矩跪著,原來五個字的訣是觀世音菩薩,南無都不要唸了。

  哎唷!我一聽,這個我祖母就會,我媽媽也唸,還等你教我?“咒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就是這一套。我一聽,整個心都涼了,這我八歲就會了,還要你傳我這個咒!我想我給人家唸一定不靈,因為我不信嘛。

  當時我年輕,學了以後笑一笑,也磕頭謝師,不理這一套,拿現在講法,這玩意騙人的。不過我錯了,學佛以後明白他沒有騙人,為什麼?佛法說“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咒語)”,《大學》也說“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我的意已經不誠懇了,所以不靈,意識一誠懇就是精神起了作用,所以大學這段話也是咒語,真話!

  這是我年輕時經歷的一段故事。所以唸咒子啊,找這個仁波切,那個活佛,拜哪個師父,統統都是形式,只要你誠意,正心,脩身,齊家,就可以做到“致知在格物”。大家打坐,這裏酸那裏痛,心裏根本沒有誠意在打坐啊!你是在管自己的身體,想練出一個什麼功夫來,意不誠呀!

  那怎麼叫“致知在格物”?研究這一段吧,“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注意這個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然後“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反過來說了。現在我抽出中間這兩段,一正一反,一來一去,要特別注意!致知、誠意這兩個就是學習靜坐,乃至成仙成佛、健康長壽,這是一切修養功夫的基礎。

  現在大家手邊有這一篇嗎?我們一起讀一下,背一背。(指某人)你領頭來唸,唸到天下平。(眾撚)

格物 知 定

  什麼叫“致知”呢?“知”就是知性。諸位都是父母、家長,總算帶過嬰兒,我們自己也做過嬰兒,當時的情況忘記了,但現在應該可以回想得起來。

  我們生來就有個知性,做嬰兒的時候,肚子餓了曉得哭,冷了也曉得哭,這個知性本來存在的。這個知是思想的來源,就是說,這一知,我們普通話叫天性,沒有一個人沒有的。當我們入娘胎,變成胎兒的時候已經有了,先天就帶來的,只不過在娘胎裏十個月,出生的時候把這十個月的經過忘記了。同我們現在一樣,做人幾十年,許多事情會忘掉,尤其娘胎裏的經過,幾乎每個人都受不了那個痛苦的壓迫,都迷掉了。但這個知性並沒有損失,當一出娘胎的時候,臍帶一剪斷,知道冷煖與外界的刺激,就哭了,哇……受不了一哭叫,知性就起作用了。然後旁邊的大人把我們洗乾淨,用布包好,衣服穿上,餵奶,舒服一點,不哭了,都知道的。所以餓了就會哭,就要吃,這個知性是天性帶來的。

  打坐怎麼樣叫得定啊?致知。剛才唸過“致知在格物”,對不對?那麼什麼叫格物呢?不被外界的物質所引誘牽引,叫格物。我們的知性很容易被外界的東西所引誘的,譬如我們的身體,打起坐來酸痛、難受,身體也是個外界的物啊!   大家馬上可以做個測驗,當你坐在那裏腿子酸痛、一身難過的時候,突然你的債主拿把刀站在前面,非要你還錢不可,不還就殺了你,你立刻都不痛了,為什麼?你那個知性被嚇住了。身體的痛是物,何況身外之物啊?當然一切皆是外物了,所以“致知在格物”,就是不要被身體的感覺以及外境騙走。

  “物格而後知至”,把一切外物的引誘推開,我們那個知性本來存在的嘛。你打起坐來,知性很清楚,不要另外找個知性.所以先把這個知性認清楚了,再講打坐。為什麼要打坐呢?知性要打坐,我想打坐;為什麼來學這個呢?因為我追求一個東西。這樣一來你已經上當,被物格了,不是你格物,是物格你,把你格起來了。所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把一切的感覺、外境都推開,你那個知性清清楚楚在這裏,姑且可以叫作像一個得定的境界了。

