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7 04:44:23瀏覽1230|回應3|推薦25 | |
97/4/21(一)晨: 琵琶輕彈,弦音外發, 知音攝心,知曲攝情。 《琵琶行》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西元816年)秋,當時白居易四十五歲,任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後又任左讚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是符合正義的,但因為他平常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於是就有人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好像還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錯」官員的,是發配到特定地點去變相接受監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的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捩點,從此他早期的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 《琵琶行》作於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淒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鬱悲淒之情。在這裡,詩人把一個琴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資料來源:白居易《琵琶行》/文:韓兆崎)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詩中描寫這位琵琶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似乎已經不太情願再拋頭露面,令人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即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在琵琶女調弦試音時,由於彈奏者感情豐富,雖只是輕彈琴弦,尚未正式演奏,但弦音外發時,聽者已能感受到樂師所要傳達的情感訊息。 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裡說:「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能遇知音實是千載難逢,而且,「樂也者,樂也。其道雖微妙難知,至於奏之而使人悅愉和平,則不待知音而後能也。」《宋史·志第九十五》音樂,可以使人愉悅。樂理雖然微妙難懂,但是當美妙的樂音響起時,真是令人快樂舒暢,即使是不懂得樂理的人也能夠用心體會,獲得共鳴。 宋·陸遊的《鷓鴣天》中也說:「情知言語難傳情,不似琵琶道得真。」有時,我們很難用語言完整表達感情,而用音樂來表達情感顯然就比語言容易許多。尤其是琵琶,由於樂音幽揚哀怨,能夠更輕易地傾訴蘊含在內心裡的情感。所以,只要知道是那一首曲子,就可以用這首曲子作代表,以表達內心的情感,進而引起聽者的共鳴。琵琶樂曲的功用真可謂:「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宋·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Chinese music - traditional pipa solo 霸王卸甲 by Liu Fang 劉芳琵琶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