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1/27 19:42:24瀏覽1355|回應0|推薦7 | |
寫於去年瀘沽湖旅行回來後(04/11) 七月號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是大香格里拉專輯,內中探討了大香格里拉的一些特有的婚姻形式。記者在考察後,寫下這樣的話︰「……婚姻到底是甚麼?一夫一妻是最好的一種婚姻形式嗎?一方面我們的天性追求自由(這自由中當然包括兩性關係),另一方面我們渴望永久的愛,永久的家。婚姻成了兩者衝突的戰場。」而且,記者還這樣引介大香格里拉的婚姻形式「……當我們為婚姻的未來憂心忡忡時,卻發現在離我們不遠的一個地方有著種種奇特的婚姻制度,這裡的婚姻沒有遭遇我們的那些麻煩。……」記者似乎非常欣賞這種被稱為原始和落後的「婚姻制度」呢! 我覺得好奇怪,現代人這種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不是從以前的多妻制(走婚及多夫制)「進化」而來的嗎?曾幾何時,現代人總用一種「落後」和「原始」的眼光,來看待那些未「進化」到一夫一妻制度的社會。怎麼又會懷疑一夫一妻的「正確和合理性」?這是不是又一次證明,我們的婚姻制度,是在眾多經過「文明人」艱辛的「進化」和「改革」的制度或事物中,另一件犯了大錯的事? 聰明的人類想走回頭路? 瀘沽湖的摩梭人,因著其走婚的風俗,在近幾年因媒體的報導,已漸廣為人知,並且更造就了湖區(雲南省的湖區,不包括四川省內的)的旅遊業。很多對走婚有著好奇的人走進了摩梭人的村落,有些還帶著一種現代人雜交的歪念,意圖在那裡經歷摩梭人的走婚。但是,摩梭人的走婚真的如一般人表面所想那樣隨意嗎? 根據考察,在雅礱江上游的鮮水河大峽谷中的扎壩人,保留了比摩梭人更原始的走婚制度。按地理位置來說,鮮水河與瀘沽湖分處雅礱江的上下游(記者用現代人的交通工具也花了三天時間才從鮮水河到達瀘沽湖)。這兩個相隔遙遠的走婚族群,其風俗文化應是隨著雅礱江傳播的。 事實上,雅礱江曾是一條女性文化帶! 唐《通典》已有東女國—一個女性國家的記載,那是一個女權高於男權的社會。東女國就在大香格里拉這地區存在過。據《舊唐書》記載,東女國範圍「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是一個範圍相當大的女性國度,可是現存僅有的走婚文化,母系族群就只有扎埧人和摩梭人。這或許可算是東女國—一種女性文化的遺蹟。 在扎壩的走婚男子,每週兩三次,不畏山高路險,在晚上攀越近千米高的山嶺(那座山海拔4千多米,而當地海拔二千七百多米,記者說的到那寨子去不亞於一場登山比賽),並且圖手攀上他心上人在二或三層樓上的房間,又要在天亮前離開。但要他們選擇娶妻還是走婚,他們還是覺得走婚比較自由又沒有負擔。 另一種在大香格里拉存在的婚姻形式是一妻多夫。通常是幾兄弟娶一個女人。而主管家中財政的就是這女主人。據記者考察發現,房子越大和漂亮,越是多夫的家庭。這種家庭的幾個丈夫會有不同的工作分配,有負責畜牧,有經營運輸,或經營賣買的……總之就是同心去建立一個大家庭。在這樣一個地區,不同意多夫制度的反而會給人恥笑! 走婚被專家稱為「原始群婚制的殘餘」,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落後過時的婚姻制度。可是作者卻這樣寫︰「……人類社會大多數選擇了一夫一妻這種婚姻制度,據說這其中的原因是私有制產生後,人們為了財產的繼承,必須明確孩子是誰的。這說明如果沒有財產繼承等經濟問題,一夫一妻制是可以取消的,它並非天經地義,非此不可的一種選擇。」還說︰「一夫一妻制度發展到今天,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有的國家離婚率高達60%以上。……甚至有人預言,婚姻作為一種制度將不復存在。」 然後,文中開始列舉走婚的好處。 1. 男女不組成家庭,各自住在自己的母親家,與兄弟姊妹和姐妹的孩子住在一起,終生享受大家庭的親情和關愛。 2. 