  “知止而後有定”,這時候,你那個知道一念清淨的,就是知性,一念清淨就是意誠,念念清淨,知性隨時清清明明,不被身體障礙所困擾,不被外面一切境界所困擾,也不被自己的妄想紛飛所困擾;“意誠而後心正”,什麼都不要,這個就是心正;“心正而後身脩”,這樣我們身體的病痛、障凝、衰老,慢慢就會轉變過來。轉變過來以後,打坐起來當然有反應,但如果拚命只管身體的反應,就沒有格物,又被物格了。這樣聽懂了嗎?“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這些都是工夫啊。要修多少時間呢?不一定的。

  “身脩而後家齊”,這個明天再講,裏面包括大家怎麼教孩子。   脩身,正心,誠意,後世的儒家稱之為天人之道,天人合一。現在,我給大家講我們中國文化本有的儒家的道理。我幾十年都懶得講,因為幾十年來大家忘了根本,只喜歡看我寫的那些佛經之類的書。我那些書不是弘揚佛法,講佛經也不是弘揚佛法,是叫大家不要迷信,這一套我們自己本來就有的,是大家沒有搞清楚。

  中國文化講修身養性,是身和心兩個方面。靜坐修心是一方面,這個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能做到;一般做不到修心的,就必須起來應用。所以這一次我們實驗學校的郭校長,與教少林功夫的王老師配合,教大家易筋經。什麼道理啊?就是修身。身的方面是合理的運動,不是強烈的,強烈運動有時候傷身體,譬如西洋的運動,跑步,跳高,打球啊,有時候比較劇烈。像中國少林武當這套內養的功夫,是修身的道理。所以有一句話“動以修身”,運動是在修身;“靜以修心”,打坐是修心;“身心兩健”,身體健康了,心理也健康了;“動靜相因”,動是靜的因,靜也是動的因,動靜互相為因果。

  今天我們反省下來,要回轉來走自己文化的舊路,就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給大家的這一篇是孔子傳給學生曾子記下來的《大學》,是《四書五經》之一。我們當年受教育,八、九歲就讀這幾部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是講內聖外用的修養之學。

  前面先給大家提一點知性,至於你身體的障礙,坐起來這裏不舒服、那裏不舒服,對不起,要注意了!大家到了中年,身體都有問題,同我一樣衰老了。小孩子年輕,身體障礙小,但心理躁動不安靜;人到中年,心想安定,但身體已經不答應了。為什麼不答應呢?因為大家玩了那麼多年,吃喝玩樂,壞事也做得不少,好事卻做得不多啊,是該受一點果報了,所以會痛一下,酸一下。那就趕快做運動,再求靜坐。

  先介紹《大學》這一段,大家回去要多讀《原本大學微言》。找我的人多半是看佛經的,這一本《原本大學微言》出版以後,沒有人提出來向我討論;出書到現在十幾年了,沒有一個人問過我,你就可想而知了。這是文化的根本啊,很可憐吧!問我的都是怎麼樣打坐啊、前面看到光啊、下面放個屁啊,都是這一套問題。沒有人問過我什麼是大學之道,什麼是“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這些內容。

  今天先講到這裏,休息一下,還有王老師易筋經的課。

第二天

  我們昨天晚上提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大學之道,同佛學是一樣的。大家諸位好像學佛的很多,想打坐修行的很多,不曉得大家讀了《大學》以後有什麼感想?因為時間很短暫,明天只有一天,後天大家就打道回府了。我想告訴大家的太多,時間來不及,所以我們留個十幾分鐘的時間,大家有什麼問題現在可以提一下,有什麼問題沒有?

(大眾默然)

生死問題

  我想問題很多啊!剛才我在那邊,李素美老師告訴我,大家大致都想念佛,或者念咒子、念準提咒,想問的是這些問題。我一聽笑了,那就說明對於《大學》還沒有搞清楚。我沒有答覆她。李老師又告訴我,有人問,為什麼古代修行的人,要死的時候,自己先曉得時間?他們生死之間,生談不上,當然做不了主,死的時候,盤腿打坐,或者是不打坐,如何能預先知道要走?她說有人想問這一些問題,她又很謙虛的說,老師啊,我也答覆不了。她把問題留給我,把皮球推到我的手裏來。

