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23 23:21:21瀏覽234|回應0|推薦0 | |
趁著還未忘記時將那些在展覽中看見的與當天談的一些什麼抓住,或許對我自己往後看作品也有一點幫助。 其實當天晚上一直想要找個具體一點的事物去陳述概念,但提到漫畫、插畫還是說得太多了,我的嘴巴跑在我思考之前,令我記憶深刻的其實是兩人都是雕塑類型的作品,但我却在其中看見很確實的二維圖像性思考在作品的血脈裡流動,其實這樣的說明力量就很足夠了。 當天也提到裴靈的作品雖然使用具有重量的材質,但作品確好像會往上飄,其實精確的來說我的意思是,她的作品看起來相對的「輕盈」;而我認為這不只是外型上的表達,還與她材質上的處理有關。 又談到鄧欣榮小展間具有光影的作品,我提到的觀察是這件作品讓我意識到展場空間的存在,其實我更想表明的是:意識到作品與現實空間的關係這個想法或許是一個很好延伸進路。 裴靈當天問了我一個問題:「有人問我的作品比如小哨兵與一般將卡漫角色3D化 的作品有什麼不同?我自己很明白是不同的,但我却說不出來。」鄧欣榮也立刻回應了一個相似的問題,她笑說其他人愛虧她可以直接在資源回收場辦展就不用撤展 了;兩位創作者似乎有一個共同的疑問,即是「我的作品與那些不經常在當代藝術領域被提及的作品(有些時候那些更素人的創作者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一 種創造力的展現)有何差異?」當時我的回答是,「很明白就是不一樣……,或許這個問題每個人會給你不一樣的答案。」結果後來不小心就被關於創作組寫論文(專題)的談論給岔開了。 總之,我想接著說的是:身為創作者的你,才是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人。 那麼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呢?在此引用一個已經說得很好的創作者的話:如果有人覺得應該要如何如何才是當代藝術,並質疑某些作品不具備這些條件,那麼我的作品不是當代藝術也沒有關係。 這些話去掉「當代」兩個字來說也是成立的,即是我不反對任何人將我的作品拿去與領域外的事物相比,甚至說它們是一樣的也沒有關係。領域這種東西有些時候只是將之分類方便往後提取罷了。 不過身為一個研究生不可以講這種話啦(科科),不過畢業以後就可以了(YA!),想必大家也意識到創作者究竟該如何研究自己作品的困境與弔詭了。 FB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