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 《詢路青春》
2012/10/16 09:44:02瀏覽374|回應1|推薦22
閱讀 《詢路青春》

2012.9.28


若你走進咖啡屋,想慵懶悶過一個下午;或是你行進在火車上,對著窗外發呆;或晚餐後,你不想爬起來,只想將雙腳跨在對面的椅子上鬆散疲憊,你大可身邊放著楊照《詢路青春》這類書,讓箇中的小故事牽引著你的目光。當你讀到戴著圓盤帽、一個傻乎乎的憤青、總想搞怪自己,變成大人、想征服這世界,卻又裹足不前,你彷彿將被遺忘的時光又拉回到眼前---那時的你咀嚼著單戀的苦澀;-那時的你發愁著該將錢拿去買書,還是用它來犒賞自己的口腹之慾;那時的你縱然百般懷疑,卻不得不勇敢地橫度過聯考那段滄桑的歲月;那時擠在西門町排隊買票看電影,眼裡緊盯著前方是否有黃牛…這些點點滴滴彷彿歷歷在目,而你必須暫且放空自己,跟著這些字句慢慢逛去,你才能在文字找到童玩般的樂趣。


閱讀《詢路青春》這書,你可要預備好舒國治《水城台北》般優雅的心情,這樣烹煮的咖啡所散發出濃郁的香氣,才能滲入你的腦海裡。這書是楊照的自傳,捕捉他年少的「青春」。之前閱讀過《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而對他治學的態度相當折服;那不是信手拈來,而是長期勤奮閱讀、思索、探究,而最後結壘的果實。一般楊照給人的印象是《新新聞》雜誌論壇,那犀利的劍弩,而這書卻讓人看到他柔性浪漫的一面。獨自倘佯在碧潭湖上,悠閒地只為了保守那讀詩的片刻,而在<虛構、欺瞞的同質環境>文那首瘂琁的詩那句「世界這樣總是這樣」 [1] 印照在心中,忽地,他想起了林懷民《蟬》書那文<虹外虹>對「我」這生死意義的存疑 [2]。那書提及一個剛從碧潭鬼門關回來的少年,對著台北街頭無衷的人們大喊:「我差點死了,你們不知道嗎?你們怎麼能一點都不在乎?」曾經,哦!這無奈的存疑是否曾經也在你的心中,撒下了種子?


是啊!書中〈如果我不存在了〉一文,楊照那年少的心思索著、觸動著「死亡」這琴弦。他肘著小小的平頭,在眼鏡框後藏匿著早熟的懷疑。他寫下:「有比死亡更恐怖的威脅。那是想到死亡之後,滅絕之後,自我意識消逝之後,這個世界會,必然會不受影響,繼續照常運轉下去。我活著,或我不再活著,究竟有什麼差別?要如何說服自己,和死亡對照之後,生存是真的有意義呢?」縱然這不偏的事實已然存在,且運行著,而我們是否能學習接受《威爾遜的真相》書中的觀點,相信人類有理由應該學會避免死亡?我們存在是為了爭取名利?還是僅為了獨活、 享樂?古人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擔子有點兒沉重,而太宰治、安迪.沃荷(Andy Wahol)l的哲理又顯的玩世不恭。若我們與十九世紀偉大的浪漫主義者同在天枰上,發現無任何方法可解決這問題時,我們是否會步上沙特、卡謬、桑謬爾.貝克特、格拉姆.格林等後塵,認為「人是一種無用的受苦」,而選擇自殺,或是抑鬱以終?


很多人知道楊照的筆是他的槍桿,而或許很多人(包括我在內)也不知道他彈的一手好小提琴。我可以這樣確定,是閱讀 <想要迷路的衝動>那文章推知。楊照受教於嚴厲的、好的音樂老師—雷老師。雷老師的好,好在楊照每次拉弓「迷路」時,他會冷不防以弓敲打這迷途的羔羊。年少的楊照遇到他,真是又敬愛、又懼怕。這懼怕的程度可由其「乖乖」上自家頂樓,不畏「風寒」,獨自練琴可看出。是什麼因素讓楊照無法很「誠實」地告訴這老師,跟他學音樂是他人生最痛苦,簡直是一場噩夢?或許是出於自尊,或許是出於不服輸的精神,促使楊照縱然知道往後「路途難堪」,也要耐著性子熬下去。雷老師上課中,時時強調「聲音有五要素」,即「音高、音量、速度、音色、方向」。音色也有方向,「從那裡往那裡發展變化錯了,就『迷路』了」。[2] 當指尖翻閱著書扉,看到楊照下課後,路途上耳邊不斷響著老師對他說︰「沒人知道你要去那裡,最怕就是找不到路,就是迷路。迷路就完了,知道嗎?」,而恍然頓悟的光景,不覺莞爾。這大概也說明了楊照治學上追根究底的精神吧。