  這些問題就是《大學》講的誠意正心的道理,不管他是修佛家的、道家的、密宗的、禪宗的,修到了知止而後有定,普通都能做到“預知時至”,曉得死的時間。當然這是指那些專修的人,多半是出家人,或者在家的老太太、老頭子,而且還是女性多一點。男女有差別的,男人聰明,如果講道理、求智慧容易一點;女人比較內向,講打坐得定比男人強。男人是定差一點,女人是慧差一點。

  大家現在問的是死的問題,沒有問生的問題。孔子早已說過“未知生,焉知死”,你看,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怎麼來投胎的,所以生死問題是兩頭,佛學對生死講得最透澈了。

認清名稱含義

  很多人喜歡學密宗,什麼仁波切、活佛,我叫大家不要迷信。說到學密宗,密宗的紅教、白教、花教、黃教,我統統內行,還不止內行,是被認定有資格作上師的。但是我不來這一套,很不喜歡玩這個形式,因為我這些都很清楚,所以才叫大家不要隨便相信。

  仁波切是西藏的名辭,就是法師的意思,現在也稱大師,稱善知識。大家學密宗不要迷信。活佛是元朝開始,受中國皇帝冊封的,承認這個人是前生有修行,再來投胎的出家有成就的人。封他藏文名稱叫“呼圖克圖”,翻譯成漢文就是肉身菩薩、肉身佛,換一句話說是“再來人”。中國歷史上真正被稱為呼圖克圖的沒有幾個人,最初封活佛的是大寶法王,元朝的癹(bá)思巴是第一個,是元朝封的呼圖克圖。大家現在迷信,看到喇嘛就是活佛,我說大家是糊裏糊塗,不是呼圖克圖。學密宗如果隨便認個喇嘛當成上師、當成佛,或者隨便認一個出家人是現在佛,那是犯戒的。真的學密宗很嚴重哦!隨便當人家老師是有罪過的,隨便收徒弟也有罪過的,隨便拜人家為師也有罪過的,是害了別人,戒律很嚴格。

  為什麼講到這些?因為呼圖克圖就是生死自由的再來人。怎麼叫再來人?入胎不迷,自己有意來投胎的。譬如釋迦牟尼佛來投胎,有意來的,自己清楚,沒有迷;住胎也不迷,在娘胎裏十個月,等於在禪堂打坐,他清楚得很,沒有昏迷過;出胎也不迷,當媽媽生他的時候,出胎是很痛苦的,但他沒有迷掉。佛經上講釋迦牟尼佛一出生,當下就走七步路,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講了兩句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然後不講話也不走路了,又同普通小孩子一樣。這是有名的佛經故事,現在人不會相信的,可是真的哦。

  佛法講無我,那麼釋迦牟尼佛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不是很傲慢嗎?不是!人的生命有個本來的我,這個肉體不是我,肉體是個影像。找到生命本來的真我,就叫得道,就叫證得菩提,大徹大悟。真我是本來的我,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候,已經把佛法講完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學佛的目的是找到自己的真我,不要被肉體的假我騙了,也不要被這個物質世界的假像騙了,才能生死來去自由。

誰能掌握自己的生死

  如何能生死來去自由?這個問題問得太大了,那種修行是要專修的。不過我告訴你,不只出家學佛做得到,道家的神仙同樣做得到,儒家的聖賢也做得到。

  大家讀書太少,所以不知道,以前許多在家人,如宋明理學家、儒家的人,讀完儒家的《大學》《中庸》,既不學佛,也不修道,只走《大學》這個路線的。譬如有名的明儒羅狀元(洪先),江西人,父子兩代都是狀元,他後來不做官,專走儒家這個路線,也等於出家人一樣。傳說他死了以後幾個月,有人在別的地方碰到他,不曉得他死了,還跟他講話,“狀元啊!你怎麼在這裏?”“是啊,我來玩玩的,你家裏都好嗎?”兩個人隨便講些客氣話。結果這人回到家鄉才知道,羅狀元已經死了好幾個月了。儒家的這種修行,有記載的也很多,這就是生命的真我修到了。