這種家庭,不存在由誰來養老等問題。 3. 大家齊心合力維持一個大家庭的運轉,個人壓力不大。 4. 男女不終生廝守,好就好,不好就分手,沒有離婚,子女,財產繼承等麻煩。 5. 能夠滿足人類愛慕多個異性的欲望,不是獨佔排他式。 當然,上文所列出的所謂好處,可以說是有其真實性的。但文中指出有許多遊客帶著一種性幻想來到瀘沽湖……但大多失敗了。雖然他們的制度使他們的語言裡沒有結婚、離婚、第三者、情人、同居、試婚、私生子、未婚先孕、單親家庭、強姦、賣淫、貞操……等等詞語,但是一旦摩梭人被誤解為濫交的一群時,他們是非常不高興的。因為走婚並不是隨便變換性伴侶,也不是一夜情! 在討論過程中,記者引述參與討論者的話︰「走婚是先進的……將來許多民族都會選擇走婚」 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讓我們來看看! 第一、 作者提出的好處一「男女……各自住在自己的母親家,與兄弟姊妹和姐妹的孩子住在一起,終生享受大家庭的親情和關愛。」和好處三「……合力維持一個大家庭的運轉,個人壓力不大。」,都跟大家庭生活有關。看來作者非常嚮往大家庭生活,不然就是以為大家庭生活可以解決破裂婚姻所衍生的問題。誠然,家庭乃是人類最基礎的群體生活,良好的家庭生活,對一個人的成長至為重要。但作者似乎忽略了在城市中,大家庭已由一個又一個的核心家庭所取代。另一方面,由於社會及居住環境(像香港居室的面積是何等狹小,地價是何等昂貴)的改變,大家庭能否在城市生存實在成疑。更重要的是自「個人主義」抬頭以來,很多人縱使未成家一樣想有獨立的生活空間。現代的青少年已不再是唯父母之命是聽,而是以反叛反權威見稱,動輒離家出走。作者所提的大家庭生活還會是現代人所嚮往的嗎? 第二、 至於養老問題,這個跟上面我所說到的情況是一樣的,目下青少年跟那些在傳統大家庭長大的人怎可比擬。我們那一代人的想法是,每增加一個在社會工作的家庭成員,等同增加家庭收入,減輕父母的負擔。但現在,不要說在學的沒有想過父母的負擔,就算在職的也不見得明白父母當家的壓力,沉重的家庭負擔永遠是父母的事。輔助者(家庭中的下一代)很多時全不理會家中的需要,更甚者要父母補貼也不是新鮮事。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們只不過是「過客」,並不打算長久待在這個家。奉養父母的觀念,已這一代的意識中式微了。特別在有點兒福利制度的社會,更是不要指望他們有這種負擔。如果作為父母的不能為自己的退休生活作好準備,那他們一樣可以把奉養老人的責任推給社會。因此,縱使實行走婚,也不會把奉養家中老人的觀念帶回他們的觀念中。意圖把家庭負擔的壓力較為平均的讓家庭成員分擔是過份的理想化了! 第三、 說到第四個好處「男女不終生廝守,好就好,不好就分手,沒有離婚……」為何走婚族的男女可以如此瀟灑地離合?難成這是指出走婚族的男女交往不涉感情,純粹只有性關係?走婚只為解決人的性需要和繁衍下一代?作者這種強調反而把走婚變得原始和動物性。正正指出走婚根本不是先進的。如若不然,走婚的男女可以這樣灑脫,那麼現代男女談戀愛時為何不可以這樣灑脫?為何很多時一對戀人或夫婦鬧翻時,總有人受到傷害?我並不真正相信走婚族在分手時毫無痛苦,只不過他們的制度讓他們任何一方都沒有權利選擇長久而穩定的關係,因此他們早就知道不能也不應為分手而吵吵嚷嚷而已。尤其他們的風俗在實行走婚時是男方晚上到女方的房間去。假使變心的是男方,他不來,大概女方也沒法。相反如果由女方提出分手,她不肯開窗讓男方進入她的房間(我相信他們風俗一定有既定的方式處理這問題。而且因為風俗形成已久,相信一方死纏爛打的情況不會多見),我看男方一樣沒辦法。如果走婚不是動物性的,而是兩情相悅下發展的關係,也就是說真實情況下,他們的分手一樣有人會受傷的。當然他們的制度讓他們沒有爭取子女撫養權的事情發生,因為制度規定子女都歸女方。我想現代人,除了那些決定不生育又或不想負責任的人外,是否認同子女全歸女方及隨母姓的安排? 第四、 我看第五個好處「能夠滿足人類愛慕多個異性的欲望,不是獨佔排他式。」才是現代人最最嚮往的。也是想「回歸」原始的最重要原因。