《詢路青春》這書有個很感人的小故事,當我闔上書,遊走著,這故事像是著了魔、生了根,想來令人心痛。故事的主人翁是《新英文法》的作者柯旗化。當年他是政治犯,關在綠島,他曾說:「當政治犯最艱難的,是決定如何教導小孩是非價值。教他們相信父親,因而懷疑法律與政府嗎?還是教他們聽從政府,因而厭惡父親?…」[3] 這些當年被關在綠島的政治犯,其身上所背負的歷史傷痛,是我無法,也不敢去想像。這使我想起蕭萬長所經歷的:當年有個醫師被疑似為政治犯,在街巷被槍殺時,觀望者莫不噤若寒蟬,而唯獨蕭萬長的母親以堅定的口吻告訴前副總統,那醫師是你的救命恩人,你要上前去祭拜。台灣這小島總有著人為的爭端,無法同心協力,永續經營,打造屬於自己的家園。鑑往知來,我怎能僅是嗟嘆呢?我認同這塊土地,我歡喜這裡的人們,而這國家縱然不為外人承認,我依然認定這是我的國家。憑著這單一的信仰,安心立命,足矣!



摘錄︰


1. 瘂琁的詩︰

既被目為一條河總得繼續流下去

世界老這樣總這樣︰

觀音在遠遠的山上,

罌粟在罌粟的田裡


2. <想要迷路的衝動>:他(雷老師)討厭標準的動作,他說︰「在維也納我從來沒看過兩個人拉琴動作一樣的。」他在意聲音,,在意得不得了。每次翻開一首新的樂譜,雷老師不??其煩,一定重新問一次「什麼是聲音五要素」,我也必然覆誦「音高、音量、速度、音色、方向」。音色的變化也有方向,從那裡往那裡發展,變化錯了,就「迷路」了。


我才意識到,剛剛老師花了好多時間,跟我解釋什麼是方向性。方向性是古典主義時代,音樂最大的突破。光是為了這件事,我們就都該去海頓墳前磕頭,因為是他最早寫出方向感強烈清楚的音樂。巴洛克時代的音樂是平板的,古典時期變成立體,海頓之後,沒有任何一個樂句可以沒有方向,從強到弱,或從弱到強,這是最基本最簡單的方向,還有和聲的走向,是另一個簡單的方向。由鬆而緊,或由緊而鬆,不可能停著不動。要走,要分辨出來怎麼走,從那裡走到那裡,音樂性的差別就在方向感。


也有好些音樂是好像不動,或動不了的。貝多芬很多奏鳴曲的開頭都像是找不到主調,在那裡晃來晃去,繞來繞去,但那不是真的不動,那是為了醞釀後面更大更強烈的方向動能,知道嗎?音樂最怕的是無頭蒼蠅般亂竄亂飛,沒人知道你要去那裡,最怕就是找不到路,就是迷路,迷路就完了,知道嗎?


3. 《新英文法》的作者是柯旗化,他是英文老師,也是九十年被關在綠島的政治犯。靠著《新英文法》的流通,換來版稅,才養活了他們一家人。柯旗化好不容易出獄那年,有本叫《臺北人》的短命雜誌專訪他。訪問中,他說到︰「當政治犯最艱難的,是決定如何教導小孩是非價值。教他們相信父親,因而懷疑法律與政府嗎?還是教他們聽從政府,因而厭惡父親?不管是那一種態度,小孩的人生路途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不是嗎?」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vismeng&aid=6947417

 回應文章

elvisme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聲音的色彩變化
2012/10/16 11:36
http://nikitahc-wang.blogspot.tw/2012_04_01_archive.html