  怎麼修到的?就是大學之道,“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就是達到這個境界,沒有什麼希奇,可是要專修。那麼在家有男女關係,有家庭關係,可不可以做到呢?也有。大家讀書太少,中國歷史上蠻多的,我也看到過。我說我一輩子讀書,最佩服的是鄉下那些老太太、老先生,一個字不認識,誠誠懇懇做一輩子老實人。你說,阿婆啊,你這樣好辛苦啊!“唉呀,你們好嘛,我們是這個命嘛。認命,命就是這樣,我不苦,命不好,我的命就是這樣。”就是這一點信仰,誠意,正心,而做到來去自由的很多。

  最怕是像我們大家似通不通,尤其現代人受的教育,似是而非的,知識很淵博,欲望也非常大。生在這個時代大家很有福報哦!你看科學的發展,有這個燈光,這個建築,以我來講,做夢都夢不到。我是鄉下出身的,從小讀書,哪有電燈啊!也沒有煤氣燈啊!是在三根燈草的青油燈底下讀書的呀!後來天上有了飛機,那時不叫飛機哦,叫飛輪機,很希奇啊,外國有人會在天上飛!輪船也沒有見過,我是海邊人,後來聽到海邊“嗚……”全體跑出去看,是火輪船來了。我從小在最古老的生活裏出來的,到現在人都上天了、到月球了,你看這一百年的變化多麼大。

  大家生在這個時代,知識很多,欲望煩惱更多,然後又想打坐成佛,想知道生死來去,太嚴重了!所以以我看來,這一代人更可憐,困在物質享受、求名求利之中,要健康、要衛生,這個是維他命、這個維你命、這個維我命,這個不營養、那個營養……哎呀!我們那時哪裏曉得這樣!大家說水要乾淨,我就笑,我們那個地方水就髒得很,河裏頭上面洗馬桶,下面在洗米呢!我還是這樣長大的。我就從來沒有太講究衛生,吃飯蒼蠅到處飛,趕一趕就是了。嘴裏骨頭吐在地下,下面狗啊貓啊一起吃的,我說我從來沒有覺得什麼不好啊。你到普通老百姓去的菜市場裏看看,有些賣肉賣魚很忙碌的老闆們的小孩子,在那個陰溝上面爬來爬去玩得很開心,一臉黑黑髒髒的,但是他們長得非常健康啊!倒是大家太講究了,反而很多病。

  這個時代的變化太大了,所以問到生死問題,先跟你講這個。當然我也沒有死,這個經驗還沒有。當年我們跟日本人打仗,我的一個朋友,黑龍江人,是東北義勇軍馬占山的一個參謀長,十九歲出來當義勇軍打日本人;當時東北是日本佔領的淪陷區。我說,你十九歲怎麼打日本人啊?他說,恨死了!我們要做義勇軍沒有槍、沒有彈,我拿把斧頭,三個人爬到城牆上,看到兩個日本兵站在那裏,到了半夜,我就拿一把斧頭跳下來砍死一個日本人,再一斧頭又砍死一個,兩把槍拿來開始當義勇軍。他非常勇敢。

  然後談到生死問題,我們一起帶兵嘛,我說,你老兄,我真的很佩服你勇敢。他說:死有什麼可怕,我現在人生什麼經驗都有了,就是缺乏一個經驗,死;我正想求這個經驗。多可愛啊!我還有機會看到自己怎麼死,喜歡打仗死在戰場上。當時我們一邊吃飯一邊談,不是吹牛的,都是真話。最後到了晚年,他自己還是擋不住物質的誘惑。我就笑他,你帶兵打仗有千軍萬馬不怕死的經驗,卻受不了物質欲望的引誘。我講得他眼淚掉下來了。他沾 了一個不好的嗜好,我要他戒掉,他不肯戒,我陪他七天七夜,把門關起來,不准他離開我前面一步,但是到最後我對他還是無能為力了。所以,能不怕生死,卻不能抵擋物質欲望的誘惑,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修行初步——誠意 正心 知止

  這次沒有很多時間跟大家多講,現在回到《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這一段大家昨天回去都讀過吧?還是不問你們吧,我假定諸位都讀過了。

