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分享法華三經: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2017/04/17 19:17:22瀏覽1653|回應0|推薦6

漢傳佛教認為,法華經的開經為《無量義經》,主要部份為《妙法蓮華經》,結尾為《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將此三部經合為一部,稱為法華經十卷本,又稱法華三經。《無量義經》系南齊曇摩伽陀耶舍譯。此經主旨,在闡述實相之法。因法華經序品所言之: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古大德如智顗慧基等以此經為法華經的開經。其次《妙法蓮華經》是三者中的主經,流布最廣的是鳩摩羅什譯本。《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則為劉宋曇摩密多譯。本經承續《法華經》終章《普賢菩薩勸發品》,闡述觀普賢菩薩的法門、功德,被認為是《法華經》的結經。

 

《妙法蓮華經》(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簡稱《法華經》法華三部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潔白、清淨。Sūtra 意為「」,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一乘圓教,表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全文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果。《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的教法,佛陀弘法《法華經》《涅槃經》共八年,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天台宗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槃之最後一時。

 

版本《法華經》成立年代約公元前後,最晚不遲於公元200年,因為龍樹菩薩(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論》、《大智度論已引用本經文義。另外《大泥洹經》、《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等諸經,皆列舉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

 

梵文本已發現有分布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寫本40餘種。這些寫本大致可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所屬的寫本大致為11世紀以後的作品。在基爾基特地區發現的克什米爾體系本,多數屬於斷片,從字體上看,一般是56世紀的作品,比較古老。在新疆喀什等幾個地區發現的大多數也是殘片,內容與尼泊爾系的抄本比較接近,從字體上看,大致是78世紀的作品。

漢傳版本

1.     明代妙法蓮華經刻本,藏於鎮江博物館。

2.     漢譯版本共有四種,但現存只有三種:包括西晉竺法護所譯的十卷的《正法華經》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八卷《妙法蓮華經》隋闍那崛和達摩笈多所譯的七卷《添品妙法蓮華經》。其中以鳩摩羅什譯本最為通行,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餘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號262。只有鳩摩羅什譯本包涵了《提婆達多品》,《添品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併入《見寶塔品》。梵文本沒有這一品。《正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偈頌部分。其原因是《正法華經》竺法護從梵文本譯出,而《妙法蓮華經》鳩摩羅什龜茲文譯出。[3]

 

藏文本

1.              藏譯本為日帝覺和智軍所譯,題名《正法白蓮華大乘經》1924年河口慧海對照梵本日譯出版,名《藏梵傳譯法華經》

2.              中國民族圖書館館藏梵文《妙法蓮華經》貝葉寫本,成書於公元1082年(宋朝元豐五年),為尼泊爾那瓦爾廓特•塔庫里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商羯羅提婆時期。這是一部距今幾近千年的相當古老的寫本,全經共有137頁,274,每片貝葉約長54厘米,寬5厘米,每片大小相差無幾,全經內容完整。

 

日本版本德太子於552年將佛教引入日本,其所著之三經義疏,包含法華經(其餘2部為勝鬘經及維摩經),並自行造「一大乘」之思想。

 

法華宗旨在大乘佛教興起的時代,有以「聲聞」、「緣覺」為二乘或小乘,以「菩薩」為大乘的說法。《法華經》在這種背景下結集成代表作品,提出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

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以成佛為最終目標---如法華七喻「化城喻」所說,開啟「回小向大」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說思想,也是本經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科判二十八品之中,智者大師將序品至安樂行品為止的前十四品,稱為「跡門」;從地湧出品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為止的後十四品稱為「本門」。

 

各品大意

第一序品:是本經的總序,佛說無量義經後,無量義處三昧,天上降下種種妙華,佛的眉間白毫放大光明。彌勒菩薩因疑發問,文殊師利菩薩作答:過去諸佛宣說《法華經》前,皆現此瑞。暗示佛說此經之殊勝處有別於他經,喚起大眾的注意。

 

第二方便品:此品與壽量品,是《法華經》的兩大中心,為本經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稱嘆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佛說諸佛究竟了知諸法實相——十如是。為令聲聞、緣覺二乘人斷苦縛,得涅槃,佛以方便力,曾分說三乘之教,今日所說才是佛的真實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實無三乘。

 

第三譬喻品:自此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為止的七品,是將方便品內容進一步以譬喻及因緣加以說明,本品說明舍利弗最先領解佛意,故被授記為華光如來。佛將三界譬喻為火宅,將三乘喻為「羊、鹿、牛三車」,將一佛乘喻為「大白牛車」,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車一車」之喻,顯示「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的

 

第四信解品: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目犍連,於上品領解佛意。佛更說「長者窮子」喻,佛喻為大慈悲的長者,三乘譬喻為窮子,導出「於一乘道,隨宜說三」的結論。

