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16 00:26:00瀏覽2004|回應16|推薦167 | |
97/3/14(五)晨: 慣性中的慣性,超乎天馬行空, 異於常人判斷,了知似瘋非瘋。 《紅樓夢》書中人物甄士隱,暮年之時,貧病交迫,拄著拐杖掙扎到街前散心時,忽見一麻鞋鶉衣,瘋狂落拓的跛足道人唱念著: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甄士隱聽了,便迎上來說:「你滿口說些什麼?只聽見『好了』『好了』?」 瘋道人對甄士隱說:「你若果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便叫『好了歌』。」 慧淺者或以為這首「好了歌」是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慧深者才能悟到世人的建功立業、發財致富、貪戀妻妾、顧念兒孫,全是被情欲蒙蔽。甄士隱本是有夙慧的,一聞此言,心中早已悟徹,便將『好了歌』注解出來,瘋跛道人聽完拍掌大笑,甄士隱就隨著跛足道人出家,飄然遠去。 甄士隱是如何注解的呢?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篷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人都有惰性,也有慣性。所謂慣性,就是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當合力為零時,動者恆動,靜者恆靜,但最基本的條件是要在光滑平面上。 例如說:車子在行進中,突然煞車時,人會向前傾;或是車子在靜止後,突然開動人會向後倒。 人的慣性真的很不容易打破,常常在病痛的當下發願改過,但痛過就忘了,又回到舊有的模式去打轉,一直轉不出來,非得等到「痛夠了,苦足了」,才能大徹大悟。這也稱為無明習性,或是慣性思維,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主觀的內在思想,是一種「我是你非」的二分法。因為我們長期以來過於信賴物質,但是我們所處的這一個世界卻是物質跟精神、兩個世界同時在進行的,當我們只認識到物質的世界,矛盾、煩惱、痛苦也必定由此而生。 而且,由於我們已經長期習慣於擁有它,所以,我們一直想要永恆的擁有它,我們不希望失去它。然而,這個世界是諸行無常的,世事變化多端,往往超出我們所能理解、所能控制的範圍。因此,我們內心常常存有不安,但自己並不知道,日積月累之下就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形成煩惱、憂慮、牽掛,而不當的行為又會形成不當的結果,因果相雜,就會成為非常複雜的網,網住我們的身心,形成慣性中的慣性。 了解諸行無常這個觀念之後,第二步是要學會如何簡單地過日子?方法是:諸法無我。就是不要將「我」加入這件錯綜複雜的事情裡頭,將「我」當成公正的第三者,就可以分出對錯。若加入我們自己的情緒,那可能「公親變事主」(台諺),二個人的是非很可能就會變成三個人的是非。如小孩吵架,父母也加入是非,即是無法洞悉「諸法無我」的道理。 「諸法無我」的功夫可以從生死觀著手,即白雲禪師所說的:「如同死人一般的活著」。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如果明天就死去,自然就不會去計較了,善良本性,自然也會散發出來。 當「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都修到家的時候,那時超越的觀點可謂超乎天馬行空,那時正確的判斷可謂異於常人,或許外人會將你當作瘋道人看待,但是若遇到具有慧根的甄士隱時,就能了知你是已經達到似瘋非瘋「涅槃寂靜」的境界啦!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