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05 09:54:23瀏覽3783|回應39|推薦164 | |
(在花蓮看見了海豚,不是飛旋就是瓶鼻海豚) 結束綠島之行後,我和女兒到了花蓮,和母親與姪女會合,展開三天兩夜的花蓮小遊。 (女兒與姪女今年六月期間於太魯閣合影) 前年我們下榻美崙飯店,女兒念念不忘,今年我們便再度住進了美崙飯店。我在飯店裡報名了兩個一日遊,一個是坐船賞鯨,另一個便是到太魯閣了。 (花蓮液香扁食,裡面只賣一種食物:餛飩,個個奇大無比。) 兩個行程都有導遊,太魯閣之行的導遊是個年輕男孩,看起來和其他導遊不太一樣,交談之下,男孩有碩士學歷,難怪他介紹景點時,感覺更為深入。 年輕導遊在行程快結束之時,過來和我聊天,開始說起他對未來的計畫。原來,他申請了到澳洲打工,工作機會和他所學相關。他說起同樣的機會曾經在幾年前來敲門,但是陰錯陽差錯過了。所以這一次機會再度來臨時,他緊緊把握。有人認為他年紀不小了,這時才去澳洲打工,會不會太老了?但是,他還是毅然成行。 年輕導遊還問起了國外求學的經驗,我想起了往事。那時,台灣經濟蓬勃發展,美國是大學畢業生留學的第一志願,以我大學同班同學為例,幾乎一半的同學都陸續留學美國,有幾個甚至完成博士學位,那個年代去美國求學彷彿是天經地義之事。 當時的我,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台灣會經歷鎖國階段,年輕學子選擇留在台灣升學,才是天經地義;更沒有想到,遇到導遊幾個月之後,他和其他自食其力,有志出國增長見聞的年輕人,會被媒體稱呼為台勞,在台灣社會掀起軒然大波。 我想起年輕導遊,在提到他要去澳洲打工時興奮的表情,發亮的眼睛,我並不覺得他會以台勞自居。他告訴我主要還是擔心英文不夠好,不知能不能與澳洲本地人溝通。我告訴他,一定要勇於開口說英文,不要擔心別人不懂自己在說什麼?慢慢說,不用急。這句話說不清楚,再用另一句話表達同樣的意思,更何況有些本地人知道在和外國人說話,也會講慢一點。 台灣年輕人的英文程度似乎不甚理想,前一陣子還有新聞指出,台灣學生的多益成績不如日本與韓國,甚至在亞洲國家墊底。 如果要朝國際化邁進,外文是必需要加強的工具,不管是出國求學或是出國打工,英文是國際通用的語言,如果連英文都無法與人溝通,當然會造成困擾。 有人以台灣曾經鎖國,來解釋台灣學生英文程度落後,如今不再鎖國,英文一樣不行,可以看出學生心態才是重點。年輕學子已經習慣只用中文,這應該和對岸強大的經濟實力息息相關,現在太多台灣人到大陸工作討生活,只要會說中文,哪兒需要苦練英文呢? 去年夏天我在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上了一個星期中文教學的進修課程(workshop),遇見了幾位海峽對岸來的女研究生,如果沒有和她們交談,我當真以為她們是土生土長的華裔美籍學生,英文完全沒有口音,很難相信她們是從大陸來美的留學生。 曾經聽說過大陸的大學生,尤其是高等學府比如北大學生,非常用功。我想起從前我自己是留學生時遇見的大陸留學生,如果是北方人,說起英文來時幾乎每個句子結尾都捲舌。隔了十多年之後,再遇見的留學生英文竟然如此之強,大出我意料之外。 台灣的年輕一代經過了鎖國階段之後,也可能是基於本身的經濟條件,不再嚮往出國求學,反而對於在地文化非常堅持。關心自己家鄉,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總是畫地自限,漠視國際事務,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不但自絕於國際社會,更無法提昇本身的競爭力。 台灣當然是地球村的一員,無論如何鎖國,很難斷絕來自其他國家的影響。只關心自己,便無法了解其他社會文化的進展,便容易忽略了自己的不足。 幾個月前,和一位比我年長的男性友人閒聊,他的兒子當年考上台大電機系時,據說是全台灣排名前三十名之類的高分,但是,不同於二三十年前台大電機系畢業的高材生,選擇留學美國,朋友的兒子繼續在台灣唸研究所。朋友不是不曾鼓勵兒子出國求學,但是,兒子寧願留在台灣。 台灣大學生不再選擇美國作為升學目的地,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幾年,在美國遇見台灣的留學生愈來愈少了,相反的,對岸和韓國印度的留美學生多如過江之鯽,長此以往,台灣留學生式微,如何預期他們學成歸國之後,可以為國家社會提升整體競爭力呢? 這幾年看台灣社會的發展,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覺得台灣的媒體,常常小題大作,該注意的重點反而輕忽。地方新聞比重遠超過國際新聞,非常關心一些海外華人的個別成就,冠以台灣之光名號,而國際新聞比如大陸和美國的雙邊關係,與台灣息息相關,反而不甚重視。 然而媒體的偏差,很有可能來自社會群眾關心的重點便是如此,如果群眾心態只重視本土,以為獨善其身即可,如此還來怪罪媒體,豈不是自打耳光? 在十月底寫下此文,此刻年輕的導遊應該已經在澳洲打工了,我想他應該也早就知道了台灣媒體對澳洲台勞的報導,或許,年輕的心情會受到影響;或許,高昂的鬥志會因此減低。我忍不住遺憾,沒有多問清楚他要去什麼地方打工,連他叫什麼名字都沒有多問。 因為,我其實很想送他一件雨衣:這樣他便不會被台灣的閒雜人等口水沾上身,就讓他在澳洲好好工作,吸取難得的經驗,為年輕的歲月留下繽紛的回憶吧。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