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2/14 20:56:44瀏覽1648|回應1|推薦19 | |
按道德就是人類在不同環境下的生活及生存方式之必要規範,它沒有那麼偉大,可若是沒有它,整個族群就可能在嚴酷的環境中遭到淘汰。因此,所有民族都是非常重視道德的。
道德也就是所謂的價值、信仰,也就是應該做的與不應該做的。看到由基督教長老會為主的喜樂島聯盟,對小英的學歷猛追不放,就是因為小英贊成同性戀入法,這犯了基督教義的大忌,換言之,長老會認為同性戀是不道德的。
從這裡也可看出,當兩種不同的道德相遇時,就很容易發生衝撞,往往因此而發生悲劇。
中國人能夠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擁有至少三千年的文字歷史,對道德的重視,是不必說的。
正由於道德的重要,往往領導者過份強調道德,導致人們以為道德是絕對的,而不知道德其實是相對的。主要在道德它是各個民族長期自然產生的,在本民族,固然是絕對的標準,但對於別民族,則並非如此。
因此,基督教的道德與伊斯蘭教的道德並不完全一樣;同樣,南方水稻文明的道德,也與北方游牧民族的道德不完全一樣。
在嚴寒的青康藏高原,往往存在一妻多夫制;而漠北的遊牧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兄亡弟娶其嫂的例子,史不絕書,在漢人的觀點,是匪夷所思的,但在漠北胡人,則認為稀鬆平常。雲南瀘沽湖畔的走婚習俗,若在外人看來,可說是世界奇觀,但當地人卻行之若素。
總之,將相對的當成絕對的,很容易成為雙方衝突的源頭,這在各國歷史上是常見的;嚴重一點的,就發生戰爭。
我們看到,美英對於與它們不同的道德(即價值、信仰),痛心疾首,認為必須加以消滅或抵制,其它民族的道德,都必須服從此一基督教道德。按英美的道德,主要就是以基督教教義為其民族核心的道德來源。
近代中東的戰爭,自二戰結束後,就年年不斷,主要仍在雙方的道德(價值、信仰)不同,杭亭頓說此為文明的衝突,其實深層的看,仍是道德的衝突。
生存的規範一旦形成了,人們就會服從它,信仰它,君王或政權也藉此來約束人民。道德規範就如同工業規則,全世界的製造業都要遵守的道理是一樣的。
總之,由於人們都重視道德,因此建立普世道德的高地是非常之必要的。一旦某種新的普世道德被某一大國建立了,大國就可以據此以要求各方。中世紀的教廷,就是利用此宗教延伸的道德來夾持諸侯。
現在地球的溫室效應已逐漸成為人類公敵,中國實應領導減少溫室效應,並以之來建立新的世界道德規範。這種規範一旦由中國建立了,就成了舉世最高道德規範。
換言之,凡有國家其排碳超過一定限制,就必遭到由中國領導的減碳委員會譴責或制裁。而中國也因此在話語權方面,取得上位,可藉此抵禦強勢的西方價值體系(即民主人權自由)。
由於中國是世界排碳量最大國,而美國又極不願意減碳,因此歐洲各國都迫切希望中國出面領導減碳,我認為這是一個大好機會。蓋此舉既可救地球,又可由中國帶頭建立新的普世價值,對中國而言,是一舉兩得的。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