  你看下面“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身脩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中國傳統文化同佛法一樣,把上自天子皇帝,下至庶人普通老百姓,都看作是一個人,都要先以這個文化做根本,這就叫內養之學,佛家稱為內明。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沒有做到這個根本學養,只求外面的知識,那是捨本逐末。換句話說,一個人沒有內聖修養的功夫,卻想齊家治國達到天下太平,沒有可能的!所以這些內容大家必須仔細參究,它本身就是一個大悲咒。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知,就是知性,剛才大家問生死問題,我講世界上有些修行人,預先知道自己死的時間,這叫作“預知時至”,這就是知性問題。知性修養好了,打坐功夫有定力了,知性就清明;知性清明誠懇,意誠了,一念專一就會有神通。儒家《中庸》也告訴你可以有神通,“至誠之道可以前知”,達到誠意正心,什麼都可以預先知道了。

  先大概答覆一點剛才李老師代表大家問我的問題,但我今天來,主要跟大家講話的目的不是這個。我有一本書,昨天講過的《原本大學微言》,大家都說看我的書,都喜歡學佛打坐,如何盤腿修行,這個是末,不是本,本是“修心養性”四個字。儒家講修心養性,學佛的叫明心見性,道家神仙叫修心煉性,都是一個道理。我寫《原本大學微言》,講一個重點的問題,大家回去找這本書看一看,這些修養功夫都在上面,我講如何知,如何誠意,如何修身,花了很大的精神。

保持文化的女性

  我這本書又有個重點,是批評中國三千年的帝王朝代,以及現代人講的民主自由問題。我還提出來,中國文化得以保持三千年,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女性,這個很重要了。

  大家沒有好好看我這本書,一個家庭有個好主婦、有個好媽媽,才可以講齊家之道。男人是英雄,征服了天下就做皇帝,但把這些皇帝的賬算一算,除了周朝的天子,周文王一家,沒有幾個好皇帝好家庭的。秦以後,漢、唐、宋、元、明、清,大家可以翻開歷史來對證看看。不過中國歷代都有好的主婦,所以講到中國的教育,齊家之道,母教最重要,有個好的女性很重要。像影響我很大的是我的祖母和我的媽媽,當然父親影響也大,但是不及我的祖母跟母親。現代女性教育很普及,可是女性反而很難做好賢妻良母,將來就更難了。所以我在《原本大學微言》中,把歷史上這些王朝以及家庭,大概拿來批判一番,是為了讓大家知道母教的重要,女性的重要。

  大家學佛,雖然讀書不多,但念過《金剛經》吧?佛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就是治世的帝王,所以釋迦牟尼佛生下來,算命看相的說,這個孩子將來長大應該做轉輪聖王,統治全天下,則天下太平;如果不做轉輪聖王就要成佛。成佛是幹什麼呢?走教育、教化這一條路線,也就是師道。

  中國文化三個道路,一個是師道,做老師教化、教育,超然的;一個是君道,做治世的轉輪聖王,那是好的帝王,不是普通的領袖;再一個臣道,做個好的宰相,輔助聖君使天下太平。君道的轉輪聖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個好太太;轉輪聖王有七寶,第一寶就是女寶,好的夫人,這太難了。所以我寫《原本大學微言》提出來,中國這麼多皇后,算是好皇后的,第一是朱元璋的太太馬皇后,第二是劉秀的太太陰麗華,當然唐太宗的皇后也不錯。所以齊家之道是最主要的,要有好的教育。但要做到齊家是非常難的,我預言過,二十一世紀起,不止中國,整個世界都沒有婚姻制度了,將來都是拍拖一下就好了,沒有家庭了。

  齊家之道在女性,因此一個家庭要有一個女性主持。不止中國,你看十九世紀以前,西方的法國、德國、義大利,還有美國、英國等等也都有好主婦啊,可是儒釋道三家,以及天主教、基督教都是重男輕女的,包括佛教在內。佛教說女人不能成佛,我不認同,佛經上明明說過有女人成佛的啊!又說女人不能出家,我也不認同;即使釋迦牟尼佛現在再來,我還可以跟他講,這個怎麼搞的?你可以方便說,但不要搞錯了。諸位,現在整個人類社會已經在變了,時代女性受了教育以後,所謂“男主外,女主內”做不到了,賢妻良母也做不到了。未來沒有家,也沒有夫妻制度,生活都亂了。所以講女性的教育,與帶孩子的關係問題,實在太嚴重了。