事實上,欣賞走婚的自由和沒有壓力,正正指出,現代人想拼棄的不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而是想逃避責任!這些責任包括對配偶、家庭和養兒育女的責任。他們真正嚮往的是雜交而不是走婚。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年青人崇尚不婚不生育。如果再加上走婚族的瀟灑離合的話,抱歉地說一句,這種男女關係也真夠動物性,因為走婚族的性還包含繁衍下一代啊! 第五、 在整個大香格理拉專輯裏有關婚姻部份的報導及討論,我看到作者對一妻多夫及走婚制度推崇的意味。這兩個婚姻制度都有一個共通點——大家庭是當地致富的首要條件。一妻多夫有著調節人口的作用,這人口問題正是目前中國所面對的大問題,因此不難明白作者認同這個的婚姻制度的優點。不過,明顯地,作者更推崇走婚制。因為作者認為走婚就像男不婚女不嫁,再沒有離婚,沒有單親家庭,沒有非婚生子女。彷彿想指出,只要回歸母系社會就可以解決現在的婚姻問題及因其破裂所帶來的家庭、青少年問題,甚至社會問題呢?如果真的話,那我們不妨看看回歸的可能性。 走婚如果是先進的,為何被稱為「原始群婚制的殘餘」,然後「委縮」得只剩下如此少的族群仍然採用。專輯中也有這樣的一段話「…首先是歷史上這裡有著悠久的女國傳統,女尊男卑。」讓我們想想為何雅礱江這個覆員頗廣的女性文化帶會消亡?是誰把這女尊男卑的社會瓦解?難成是女性厭倦了當家的責任,要拱手把「統治」的地位讓給男性?我想不用深入探究,我們都明白當中真正的原因。我們都了解到,男性在這種制度的家庭中作為舅父,雖然說是共同承擔一個家庭的經濟及養育下一代的責任,他們不是養育自己兒女。這樣男性就變成了輔助者!「……他們的血緣是以母親計算的。所有走婚下所生的子女理所當然屬於女方。在無父無夫的家庭中,也就沒有所謂的外姓人了。」我想走婚最大的好處就是這一點︰再沒有大男人主義的人把妻子當成外人,不是真正屬於他們家庭一份子,妻子可以「像衣服一樣換掉」的潛意識的悲哀!整個「回歸走婚的理想」牽涉的最大問題就由男性當家,還是女性當家的重要課題了!請問目前在整個社會執主導地位的男性願意放下權力嗎? 「只有在這種大的女性文化的背景下,「走婚」和「一妻多夫」才獲得了傳統的力量,在男人為中心的社會中,不可能有「走婚」和「一妻多夫」這種婚姻制度。」是的,一日社會仍由男性主導,想要回歸走婚是不可能的! 走婚還得要硬件配合,就是居所的問題。可想而知,這種男不婚,女不嫁的大家庭需要多麼大的生活空間,這在地價昂貴的城市就已難倒許多人了! 況且據所知,連一些摩梭人也開始用現代人的結婚來維繫他們的關係了。問一位娶老婆的摩梭男子為何不繼續走婚,他說想安定。這「安定」二字可圈可點!人總是矛盾的。我們可以從許許多的電影、劇集和小說故事等看到人類一方面想擁有「愛慕多個異性的欲望」,但另一方面仍渴望有天長地久的愛!作者以為男女一生不離開大家庭就可以既有「永久的愛,永久的家」。其實,任何人都明白,男女之間的感情又豈是家庭的關愛所能代替的?一旦制度定下不得要求穩定的關係時,人還有安全感嗎?人不單要有生活的安定感,在感情方面何嘗不是?在無法或不許要求穩定時,男女的交往被迫盡量減少或撇除情感的投入。這正正指出,這是一種倒退,倒退至比動物更不如,因為動物的性總是帶著繁衍下一代的動機。而現今男女在這方面的渴求卻是一天比一天低。沒有了繁衍下一代的動機,又不把情感投入,純為性的發洩而交往?我實在不敢苟同這種走婚的回歸。 一夫一妻制如果真的被認為是失敗的,人們不是應該認真和仔細檢討箇中原因嗎?為何反而想回歸到一個「殘餘的原始群婚制」?我不得不這樣說,現代社會如果想用走婚族的「無父無夫」的家庭制度去解決單親及非婚生子女的問題,或其引致的社會問題,是掩耳盜鈴吧了。 最後,我不得不引用十九世紀丹麥人祁克果的一段說話「情慾誘人的強大力量,和它表面的藉口,豈不都集中於那無知的自欺中麼?……只得改變而不是改善的意向——這一類惡念佔據人的心時,那時候豈不常以無知的自欺來作藉口麼?」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