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11 06:00:00瀏覽2370|回應7|推薦226 | |
品味是生活的層級,智慧是生活的決策, 靈感是生活的鑰匙,宗教是生活的導引。 生活當中,充滿了各式各樣「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千金難買早知道」,在我們作決策時,有許多相關資訊是未知,決策者一般會根據他所掌握的有限資訊在合理的時間範圍內,運用過去經驗所歸納出來的法則,做出可行有效的「滿意決策」--雖然不一定是最佳決策。
決策是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有的決策者透過公開辯論來強化決策品質,有的經由腦力激盪創造多元選擇方案,有的透過蒐集更多的數據分析來減低風險,求助於宗教的神啟或禱告,協助決策者達到心中無雲的境界,心中無雲,表示一個人的內在是晴空萬里,沒有絲毫的妄想與雜念,唯有如此,決策者方能洞察複雜情勢的真實無偽。 有不少決策者會過於重視決策的科學層面,有的則恰好相反,其實科學與藝術應該均衡發展,科學講理性分析與客觀數據,藝術強調感性投入與主觀直覺,兩者個別有其強項及優點,有明確規則的事物適合採取客觀推理決策模式,混沌不明或充滿複雜人際互動的情境,則最好以直覺判斷為主。 然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的好:「以我個人的經驗,一個好的經理人,他大部分的決策都是來自直覺,但還要有客觀的資料來幫助他確認要做或是不做,如果一點直覺都沒有,你會要求看客觀資料,看不完的,因為沒有足夠的客觀資料讓你做確認。如果你直覺夠,可以減少很多心理壓力,」因此,在只有60%把握度,甚至把握度更低的時候就要進行決斷,這種經營常態,使得幾乎所有的決策都充滿著風險與不確定性。
當然,完全相信感性的直覺力,而不採納客觀資料來佐證,有時就如同將命運託付於擲筊或乩童一樣,與全然採取電腦來進行決策一樣的無知。
既然直覺是關鍵,那麼我們如何培養直覺力呢?張忠謀認為應該經由長期的觀察、閱讀、學習及思考來累積,不過這種訓練方式雖然有效,但依然偏重於理性邏輯的強化,對於直覺力發揮所需的情緒穩定度,就似乎稍有欠缺。
情緒穩定度源於強韌的內在,唯有如此,人們的決策表現才不會受外在環境波動的影響。人類對混沌不明的決策比機器強,但人的缺點是易受情緒影響,其決策表現不像機器那樣穩定,如果我們能夠減少人們進行直覺決策時的變異性,那就再好也不過了,究竟要怎麼才能維持情緒穩定的直覺力呢?或許效法企業家進行靈性上的修持可能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這半年當情緒負面時,公司的大決策,我就不碰,會躲到一個地方打坐,心定後才有智慧做決策。」光寶集團董事長宋恭源在接受商業周刊的採訪時指出,這是對的,越是生死存亡之際,越是躁進不得,先求心靜,企業才能在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危難中,輕舟渡過萬丈波瀾。 有不少知名的經營者都藉由靈修來強化自我的內在,有的學靜坐,有的練瑜珈、學太極,有的向上帝靜默祈禱,他們從這些靈修活動得到平靜,進而開啟決策的大智慧。
在歐洲被許多頂尖企業的領導者稱為「靈性管理導師」的古倫神父(Anselm Grün)指出:「如果我們懂得接觸內心的空間,不管怎麼反應,都會讓我們覺得自由,也不會因此疲倦,因為我們跟事物保持一段適當的距離,我們內心有個不被事物干擾的空間。」(資料來源:心中無雲才能開啟決策的大智慧)
寂靜的內心是無雲的,純淨而無雜染,中斷忙碌的生活流,讓匆忙急迫的生活空間獲得喘息,重拾平靜的心靈,避免品味、智慧與靈感被機械式的生活步調封死而燃燒殆盡。靜思中、冥想中的靈修者,表面上看似無所作為,其實卻在進行極為重要的作為,以宗教修持作為生活的導引,將同時為生活品味提昇層級,以智慧為生活作出最適決策,以靈感作為開啟生活力量的鑰匙,讓生活的空間寬廣無垠,且永不止息。 2014/4/22(三)晚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