家庭教育的重要

  大家都希望對後代好,崇尚西方文化講求愛的教育,可是對孩子不一定是愛才好哦!大家也曉得讀經,《三字經》讀過吧?“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養孩子不曉得教育,是父母的過錯,罪過,所以“養不教,父之過”是針對父母,尤其針對母親;“教不嚴,師之惰”,教育不嚴格,是講老師的問題。

  現在西方文化拚命講愛的教育,什麼是愛啊?大家現在太愛孩子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說明沒有懂得儒家的道理。《大學》上告訴我們,“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一個人不曉得自己兒女的壞處,更不曉得自己兒女的缺點,因為自己被愛心蒙蔽了;一個種田的農夫,雖然自己種的稻子天天在長大,但他也看不出來。所以愛心太過,反而會害了孩子。其實孩子的缺點就是我們的缺點,這是基因的遺傳來的。教育要靠自己的智慧,想要孩子好,不是光有愛心,一味的偏愛,光知道原諒孩子:孩子發表意見,可以有他的自由思想,但不是完全絕對自由。因此教育的問題不要完全寄望於老師或學校,而是要寄望在自己身上,寄望在自己的家庭。

  中國的教育從胎教開始,這已經給大家講過了,佛家同儒家講得一樣,一個孩子在娘胎裏就要開始教育。《禮記》裏早有記載,依照中國上古的道理,女性一懷胎,習慣就要改,看的書也不同了。其實胎兒在娘胎裏三個月,已經知道了,五六個月以後,父母吵架等種種行為,好事、壞事,他都清楚知道,這是知性,意識已經成長,不過他出生就忘記了,可是那個影響染汙得很深。所以中國文化教育是從胎教開始,父母兩個的意見,一切言談、行為,不斷地影響孩子,這種影響就是教育,就是我講《大學》的齊家之道,是要靠我們自己,靠自我內聖的修養來完成。

  順便講二三十年前我在台灣遇到的一件事。我的一個學生從師範大學畢業,去做老師了。有一天他回來跟我講教育的困難,他說親自看到有個孩子在學校裏愛罵人,國罵。所謂國罵,台灣當時術語叫三字經,“他媽的”三個字,連對老師說話也是“他媽的”,對校長講話也是“他媽的”。這個老師受不了啦,跑去訪問他父母。他父親出來,剛開始還非常客氣,一坐下來就把大腿褲子一拉,襪子一脫,一邊摳腳一邊說,老師啊,對不起,他媽的我兒子實在不好,我對兒子說:他媽的,你是不是在學校罵人啊?兒子對父親說:他媽的我沒有罵人啊;他媽的現在就罵人了;他媽的我現在沒有罵啊。這個老師趕快拔腿就跑了。原來他家裏就是這樣,父子兩個,你一句他媽的,我一句他媽的,都覺得沒有罵人啊!這就是教育。所以大家寄望學校來改進教育影響孩子,很難。

  教育從胎教開始,孩子的生活行為與父母家庭的教育關係太大了。譬如一對父母都憂鬱內向的,那個孩子在旁邊長大很難受啊。後來我告訴我的學生說,我有經驗,我父母都非常好,是了不起的父母,可是有一次我在書房裏看書,我父親跟母親不曉得什麼事吵架了。我難得聽到他們兩個人吵架,那時候我還很小,記得很清楚,他們吵得很厲害,我正在看書看得痛快的時候,看到父母兩個吵架,一下子火來了。我往吵架的父母兩個中間一站,說:不要吵了,你們兩個人吵什麼東西!當時是莫名其妙,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發了這個壞脾氣,就站在中間兩手一攔,對父母好像對普通人,吵什麼,我父親是非常嚴厲的人,非常威嚴,我這樣一吼,他真愣住了,瞪著眼睛看我,講不出話來。我母親也不敢講了,把背轉過去,兩人就不吵了。

  當天晚上,我父親告訴我:你長大了,現在你犯錯誤什麼的,我不會打你了,只給你講道理。他後來對我講話態度非常慈悲,也非常莊嚴。聽了他這樣講,我眼淚也掉了下來。(師講到此處,音聲哽咽)現在我講到這一件事,好像回到當年與父母相處的情景。當時我眼淚掉下來,不曉得為什麼,覺得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心裏講不出一個道理來。我的父親看見我掉眼淚,他笑了,過來幫我把眼淚擦了,說:去讀書,奸好看書去,沒有事。我這個話就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到孩子。

