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索引及其創造──讀向陽《臉書帖》
2014/03/12 01:50:08瀏覽582|回應0|推薦0

 

        從《瑪德蓮》、《臉之書》到《臉書帖》,主要是這幾年來作家因為臉書(Facebook)社群網站出現,轉移了在網路場域過去以部落格為主的網路發文機制。在臉書上作家可以不限篇幅抒發生活、議題與回憶並立即可以取得到一定的讀者回應與傳播,也相較於過去部落格的出版讀者統計與人氣的曖昧關係,臉書似乎使得出版業更有勇氣來出版這一系列可以直接看到讀者反應的雜文。然而對比這幾年其他地區社群網站的活動,如在英美發燒引發的推特詩(twitter poetry)到或是日本出版的内藤 みか  安達 等人的推特小說選集,可以觀察到臺灣臉書文學的特異。對比手機小說與近年簡訊文學的推行,皆不如臉書集結發行的書籍的成功,或許從作家的社群在臺灣臉書上跨足的年齡遠比過往從BBS到明日報來說,作家權威(authority)或許有待研究者深入研究。但臉書的社群屬性的確使得以往不以網誌發表的作家將之視為可耕耘的場域,也使得讀者可以窺見在目前副刊、文學雜誌之外,作家的思想或是活動側記。

 

        向陽《臉書帖》這本書,在閱讀路線中看來有時是歷史的索引,有時是書籍的索引,有時是人事的索引。這一書中分輯為四──念舊、繫緣、愛藏、聞見。如果我們有機會瞧見一本作家的索引典,無疑在體例上這本書《臉書帖》給與年輕讀者機會了解作家向陽所屬的時代以及跟他有關的許多關鍵詞。 在這裡提到洛克的哲學理論或許唐突,洛克認為人類世界與心靈經驗造就文本表達的意義。一個語言的詞彙再現的概念不光是源於真實的次序,但卻更進一步延伸原有次序之外。洛克假定一種內心的辭典編纂,其中字彙區分現實並給予現實次序,讓想法的表達不再是孤立的符號。但《臉書帖》就像是心靈的索引典在書中,向陽提及家族史、文學交際、報社經驗、藏書以及詩歌發表的往事,也讓讀者獲悉發表在平面媒體一些散文的創作背景,與靈感觸發的來歷。比如在〈小茶行開啟的夢〉在作家向陽提到《東周列國誌》、《一束梨花壓海棠》到《文化旗》想想這些信手拈來的書單,必定占據作家那龐然的夢想書房一方,臉書發表時間的限制,這除了具備許多研究價值外,也讓我驚奇地發現相較於影視作品,在《臉書帖》這本書作家向陽多麼沉浸在書海之中。同時書中屢次提到的藏書票、剪報、作家手稿無非是作家向陽對文字的珍視之明證。若說《臉書帖》這本書是交織作家一生文學經驗的習癖和品味,其實也不為過。

 

        雖然向陽在序言中提到讀者可以以不同於臉書的方式閱讀《臉書帖》。但圖文解說形式展開《臉書帖》是基本網路閱讀的慣習了,這幾年線上雜誌以圖片引導文字閱讀的視覺設計,多少也在這本書留下某種程度的臉書遺跡。2009年時,臉書的出現也在這本書留下遺跡,這本書〈想起施明正〉是發表在20091016日是這本書中時間最早的一篇。如果讀者重新將文章依照時間排序是否又可一窺向陽對於臉書文的思考?除了視臉文為日記,為一種當下時間的返照《臉書帖》像是記憶伏流的文字也許已經給了一個可能的答案。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nkaryon&aid=116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