 

第五藥草喻品:佛應四人之請,更以「三草二木」將人天二乘譬喻為大、中、小藥草,將上根、下根菩薩喻為大樹和小樹,將佛的平等智慧譬喻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長短諸種草木,悉受一味之雨而潤澤成長,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眾生

 

第六授記品:授大迦葉等四人將來成佛之記。

 

第七化城喻品:先說大通智勝佛時十六王子聽講《法華經》而轉為菩薩沙彌,後乃成佛。次說「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為入佛智慧、最終成佛。

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富樓那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記;次說「系珠喻」,五百弟子雖都懷有佛種,但未開悟,由煩惱覆藏,如衣里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故處於窮困之境。

 

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阿難、羅睺羅為上首。

 

第十法師品:佛在世或滅度後,凡隨喜聽聞《法華經》者均授予成佛的記別。又舉出修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本經的「五種法施」和供養本經的「十種」功德。說謗法者之罪,並說鑿井喻。

 

第十一見寶塔品:多寶佛塔從地湧出,證明釋尊所說真實不虛。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淨土,分身諸佛咸集,開多寶佛塔。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尊同座。

 

第十二提婆達多品:說如來往昔求法,師事阿私仙得聞妙法。又授提婆達多成佛記。文殊入龍宮說《法華經》,八歲龍女聞經即身成佛,證明《法華經》功德廣大。

 

第十三勸持品:藥王、大樂說和兩萬菩薩,各各發願弘揚《法華經》。被授記的五百阿羅漢及學無學八千人,以及八十萬億那由他無數菩薩,皆誓願弘此經典。

 

第十四安樂行品:文殊請問末世持經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並以轉輪聖王髻中明珠罕見授人,來譬喻佛不輕易講說經中最尊最勝的《法華經》。

 

第十五從地湧出品:六萬恆沙菩薩及其眷屬從地湧出,大眾疑惑,不知此等恆河沙數菩薩為誰之弟子?從何處而來?此為佛開顯久遠實成佛果的序曲。

 

第十六如來壽量品:釋尊說明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而其中間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現;又說佛壽長遠、佛身常住,以良醫之譬喻說明為救眾生而示現方便,但實際上佛是常在靈鷲山、常住說此法,為使眾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現滅度,此品旨在說明佛陀「壽命之無量」、「教化之無量」、「慈悲之無量」及「救濟之無量」。

 

第十七分別功德品:說明與會者聞法獲益之多,和五品弟子功德。

 

第十八隨喜功德品:是繼上品所說者,說明聽聞、講述此經的廣大功德。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說明五種法師的功德,得六根清淨神通力。

 

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說明常不輕菩薩,以隨喜行,得清淨六根,說《法華經》,以此顯示讚嘆本經功德。

 

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佛出廣長舌相,放毛孔光。以此神力,為囑付滅後傳此經,及說明此經功德,此經所在之處就是道場,諸佛在此處成道、轉法輪,並在此處涅槃。

 

第二十二囑累品:此品為對諸菩薩「總付囑」,三摩眾菩薩頂而囑付之。

 

第二十三藥王菩薩本事品:自此品開始到第二十八勸發品,詳說佛滅後弘此經的必要及弘經的功德。本品舉出藥王菩薩過去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臂供養,以報答聽日月淨明德佛講《法華經》之恩。

 

第二十四妙音菩薩品:敘述變現34身,說《法華經》的妙音菩薩,從東方淨光莊嚴國來到靈鷲山,禮拜釋尊及多寶佛塔,以顯宣說《法華經》的重要意義。

 

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無盡意菩薩請問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因緣,佛為說十四無畏三十二種應化身等種種功德。

 

第二十六陀羅尼品:菩薩及天神等,各各說咒護持受持《法華經》者。

第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述說藥王、藥上二菩薩的往昔事跡,他們為淨藏、淨眼二王子時,勸父母歸依其師雲雷音王佛,使他們聽講《法華經》的大善因緣,以顯示遇佛、聽《法華經》之難得。

 

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佛為普賢說佛滅度後得《法華經》的四個方法。普賢發願護持受《法華經》者。

 

《法華經》為弘揚佛陀的真實精神,採用了偈頌譬喻(法華七喻)等,讚嘆永恆的佛陀(久遠實成之佛),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由於行文流暢,詞藻優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學史上,具有不朽的價值,是自古以來流布最廣的經典。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法華三部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5%8D%8E%E4%B8%89%E9%83%A8%E7%BB%8F

 

維基百科,「妙法蓮華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6%99%E6%B3%95%E8%8E%B2%E5%8D%8E%E7%BB%8F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1359&aid=10080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