  西方教育方法講愛,但教孩子不能完全單純靠愛心哦!我們的古書裏有一句話要記得,四個字,“恩裏生害”,父母的恩情就是愛,過分的恩情、過分的愛孩子,反而會害了孩子。該嚴厲的時候嚴厲,不嚴厲的時候用愛,這是講齊家的道理,有誠意、有正心。我想告訴諸位,不管是做家長還是做老師的,都不要過度偏向於愛的教育,也不要偏向嚴厲,而是要先檢點自己,反省自己,這個就是大學之道,“致知在格物”。

  下午郭校長過來說,太老師啊,我原來認為《大學》“致知在格物”的格物,是對於物理這個東西要把它弄清楚,我昨天聽了您講,才曉得錯了。我說,你這個思想同王陽明當年讀書時一樣,王陽明那麼了不起的一個大儒家、大哲學家,年輕時對於《大學》的“致知在格物”,也是你這個觀念。你看王陽明的傳記,他為了這個“致知在格物”,怎麼格啊?他是浙江虞姚 人,拿個竹子放在前面,對著竹子研究格物。格了很長時間,非常用心,研究得吐血了,他才曉得錯了,格物不是這樣的道理。

達摩與格物之道

  格物之道是什麼呢?除了佛法,我們儒家傳統的這個東西真的很了不起,但是五四運動,大家推翻了傳統。其實幾千年前,佛學過來以前,儒家就搞得很清楚,“致知在格物”就是《楞嚴經》上講,“心能轉物,即同如來”一樣的道理。   修行上,“致知在格物”是什麼呢?就是達摩祖師告訴我們,禪修的時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人道”。注意這四句話,“外息諸緣”,把外面物質世界的一切引誘、一切情緒都瀟灑的放下,就是格物了,不被引誘。“內心無喘”,不是不喘氣的意思,是心念知止而後有定,到誠意就是無喘了,呼吸也跟著自然靜止。“心如牆壁”,到此時,好像內外分離,外物影響不了內心了,就是初步的格物。“可以人道”,如此打坐修行,慢慢深入進步,就可以人道了。

  此前大家問李素美老師念佛、念咒子的問題,關鍵在誠意、致知。如果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把其他雜念妄想都清淨了,就是初步的致知格物,念咒子也是同一個道理。

  先休息一下,明天有時問我再給諸位做報告,希望大家先把《大學》這一篇好好背來。

第三天

  這三天大家都辛苦了。我感覺我們學校裏的人,每次舉辦這個活動都很緊張,因為深怕對大家的生活、身體健康、心情好壞沒有照應好。最緊張、擔心的是我,為什麼要搞這個啊!我給郭校長開玩笑,也是真話,我說我下一次再也不聽你的了。她很熱心,她媽媽李素美老師、舅舅李傳洪董事長(薇閣中小學),對辦這個活動都很熱心,希望對大家有好處,又怕大家得不到好處,所以來跟我商量。開始我鼓勵他們,大家做好事,可以把球丟給我,怎麼丟來我就怎麼接。她很高興,說要記住哦!結果她拋了好幾次球過來,我現在後悔了,今天告訴她,你以後拋球我不接了,太操心太辛苦了。

  大家講到打坐修行學佛,經常會有問題,可是很恭喜諸位,你們沒有人出問題。出問題的人有發瘋的、生病的,各種怪像都有,大家沒有經驗。我七八十年的經驗,知道那是非常嚴重的。其實大家在這裏過得還可以,我是晝夜在擔心,真誠希望佛菩薩、神仙、上帝,一切聖賢保佑大家平安、得好處,所以這個心理負擔很重的。

  當然大家也辛苦。我原來以為是親子活動,或者是討論家長如何教育孩子這麼一個活動,結果他們安排的內容不是這樣啊,原來大家是要求身心修養,這就變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了。因此我覺得搞這一套,負擔太重,對大家要負責任的,因為辦學校不是做生意。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elixchang&aid=7957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